水浒传:看懂阳谷县知县干的三件事,才明白他才是最深藏不露的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4 22:44 2

摘要:这其中也包括他的三个结拜兄弟,比如最早在柴进府上,不打不相识的宋江,也是武松第一个结拜的兄弟;后来武松发配到孟州,半路上进了孙二娘的黑店,后来就跟她丈夫张青结拜为了兄弟;还有金眼彪施恩,在孟州时没少照顾武松,虽然有利用他对付蒋门神的嫌疑,但不妨碍他们俩成为结拜

武松这一生曾遇到过很多人,有善人,也有恶人,其中也不乏对其有恩的人。

这其中也包括他的三个结拜兄弟,比如最早在柴进府上,不打不相识的宋江,也是武松第一个结拜的兄弟;后来武松发配到孟州,半路上进了孙二娘的黑店,后来就跟她丈夫张青结拜为了兄弟;还有金眼彪施恩,在孟州时没少照顾武松,虽然有利用他对付蒋门神的嫌疑,但不妨碍他们俩成为结拜兄弟。

当然,还有一些小人物也曾经对武松有恩,虽然达不到结拜的程度,但也不容小视。这其实就包括将武松提拔为都头的阳谷县知县,那么,在这个知县身上还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秘密呢?

杨角风谈水浒系列文章第106期:看懂阳谷知县干的三件事,才明白他才是全书隐藏最深的人!

一、

《水浒传》其实是一部揭露朝廷黑暗的小说,这里面出场的官员中,有很多称不上好官,甚至可以用恶官来形容。

比如大名鼎鼎的高俅,就是小混混出身,阴差阳错下位居高位后,没少祸害类似林冲这样的有志青年;还有蔡京,乃四大奸臣之首,穷奢极欲,单就梁中书派杨志送生辰纲给他,就能窥探他贪污冰山的一角;还有童贯,和蔡京相仿,贪婪,跋扈,专横,控制军队二十多年,也是贪污受贿,中饱私囊。

除了这几位位居高位的,还有很多官职没有这么高,但也干了不少坏事的官员。

比如清风寨的文知寨刘高,贪得无厌,榨取民脂民膏,还诬陷花荣;还有华州太守贺太守,乃蔡京的门生,因霸占画师王义之女玉娇枝,引发了史进等人的营救行动;还有张都监,笑里藏刀,跟张团练和蒋门神狼狈为奸,设计陷害武松不成后被杀。

再有就是本文要讲的阳谷县知县了,最开始我读《水浒传》的时候,读到武松收集好证据跑县太爷那告西门庆时。却没想这县太爷收了西门庆的银子,不肯替武松主持公道,最终将武松逼上绝路,犯下了杀人罪。

再加上之前他还曾派武松帮他去东京送银子,打点门路,这妥妥一个贪官啊,武松当初就该连他一块杀了。

可是,现如今再读这段故事时,却赫然发现,阳谷县知县才是全书最聪明的人!

二、

甭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当官嘛,无外乎贪名或者贪利,至于贪色或者贪权都是贪图名利的一种。

对于官员来讲,最好的结果就是名利双收,既落得个好名声,又能给自己捞点实惠,这才是当官的最高境界。

一般情况下,当官嘛,分这么几种,清官、贪官和昏官等等。像《雍正王朝》中的诺敏,他确实为人清廉,但却称不上清官。对于清官来讲,清廉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得头脑清醒,做人做事有分寸,凡事能看的明白,才能称为清官。

而清官的反面就是贪官,甭管他是贪名还是贪财,亦或者贪色,贪权等等,总之这种官总有体现他贪婪的一面。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官,我们可以称之为昏官。这种官既不贪财,也不贪名,更不会贪色。要么不做事,即便做事也是糊里糊涂,虽然干事也算认真,但总是好心办坏事。比如前面提到的诺敏,其实就是昏官,他并不贪钱,也不贪名,天下第一巡抚的牌匾也是雍正帝强加给他的。

但是他为了维护这个所谓的名声,不惜欺上瞒下,弄得百姓怨声载道。最终纸包不住火,丢人丢到家了,想要名声,而丢的恰恰就是名声!

而翻遍二十四史,能称得上清官的寥寥无几,大都是昏官或者贪官。这种人要么碌碌无为,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要么则留下了千古骂名,成了著名的大贪官!

三、

回到题目,为什么说阳谷县知县,表面上看也是贪官,却成了全书中最深藏不露的高人呢?

因为整部《水浒传》中,只有他这个官,真正做到了名利双收,说他是全书中最会做官的人也不为过。

事实上阳谷县知县运气并不好,但是凭借着他高超的治理技术,硬是将坏运气换成了好运,甚至还做出了政绩。通过他这么一番操作,真正做到了名利双收,且毫无破绽,称之为奇。

阳谷县知县刚一出场,就面临一件相当棘手的事,那就是景阳冈地界上突然就出现了一只老虎。要知道,这种事情,历届知县都没有遇到过,处理起来也相当麻烦。但是,阳谷县知县,却有自己的办法,处理的相当到位。

首先,既然有目击者报告,景阳冈伤人的就是老虎,那么自然要派熟悉老虎特性的人去抓。像衙门捕快什么的,抓人还行,抓老虎,估计是不行。所以,阳谷县县令并没有给捕快们下命令,而是让他们联合县内的猎户,和熟悉当地道路的当乡里正一起去捉拿,以避免额外的伤亡:

“本县知县着落当乡里正和我们猎户人等捕捉。”

当然,他也不是一味的封锁景阳冈,谁也不让过,而是下了告示,从三碗不过岗的酒馆一路贴下去:

“冈子路口两边人民,都有榜文。可教往来客人,结伙成队,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其余寅、卯、申、酉、戌、亥六个时辰,不许过冈。”

四、

反观济州府尹,他管辖的地界出了劫生辰纲的案子,一时间就六神无主,毫无破案章法,只会一味向下施压:

“便唤过文笔匠来,去何涛脸上刺下‘迭配……州’字样,空着甚处州名。”

好不容易手下有一个干活的何涛,他可倒好,仗还没打呢,先把大将给“砍”了,脸上提前给刺上字了!可想而知,就算后来案子破了,那何涛会怎么看待这个顶头上司?

之前我们也分析过,阳谷县知县这一系列招数使出来后,景阳冈的老虎就捉不到人吃,又急又饿,还时刻要防着猎户下毒药,挖陷阱,射冷箭……即便武松当晚没有出现在景阳冈,那只老虎也已经气数已尽,很快就会落网的。

阳谷县知县不仅做事有章法,还相当会做人,深受百姓爱戴!

武松打死了老虎,知县肯定高兴,因为这是为民除害的功绩,自然要大张旗鼓的宣传。与此同时,他还要好好奖励一番武松,于是掏出了赏赐钱一千贯。

有人会说了,知县花钱也得报账的,这个赏钱之前贴告示的时候可没说,他怎么可以未经开会讨论,自作主张就给了呢?

哈哈,要不说人家会做官呢,这个赏钱根本就没走公账,而是募捐来的:

“知县就厅上赐了几杯酒,将出上户凑的赏赐钱一千贯,赏赐与武松。”

这个上户,就是指阳谷县比较有钱的大户,说不定其中还有西门庆捐的钱呢。

五、

如果阳谷县知县仅仅做了这么一点事,还不能说明他的厉害,关键是后面他做的这件事,让人叫绝,乃大公无私的表现。

武松觉得自己能打死老虎,并不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这里面也有知县和众猎户们的辛勤付出。所以,他建议把这钱都分给猎户们,自己一文不要。

知县一看,武松这人不错,不仅为民除害,在民间博得了打虎英雄的名号。他还能体恤民情,顾及猎户们的感受,于是当场拍板,任用武松为阳谷县步兵都头。

可以说,阳谷县知县的这个命令,很得民心,受到了阳谷县众上户的大力支持:

“众上户都来与武松作贺庆喜,连连吃了三五日酒。”

当然,阳谷县知县提拔武松当都头,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纯粹是出于对人才的重视,也为了替百姓办事,可谓大公无私。

事实上,阳谷县知县眼光不错,自从武松任都头以后,整个阳谷县的治安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上面高兴,下面夸:

“自此上官见爱,乡里闻名。”

有人说,不对啊,后来他不是派武松去帮他干私活,运送一批钱财去京城了吗,这足可以证明知县提拔武松是存在私心的啊?

还真不是!

因为后来他打算把钱财运送回京时,是在纠结派谁去的,想了半天才突然想起武松来,证明当初提拔武松确实为公:

“猛可想起武松来,‘须是此人可去,有这等英雄了得。’”

六、

为什么我前面说,阳谷县县令其实是个贪官,虽然并不明显呢?

官场嘛,也就那么回事,海瑞是清官,但是他办不成事。张居正是贪官,但却干了很多实事,以至于名满天下。

我相信阳谷县知县也是胸怀天下之人,他要做出业绩,他要往上爬,就需要资本。当然,我并不是夸奖这人啊,贪污腐败在任何时候都是被唾弃和严惩的。

阳谷县知县,在获得父母官名声的同时,还能悄无声息的完成财富的积累,着实厉害。当然,书中没说他钱财的来源,大概是类似西门庆这种人给的孝敬钱吧:

“却说本县知县自到任已来,却得二年半多了。赚得好些金银,欲待要使人送上东京去与亲眷处收贮,恐到京师转除他处时要使用。”

这属于阳谷县知县的私事,为公,他做得挑不出毛病,为私嘛,自然是谋利了。

所以,书中后面也大概解释了他这些钱的来源,比如西门庆、王婆跟潘金莲联合毒杀武大郎后,就花了不少银子上下打点,这其中就包括了知县:

“原来县吏都是与西门庆有首尾的,官人自不必得说。”

西门庆甭管怎么说,在阳谷县也算是大富商了,没少给朝廷交税。一般情况下,这种县城首富,都跟官府挂着,互相利用,不会轻易翻脸。

但是,阳谷县县令真的不问青红皂白,不管冤假错案,非要袒护西门庆吗?

我觉得并不是!

七、

事实上,别看西门庆跟县令有来往,还能在官府说上话,但他们的关系并不近!

当他得知武松去告状后,是急忙派人拿着银子去打点的,而且是从上到下,包括狱卒都要打点,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他跟知县的关系并不近,那些小吏们贪图西门庆的贿赂,而不是忌惮他跟知县的关系。所以,才在人证物证或者记录上做手脚,让县令没办法判这个案子:

“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言,岂能全信?”

狱吏也补充了一句:

“都头,但凡人命之事,须要尸、伤、病、物、踪五件事全,方可推问得。”

我们是知道西门庆给官府送了银子,但是从法理上来讲,也不能说阳谷县衙门判案的流程有问题,毕竟人家提到的这些疑问,武松确实拿不出来。

他能拿到的,就一个人证郓哥,能证明当天武大郎去王婆茶馆捉奸了,但无法证明西门庆跟潘金莲确实通奸了。因为,捉奸这种事,确实需要捉双,不然的话武大郎也不会延迟一天,特意去卖一会儿炊饼,等潘金莲跟西门庆睡在一起后再去捉了:

“明朝便少做些炊饼出来卖,我自在巷口等你。若是见西门庆入却时,我便来叫你。”

而何九叔保留的两块黑色骨头,能不能证明是武大郎所有尚存疑,毕竟那时候又没有DNA检测。就算证明是武大郎的骨头,也没办法判断是否中毒,是谁下的毒,哪买的毒药?

八、

为什么阳谷县知县明明拿了西门庆银子,还故意刁难武松,我这里却说他们俩的关系其实并不好呢?

我们可以换种角度来思考,假设武松告赢了,就能判西门庆死罪吗?

大概率不能!

我们也不用去扣字眼,翻什么《大宋律》,什么通奸罪判几年,故意伤人罪判几年,教唆杀人罪判几年。单就看梁山108名好汉,犯杀人罪的,有几个真判死刑了?

宋江杀了阎婆惜,一开始确实逃到了柴进家,又去了清风寨,后来还是被宋太公骗回家被捉,也没判死刑,直接发配江州了;杨志,够衰了吧,大庭广众之下直接砍了牛二,一样没有判死罪,刺配大名府;还有雷横,护母心切,直接拍死了白秀英,同样没有判死罪,押解济州途中跑了……

再说了,以西门庆的本领,完全可以把责任全都推到潘金莲身上,毕竟真正下手毒杀武大郎的就是她。

即便以从犯论处,顶多也是刺配孟州,根本就解不了武松的气!

所以,以当时武松能拿出来的证据来看,阳谷县县令根本就判不了西门庆死罪。人都死这么久了,且都火化成骨灰了,哪还能找到铁证如山的证据?

若是阳谷县知县强行判西门庆有罪,对方狗急跳墙,再动用钞能力,到州府去运作一番,搞不好武大郎的仇没报,知县自己都栽进去了。

照我看,阳谷县县令这样做,其实是在帮武松,等于是明着告诉他,走正常途径,你这里很难报仇,倒不如想点别的法子。

九、

不要觉得县令是傻子,武松带着那么多士兵走,又是请街坊邻居,又是喊王婆、何九叔到场喝酒的,用脚指头想想也知道他想干嘛。

要知道当时武松跑狮子楼杀西门庆的事,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的,整个阳谷县都轰动了:

“却押那婆子,提了两颗人头,径投县里来。此时轰动了整个阳谷县,街上看的人不计其数。”

虽然书中说知县听到别人来报,当场傻住了,但我觉得,这一切其实都在他的意料之中。因为他已经确信武松已经按照自己的方式,拿到了犯罪分子的口供,并且在杀掉潘金莲和西门庆后,还留下王婆这个活口。

整个证据链相当完整,还有街坊四邻作证,这样知县接下来要干的事,就简单多了:

“念武松那厮是个有义的汉子,把这人们招状从新做过,改作:‘武松因祭献亡兄武大,有嫂不容祭祀,因而相争。妇人将灵床推倒。救护亡兄神主,与嫂斗殴,一时杀死。次后西门庆因与本妇通奸,前来强护,因而斗殴。互相不伏,扭打至狮子桥边,以致斗杀身死。’”

原本是故意杀人,现在成了激情杀人,且情节较轻。另外一个则是正当防卫,顶多算是防卫过当,致人死亡。

也正是因为阳谷县知县平时赚点钱就去打点上级,人家东平府府尹及刑部官们才会手下留情,对武松的案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判了个:

“脊杖四十,刺配二千里外。”

即便是脊杖四十,也没真打,甚至棍子连挨都没挨上:

“上下公人都看觑他,止有五七下着肉。”

至于刺配二千里,才走了一千多里,到了孟州就停了……

对了,临走之前,阳谷县知县还特意把武松带到刑场,观看了活剐王婆的现场直播。

可以说,阳谷县县令这件事处理的相当巧妙,不仅除了恶霸西门庆,还救了武松,同时在百姓心目中还留下了青天大老爷,为民做主,不冤枉好人的好名声。

所以,阳谷县知县才是全书中最高深莫测,深藏不露的人物,既为民办了实事,自己又捞到了好处,还攒了好名声,实在是高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水浒传》,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喜欢就请关注吧!

来源:杨角风发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