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6年,我国接连失去周总理,朱老总与毛主席三位国家巨擘,举国上下沉浸在深切的哀悼中。与此同时,“四人帮”的嚣张气焰更是让国内局势雪上加霜,社会动荡不安。
1976年,国内政局动荡,迟浩田在抗震救灾前线时,接到来自中央的深夜急召。得知消息后,迟浩田内心有些不安,这次去北京究竟是福还是祸?
1976年,我国接连失去周总理,朱老总与毛主席三位国家巨擘,举国上下沉浸在深切的哀悼中。与此同时,“四人帮”的嚣张气焰更是让国内局势雪上加霜,社会动荡不安。
同一年,河北唐山发生7.8级的强烈地震,数十万条鲜活的生命骤然消逝,数百万个家庭支离破碎。
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迟浩田站在唐山抗震救灾的最前线,他以身作则,夜以继日地在废墟间,组织救援队伍,调配物资,安抚民众。
正当迟浩田全身心投入到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中时,一个来自中央办公厅的深夜电话,打破宁静的夜晚。
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既严肃又紧迫:“迟浩田同志,请您于明日一早启程回京,届时将会有专车在机场等候。”
在特殊时期,任何来自中央的召唤可能意味着重大的转折,迟浩田本人也曾因坚守正义而遭受不白之冤,被无端扣上“复辟”的罪名,是福是祸无人能料。
迟浩田深知,这次深夜急召背后定有非同小可的缘由,却无从揣度具体的内容。心中充满不安。
在那个时代,车辆的颜色似乎成一种无声的暗示,黑色轿车往往象征着认可,绿色吉普车则可能预示着某种不祥的审查或批斗。
10月7日清晨,迟浩田的航班缓缓降落,步出机舱,目光瞬间被一辆静候在不远处的黑色轿车所吸引,车旁站立着一位衣着简朴、面容坚毅的青年,这一刻,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
黑色轿车载着迟浩田最终驶入中南海,在西楼会议厅内,一场关乎国家未来的重要会面即将展开。迟浩田步入厅中,迎面而来的是一张张熟悉而亲切的面孔,纪登奎、耿飚、孙轶青、刘西尧等同志,他们眼神中闪烁着信任。
一番寒暄之后,纪登奎向迟浩田揭示此次召回的真正意图:“随着‘四人帮’的覆灭,国家亟需在舆论战场上重振旗鼓,夺回失去的话语权。因此,我们决定派遣你前往《人民日报》工作,重新调整报纸的方向和立场。”
迟浩田深知这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人民日报》是党的声音传播者,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者,其影响力之广、作用之大,不言而喻。
面对这样一个被“四人帮”长期扭曲、污染的宣传阵地,要想在短时间内恢复其本来面目,绝非易事。迟浩田没有丝毫的犹豫,接受这份使命,准备为《人民日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迟浩田进入《人民日报》的大门后,立即开始紧张而有序的工作,首要之务是与报社高层进行深入交流,确保中央的精神与意图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至每一位员工。
面对报社内部错综复杂的派系纷争,迟浩田认为要扭转乾坤,必先凝聚共识。迟浩田主导一系列会议与研讨会,为各方搭建一个开放的交流平台,不同声音得以碰撞融合,宝贵意见被广泛吸纳。
迟浩田以身作则,亲自撰写一系列掷地有声的文章和评论,高扬党的旗帜,颂扬革命精神,更以锐利的笔触剖析时局,揭露“四人帮”的累累罪行,这些文章如同利剑出鞘,直击要害,既震慑敌对势力,又鼓舞民心士气。
在迟浩田的努力下,《人民日报》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它重新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传播党的声音、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作用。
迟浩田的贡献远不止于此,在军事领域,积极参与军队的现代化改革,努力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为国家的安全保驾护航,革命风范将激励着每一代人勇往直前,努力奋斗。
来源:纵观历史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