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就不必多说了,已经是桂林历史最久,传播最广,名声最亮的广告语;而桂林王城的历史满打满算不过六百多年历史,虽是桂林山水风景的代表之一,但其的人文历史,只是桂林本地悠久历史中的一段,还是有很多不被人知的人文。
离开桂林好多年,又作为“游客”重游桂林,在桂林市中心走走转转,来到了桂林王城,看到王城里有一句宣传语:阅尽王城知桂林。
但看桂林王城的文旅宣传,这广告词前边还带有一句的,完整的是:
桂林山水甲天下,阅尽王城知桂林。
细细品来,广告语虽好,但有点“以偏概全”了。
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就不必多说了,已经是桂林历史最久,传播最广,名声最亮的广告语;而桂林王城的历史满打满算不过六百多年历史,虽是桂林山水风景的代表之一,但其的人文历史,只是桂林本地悠久历史中的一段,还是有很多不被人知的人文。
这是咬文嚼字吗?是,也不是,正所谓:
阅不尽的桂林王城,道不尽的桂林人文。
现在的桂林王城,又叫靖江王城,是一座明代藩王城,开建于明洪武年初,至今已有六百五多年的历史。当然,王城经历了几百年间的历史风雨,原来的朱家藩王早已作古无踪,王城之地也几经他用,里面很多景象都早已“物是,人也非”。
只有独秀峰,以及一圈城墙,虽有过数次修整,但也基本保持原样,静静的向后人叙说着王城的今昔兴衰。
如今的桂林王城,作为桂林城中的一处风景之地,师范大学教育之地而被人认知。人们到此一游,基本都是从三个城门进入王城地界。
这三个城门,即是原来王城的南门端礼门,又称正阳门;西门遵义门,又称西华门;东门体仁门,又称东华门。
这些说法,就是看景区的宣传介绍才了解了。而现在人们关注这三个城门,则主要是三城门头的那三组碑刻:“三元及第”,“状元及第”,“榜眼及第”。
所以,也有人称这三个城门为“及第门”。
由于“及第”名词背后的文化意义,有科举考试中的“高中”,“登榜”之意,于是,在民间,每到各级学校升学考试之前,桂林有些家有学子的人家,都有意的到此三城门下走一次,沾点“喻意”,希望家中学子能成“状元”,能登上意中学校的录取榜,这就是另外的说法了。
不过,桂林王城的这三个城门,因为这三组“及第”的碑刻,所以现在还有另外的一种叫法,简称“及第坊”。都知道,“坊”,一般是指一种牌坊式的建筑,这明明就是三个城门洞,怎么就有“坊”的说法呢?
这就是“三元及第”,“状元及第”,“榜眼及第”三组碑刻建设的由来了。
清初时,桂林王城被改置为贡院,院墙即是原来的王城城墙。保持四门不变,四门又有东贡门,西贡门,南贡门,北贡门之称。原城门上都建有楼,其中南贡门上的城楼明代的时候叫南楼,清代改置贡院后叫景福楼。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时候,由于意外失火被毁。火灾后不久,遇上时任两广总督阮元巡视广西。这阮元可不光是朝廷的一品大员,他在多方面的才学上都有很深的造诣,历史评价有经学家、训诂学家、金石学家等等,并且他在各地任职,都很关注地方的科举教育,他来到桂林城贡院视察,看到贡院之地还有火灾之景,认为有损地方文脉之意。
于是在他的关怀下,贡院南门上的景福楼又重建起来了。
好巧不巧,就在景福楼重建“鼎新”的第二年,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临桂人陈继昌殿试第一,成为科举时代“三元及第”最后一人。
“三元及第”,这可是几百年才出一次的天大的喜事,这样的巧合,人们就从风水舆说方面来解释,那人们认为,这和景福楼的重建有着重要的联系。为了旌表这一事件,地方向两广总督阮元报喜,并请他题书“三元及第”,在景福楼北面,即在今天进王城南门之内,树起一个牌坊。
这就是“三元及第”坊说法的由来了。
到了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临桂人龙启瑞又拿下殿试第一,状元及第,短短二十年,临桂连出两位状元,这更是轰动了当地,贡院之地,景福楼之喜,更是让人对地方风水乐道。
故有人云:桂胜者,东则漓江,七星;南则雉山象鼻;西则隐山,中隐;东北则伏波,桂山。登斯楼也,众山罗列,独秀一峰如文笔,卓立于后凡非,楼之所有,无不为楼之所有也。
也为旌表,又树“状元及第”坊于景福楼南。
这就是“状元及第”坊的由来了。
立坊之后,贡院的景福楼的风水依然不负众望,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八年(1892年)临桂人张建勋,刘福姚再次夺魁,状元及第,成为广西最后两位科举状元。
这也是科举时代,广西最为高光的一百年了。
可惜,古人有云:风水轮流,三十年东,三十年西。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冬,因为周边居民用火不慎,引发大火,蔓延到景福楼,由此,景福楼再次被烧毁,因为火势太大,三元及第坊,状元及第坊,冷热变化之下,被“烧裂”了。
从此,景福楼的科举文脉风水也中断了,没几年,科举制度也被取消了,这就是后话了。
就说当时,景福楼被烧毁后,地方也再度重建。
当时临桂县科举进士曹驯,热忱于地方公益和教育事业,凡“遇灾请赈,遇饥请粜”,或是倡修地方名胜,他都慨然相助,累得地方称贤。他有心重修景福楼,但筹资有限,正好,当时灌阳人唐景崧,唐景崇兄弟正在为朝廷筹办团练,剩有一笔资金,于是,他请来用作景福楼重修资金,于光绪二十七年九月完工。
网上流传的民国时期的正阳门老照片中,那座城门楼,据说就是光绪二十七年后重建的样子。
也正是资金不足,本来有意重立“三元及第”坊,和“状元及第”坊的计划也就受到影响,于是众人想了个折中的法子,就是“以门为坊”,把“三元及第”,“状元及第”作成碑刻,镶砌到城门头。
但正阳门头只有一个位置,两个及第上下堆砌,不好看也不适当,只能砌一组,于是,就把“三元及第”砌正阳间,而“状元及第”移砌到东门。同时,除复刻龙启瑞的名字外,还把后来的张建勋,刘福姚的名字增列上去,。
这就是正阳门,东华门上“三元及第”,“状元及第”碑刻的由来了。
那问题又来了,王城相近的三个城门,一个“三元及第”,一个“状元及第”,那西门门头空空的,这好像又有些不美观 ,不和谐,不符合建筑布局上的对称。空着吧,难看;随便刻点什么上去吧,意境差点,又不统一。思来想去,人们又想到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还是在科举名单中作文章。
于是,想到了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的于建章。
同治朝十三年,一共举行了六科殿试,其中五科的一甲(状元,榜眼,探花)都是汉人,唯有清同治四年(1865年)乙丑科最例外,这科状元,探花都是旗人,榜眼为汉人,这就是于建章。
那好了,乙丑科“汉人第一名”于建章,正好就是临桂人,这也是很值得旌表的一件事情,同时,也符合三城门碑刻内容统一的要求,临桂县清代科举历史上除了几位状元,最好成绩的,就是于建章了,那“榜眼及第”碑刻就顺理成章了。
这就是西华门上“榜眼及第”碑刻的由来了。
时过境迁,桂林王城忆巨变,城墙依旧,及第碑刻依旧,但原来的城楼却早已不在,剩下故事在流传,但又多少人去了解,又想知道呢?
所以,阅尽王城,桂林还是有很多不知道的!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来源:浔州府鑫森淼焱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