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效雄 学校集团化是产业化的一个幌子,象牙塔变成了流水线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3 16:19 3

摘要:呼啦啦的一阵风,一些普通的学校挂出了名校的招牌,瞬间身价百倍。继而是崭新的教育集团大楼崛起,LED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双语幼儿园、国际课程班、研学基地的招生广告。玻璃幕墙折射的光斑落在斑驳的匾额上,仿佛给“有教无类”的古训镀了层金边。

学校集团化是产业化的一个幌子,象牙塔变成了流水线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好些城市的小学中学有了教育集团。

这是继大学改制,大规模合并升格后的又一次折腾。大学折腾得还不够,转向了基础教育,而小学和初中是普及义务教育阶段。

呼啦啦的一阵风,一些普通的学校挂出了名校的招牌,瞬间身价百倍。继而是崭新的教育集团大楼崛起,LED屏幕上滚动播放着双语幼儿园、国际课程班、研学基地的招生广告。玻璃幕墙折射的光斑落在斑驳的匾额上,仿佛给“有教无类”的古训镀了层金边。

教育集团化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中国教育版图。某中部省份的教育集团年报显示,其旗下12所民办学校年营收突破30亿元,利润率远超当地制造业龙头企业。在长三角,某知名中学教育集团的产业链已延伸至教辅出版、校服定制、游学服务等项目,甚至开发了在线教育平台。校长们的名片上,“特级教师”的头衔后面,增加了“董事”一类的称谓。

当然不只是民办学校。这次集团化的不少是名校,地地道道的公立学校如长沙市的几大中学名校集团旗下,挂上七八所甚至十来所冠以名校招牌,长长的校名,不伦不类。

建立集团的目的是什么?那些曾经很一般的学校,挂了名校牌子就质量变了吗?未必。期望一夜之间改变面貌,可以提质升级,不是天方夜谭吗?

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分出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这个不是什么好措施。这样做有悖于义务教育法、有悖于道德,有悖于人伦。基础教育阶段分出三六九等,与老祖宗的“有教无类”理念大相径庭。孩子们都是祖国的花朵,都有享受优质教育的权利。为什么要给一部分人特殊的照顾?把大部分学生排斥在重点之外,是一种社会不公平的状态。

可悲的是,人们对此熟视无睹,见怪不怪,还要削尖脑袋往重点学校里钻。这是一种不健康的社会现象。将重点学校集团化,更加剧了不公平的做法,更违背了建立和谐社会的宗旨。

而在许多人看来,这些都是顺理成章的,没有半点反思。从众的心理就是钻进去了再说。至于这些转到集团名下的学校是不是真有改变,是不是名副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去深究。

可怜天下父母心,名校情结安抚了你们脆弱的心。这与被骗子忽悠有什么差别!

学校集团化不过是产业化的一个幌子。

学校集团化产业化的深层逻辑,在一个北方某县的教育债账本中显露无遗。当地将三所重点中学打包组建教育集团,以未来二十年的学费收益作抵押发行债券。募资说明书中,“本科上线率”与"“预期收益率”被并列印在扉页,教育质量成了可量化的金融产品。教室里的粉笔灰还未落定,资本市场的K线图已开始起伏。

产业化催生的教育奇观正在各地绽放。与之形成荒诞对照的,是广大农村地区那些只剩几个学生的村小,唯一的老师兼着语文、数学、体育数职,校舍漏雨时得用脸盆接水。教育集团化的推土机隆隆向前挺近,却在城乡断裂带前默契地调转了方向。

教育救国是好几代知识分子的追求,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却变成了聚宝盆。回望1905年,清廷最后一个状元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石碑上“开民智、救时弊”的初心仍清晰可辨。当下某些教育集团总部门前的铜铸雕塑,看上去似乎是攥着钱币符号。当教育变成可以拆分重组的资产包,当学生成为财务报表上的成本项,那些在深夜备课的教师,那些在题海中挣扎的少年,是否还记得教室墙上“立德树人”的标语?

教育流水线能生产精致的证书,却浇铸不出有创造力的生命。以钱为导向的教育方针,能够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所谓猫理论,应该是其基础。

为什么我们几十年里长不出一个大师级的人物,应该是值得警醒的话题。

作者张效雄,记者出身的作家。高级编辑,教授。曾任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日报社副总经理。湖湘文化和湘菜文化研究专家,美中餐饮业联合会高级顾问。曾获湖南省青年文学创作竞赛一等奖,被网友投票评为湖南省网络达人第一名。著有《现代公共关系》、《新闻文化随想》等多种著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起》,散文集《寻觅天簌》,随笔集《蓉园笔记》等。

来源:朵朵课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