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馆里读懂中国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5 03:40 3

摘要:首都博物馆副馆长谭晓玲以“看·见殷商”展为例,指出展览应从“物”到“人”,再到“制”,最后落脚到“史”。该展览通过338件文物,聚焦甲骨文、青铜器和商代疆域管理等线索,全面展示殷商文化的辉煌,以及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特征。谭晓玲表示,展览力求在学术深度与大众体验

——第三届策展人论坛综述

光明日报记者 李 韵 光明日报通讯员 胡晨冉

5月19日,作为202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的重要活动之一,第三届策展人论坛在北京城市图书馆举行。

如何让国人和世界在博物馆里读懂中国?8位博物馆展览的策展团队代表,从各自的工作实践出发,围绕展览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分享心得体会。

从文明探源的知识转化,到国际传播的创新实践,再到历史记忆的活化传承,这场论坛焕发着新时代博物馆策展的勃勃生机。

三星堆遗址博物馆展出的青铜面具 李韵摄

让文明探源看得懂

如何将“有门槛”的考古发现转化为观众“看得懂”的文物展览,是博物馆策展人一直在思考探索的课题。

首都博物馆副馆长谭晓玲以“看·见殷商”展为例,指出展览应从“物”到“人”,再到“制”,最后落脚到“史”。该展览通过338件文物,聚焦甲骨文、青铜器和商代疆域管理等线索,全面展示殷商文化的辉煌,以及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特征。谭晓玲表示,展览力求在学术深度与大众体验之间架起桥梁,让沉睡千年的青铜器开口诉说王朝往事,使古老的甲骨文与现代生活产生共鸣,这正是博物馆在文明传承中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价值所在。

如何将单件文物串联起来讲故事,是不少展览的核心难题。陕西历史博物馆馆长庞雅妮分享了“早期中国”三部曲收官之作“吉金·中国”的“个性化组团”策展理念。策展团队按照不同的逻辑关系,将来自全国17个省(市、区)共51家文博单位的展品重新组合,形成具有完整知识链的信息群组,让文物以最合适的方式“组团参展”,最终达到有效支撑展览主题的目的。

以小见大,是不少优秀展览成功的“秘笈”。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张得水以“蔡国六百年”展览为例,介绍了策展团队以小见大地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脉络的思路。该展览采用“点—线—面”的布展结构,以蔡国历史事件为锚点,以蔡国与周王室、诸侯国之间的关系为脉络,以蔡文化与其他文化交融汇入中华大一统文化血脉为基底,形成地理与文化的互动及呈现,让观众直观感受蔡国融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轨迹。

首都博物馆“看·见殷商”特展现场 李韵摄

让中华文化走出去

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让中国展览引发世界的共鸣,让世界读懂中国,也成了本次论坛的焦点。策展人们从叙事策略、形式设计等多方面,共同探讨海外传播的新路径。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提出的“转文化策展”理念颇具创造性。她以“丝系山海:从桑蚕之府到桑巴之国”巴西巡展为例,指出海外办展需避免以“单向传播”为主的“跨文化策展”思路,而是应重视两国文化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设计,通过“转文化策展”的设计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正如此次展览将中国丝绸与巴西海洋元素融合,成功打破了单向输出模式。季晓芬表示,团队与巴西合作方共建跨国策展组,也是传播与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好途径。

“一国一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周峰的海外办展思路,亦让人耳目一新。策展团队对举办地进行画像,使每场外展既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让每一地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展览与己有关。在西班牙马德里展览时,团队以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为引,将南京大屠杀与西班牙内战并置,唤起观众对法西斯暴行的批判。在海外布展时,还设计了“12秒装置”——屏幕上每隔12秒浮现并消失一名遇难者姓名,用视听冲击传递伤痛之重。周峰表示,希望能够通过南京大屠杀的“世界记忆”展望命运与共的“和平愿景”,呼吁人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从而增进国际社会对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与认同。

“跨媒介叙事”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馆员诸葛英良的心得。在“天地同和——中国古代乐器”海外巡展时,策展团队采用“跨媒介叙事”,以古琴、编钟等乐器为载体,结合数字技术复原古代音乐演奏的场景,并设计观众敲击编钟等互动环节,以形成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的西周玉龙 李韵摄

让历史记忆活起来

此次论坛还特别关注博物馆展览如何承载集体记忆、凝聚价值共识,让历史记忆走近观众。

湖南博物院古器物研究展示中心主任方昭远团队策划的“春风无限潇湘意——湖南唐代文化展”,以湖湘地域文化为切入点,但并未止步于静态展示,而是依托长沙铜官窑遗址,复原唐代潭州城景观。观众可以在这里穿越至盛世大唐,画唐妆、品唐茶、听唐音、赏唐舞,在互动中感悟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让传统文化以更生动亲切的方式触达人心。

“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以“跨越时空的相遇”作为汉藏交融的内核。西藏自治区博物馆协会秘书长程忠红介绍,展览通过人物见证交流,通过器物见证融合,通过事件见证交往,充分证实了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族人民共同的情感纽带,也证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与前瞻性。比如,展览将西藏博物馆藏“乾隆御笔写娑罗树图”与故宫博物院藏的同期娑罗树拓片并置,再现乾隆皇帝与六世班禅的深厚情谊。

文物展览跨越时空,将人类不同时期的珍贵记忆汇聚一堂。这些展品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明的“传播者”和未来的“启迪者”。这也要求博物馆策展人不但要立足学术根脉,还要深植人文关怀、拥抱创新表达。只有当博物馆策展的眼光紧跟时代,文明对话的故事才能永远鲜活,才能让国人和世界在博物馆中读懂中国。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25日 11版)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