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再次成为发展的地盘?一个从清华毕业的女生任职市级三级主任科员,提拔到乡镇担任党委副书记。与她同级别的选调生,遴选到了财政厅。由此可以看出,现在体制内的流动比较便利,基本上搭建起了上下互通的立交桥。
乡村再次成为发展的地盘?一个从清华毕业的女生任职市级三级主任科员,提拔到乡镇担任党委副书记。与她同级别的选调生,遴选到了财政厅。由此可以看出,现在体制内的流动比较便利,基本上搭建起了上下互通的立交桥。
清华学子多在大机关重用,到乡镇任职的还比较少见。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农村的地位始终是经济的主战场。从最近的政策来看,支持从农村走出去的老乡户口回迁。这样,既可以带去人人才,又注入了新的资源。
不仅如此,教育部正在推动高职院校下沉县域。这一招真正把住了职教的秘诀。西部一个三线城市,全市15所中职院校,有13所办在县城。高职院校大部分生源来自中职单招、对口高考以及“3+2”联合办学,农村孩子肯定是技能人才的主力军。
不管是土生土长的农牧业,还是企业聚集的功能区,都离不开赖以生存的土地。特别是区位较好的县城更受青睐,成为资源、资本和资金的流入首选地。高职院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培养技能人才,把课堂开在园区和田地,从物理空间上打通了产教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随着网红经济的异军突起,文旅乡村成为了城里人追求的诗意田园。乡村民宿、猪圈咖啡、牛棚书店、菜地火锅、星空营地……在主播们的镜头和文案里悄然兴起,设施化改造后的村子俨然变成了大景区。
以前,城乡二元发展是基于资源分配的互为补充。比如,农村生产粮食、蔬菜和肉品,卖到城里换钱;城里制造衣物、农药化肥以及文化作品,为农民提供发展所需。还有就是一些保障社会运行的机关单位,一定是设置在集镇、县城、市区。
在条件极为有限的年代,受制于道路、物流、资金、信息影响,在城乡产品互换上存在着一定的差额。在传统的观念里,产自城里的工业商品较农村种地、养殖的技术含量高,收入理所应当高于务农。
在城乡交通四通八达的今天,几十年的“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为历史。在信息技术的强大赋能下,偏远农村已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暗藏的财富,开始争相在农村开启投资,必将带来新一轮的乡富。
来源:看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