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一句吟唱,都浸透着芬芳,都诠释着盎然;而每一句吟唱,也都让荷花永久地盛开在了光阴最温柔的怀抱里。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夏天,荷花必定是天地间最富诗意的点缀。
关于荷花,诗人们如是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菡萏新花晓并开,浓妆美笑面相隈;
……,每一句吟唱,都浸透着芬芳,都诠释着盎然;而每一句吟唱,也都让荷花永久地盛开在了光阴最温柔的怀抱里。
那么在本期,诗巷要跟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有关于“荷”的诗作。
这首诗以“荷”为背景,用28个字写尽了夏日的美,读一遍就让人沉醉。
慈仁寺荷花池
清·何绍基
坐看倒影浸天河,风过栏杆水不波。
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
何绍基,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我国晚清诗人、书法家。
何绍基学识渊博,才华超群,他不但精通书法,而且还很善于工诗与对联,是我国近代宋诗派代表人物之一。
因为非常仰慕苏轼,所以何绍基潜心学习苏轼的书法与诗作,发扬并继承了苏轼作品的典型风格,或汪洋恣肆、或大气舒展、或自然天真……,这些特征在何绍基的诸多作品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这首《慈仁寺荷花池》是作者睹夏日荷花有感而写,其中惟妙惟肖的临摹,让人疑至荷花世界,整个身心都充满了清透之感。
诗的首句出场即为妙笔:坐看倒影浸天河;坐在荷塘边,看到荷花的倒影与荷塘中的银河相互掩映。
这一句很美,其主要原因就在作者将天上的“银河”与荷塘中的“荷花”巧妙地联系一起来,将它们二者同时倒映在水中的情景呈现于纸上。
作者对“银河”的描写带有几分夸张的成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整个画面的空间才得以拓展,整个画面才有了一定的气势。而在这样的描写之下,读者的想象力也被充分激发出来,天上水中,银河荷花……,任思绪自由徜徉。
银河倒映,荷花摇曳,水面如镜,在如此雅致幽静的环境中,作者用“坐看”一词,把自己闲适的形象与舒朗的心情也在第一时间间接地展示与读者。
来看承句:风过栏杆水不波;微风吹过栏杆,荷塘中的水依旧平静不泛波纹。
这一句看似是很寻常的描写,但实则它无不蕴涵着作者敏锐而又细腻的观察力。
“风过栏杆”,让人足以感受到风的抚慰,足以捕捉到那份饱满的清凉。
“水不波”三个字出乎人的意料,自然界的奇妙和风的温柔皆在一时间尽显无余。
作者笔下的风是能让人感知到,却又不惊动池水的微风,所以它为画面带来了动感,却又让画面不失宁静。
“想见夜深人散后,满湖萤火比星多。”;“我想”等到夜深人静后,那满湖的萤火虫应该比天空的中的星星还要多。
前二句是实景描写,后两句则转向了虚写,这是此诗在布局方面的安排。
随着作者的想象,诗的意境与画面则得以进一步的丰盈,我们的想象也更是得以进一步的开拓。
“想见夜深人散后”一句定格时间,把夜的静谧予以加倍突出,它不但使得前二句的景象描写更加动人,而且还为最后一句的美感突出提供了前提条件。
“满湖萤火比星多”这句打开了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它再次让“天上”“地上”两个空间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让“萤火”与“星”互相之间得以有效的烘托。
这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了闪闪发光的萤火虫在开满荷花的湖面上自由飞舞,仿佛看到夜空中的繁星在天上闪耀,也在湖水中闪耀……。后两句的画面灵动唯美,并且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它极致静谧,却又极致鲜活。
从首句到最后一句,作者笔下不曾出现过一个“荷”字,但我们却又能够于每一句中充分看到美不胜收的荷花,这就是所谓的“若即若离”的绝妙描写吧。
景语乃是情语,所以,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当然也皆包含于此诗的字里行间。
身着轻衣尤自在,坐看池水漾荷风;读完一首,久久回味。
来源:一号诗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