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是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不仅自身有就业成才的梦想,大多还承载着家庭稳定增收的希望,帮扶这些毕业生顺利就业,既是稳住就业基本盘的现实需要,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是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不仅自身有就业成才的梦想,大多还承载着家庭稳定增收的希望,帮扶这些毕业生顺利就业,既是稳住就业基本盘的现实需要,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必然要求。
精准帮扶、全周期支持--地方举措各具特色
“毕业后对就业方向很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多亏工作人员帮我筛选企业,又鼓励我参加新媒体运营培训课程。我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重拾自信并顺利找到工作。”回忆起今年1月在江西省南昌市红角洲街道就业之家的求助场景,高校毕业生小李感激说道。
像小李一样面临过或正面临就业难题的高校毕业生不在少数,他们有的在沟通表达、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导致自信心不足;有的家庭经济基础薄弱,面临偿还助学贷款的压力,还面临求职中的交通、食宿成本等负担;还有的缺乏社会资源支持,求职信息掌握不全、视野不开阔等,导致未能及时就业。各地人社部门根据困难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精准摸排,结合求职的各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
“我们构建‘四位一体’帮扶体系,坚持精准服务与动态管理、数字化与智能化赋能、特色产业与就业联动、心理与职业双辅导,全力帮扶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江西省就业创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江西省构建“精准服务+动态管理+岗位扩容+政策激励”模式,推行“结对帮扶”和“一对一”岗位推荐,服务覆盖率达100%;创新打造综合服务平台,如南昌市打造“洪城就业通”,实现简历自动创建、岗位智能匹配、主动推送岗位信息;围绕特色产业开展就业培训,如抚州市围绕资溪面包产业开展“订单式”培训,联合企业设立“冠名班”,提供“培训-实习-就业”全链条支持;开发互联网、医疗、教育等领域见习岗位,扩大见习规模,提升实践能力;设立“就业加油站”,提供个性化岗位推荐,帮助毕业生克服“慢就业”心态;开展“1131”服务,提升其就业竞争力,等等。
浙江省杭州市实施“春雨计划”就业创业专项行动,通过加强前端支撑指导就业创业、扩大中端供给丰富求职渠道、优化末端服务完善保障体系,精准助推高校毕业生就业。在拓展就业见习岗位方面,打破户籍和学校地域限制,扩大就业见习对象范畴,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大学生就业见习工作,每年提供大学生见习实习岗位2万个。在创新线上服务模式方面,打造“就业创业一张图”平台,毕业生可在地图上精准选岗,并通过支付宝的“芝麻工作证”智能生成简历,实现一键投递。为减轻毕业生求职负担,杭州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向来杭参加求职面试、人才就业及创新创业赛事等活动的非杭户籍且无房的大学生提供7天(6晚)的“青荷驿站”免费住宿。
重庆市荣昌区出台了区级政策《高校、中职毕业生等青年留荣来荣就业创业行动计划》,对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兑现每人每年6000元的就业补贴或社保补贴、一次性交通补贴和三年保障性住房租金补贴等。在支持和鼓励企业优先招聘帮扶对象方面,实施了专项政策激励,明确对招用帮扶对象的企业按每人1万元/年标准给予一年社保补贴;稳定就业满3个月额外发放1500元/人的一次性扩岗补助。此外,配备了200余名就业服务专员,通过“铁脚板+大数据”模式畅通双方数据互换路径,搭建岗位及人才直达桥梁。
为帮助困难高校毕业生了解企业和岗位,湖北省宜昌市人社部门组织该群体赴重点企业及重大项目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实地了解工作环境、工资福利待遇。同时,积极发挥就业见习基地的作用,吸纳困难毕业生见习,帮助其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实践能力。对残疾高校毕业生,根据其就业能力和就业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开展系列助残就业活动,依托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开发残疾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对有创业意愿的残疾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服务,市残疾人创业孵化园向全市残疾高校毕业生免费开放,并聘请创业导师跟踪指导。
环境、能力、技术仍有短板--就业帮扶面临多维挑战
在精准帮扶、职业指导、就业补助、兜底安置等多项政策发力下,帮扶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攀升、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加剧以及就业观念的改变,就业帮扶工作仍面临多维挑战。
多地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反映,一方面,部分毕业生就业意愿模糊,部分学生存在“慢就业”“缓就业”倾向,岗位匹配效率较低;另一方面,部分毕业生的能力与需求存在脱节现象,其技能素质与市场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市场化就业力度不够。此外,现有资源配置不足,专项资金覆盖范围有限,部门协同仍需进一步加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苏丽锋认为,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在资源配置方面,传统就业帮扶资源分散于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导致部分困难群体难以获得针对性支持。例如,脱贫家庭、残疾毕业生等特殊群体需求差异大,但基层就业服务机构常因人手不足而难以兼顾效率与精准度。在服务精准度方面,现有帮扶多停留在政策宣讲和岗位推荐层面,对毕业生职业规划、技能短板、心理疏导等深层需求挖掘不足,加之人力资源市场动态变化,如新兴产业崛起与传统行业收缩并存,加剧了人岗匹配难度。
“在能力提升与求职观引导上,部分高校培养模式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高校毕业生技能与市场脱钩问题突出。”苏丽锋分析,例如,数字经济催生大量新职业,但部分院校课程更新滞后,学生缺乏数据分析、AI应用等实践能力。同时,部分毕业生受“求稳”观念影响,过度倾向考公考编或扎堆一线城市,忽视基层岗位和中小企业的潜力,加剧了结构性失业。此外,新技术应用成为双刃剑。一方面,虽然AI招聘平台能提升岗位匹配效率,但算法偏见可能放大经验缺乏的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劣势;另一方面,线上培训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缺乏互动性和个性化指导,难以满足困难群体的深度学习需求。
一些专家提出,经济增速放缓与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企业用人需求收缩,部分用人单位为控制成本减少校招规模,进一步挤压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空间。如何平衡“保底线”与“促发展”,在保障基本就业的同时提升长期发展能力,成为政策落地的关键点。
市场驱动、多方协同、各展所长--构建帮扶新生态
应对新挑战和新要求,国家政策提出了多项解决方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25年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的通知》从岗位挖掘、提升就业能力、强化就业服务等方面着手,提出“对招用毕业年度及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签订劳动合同,并按规定为其足额缴纳3个月以上的失业、工伤、职工养老保险费的社会组织,参照企业享受一次性扩岗补助政策”“积极开展青年求职能力实训,将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失业青年纳入实训范围”等举措,并要求各地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活动、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等。各地也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探索新办法。
杭州市组建公共就业服务导师宣讲团,转变模式优服务,建立“政府+宣讲团+高校院所”联动机制,从供方“有什么、给什么”向需方“要什么、给什么”转变,形成涵盖政策宣讲、职业能力、就业求职、创业创新等4大类12项内容的宣讲“菜单”。宣讲团于5月底前分17批次深入在杭高校开展专题宣讲,并录制现场宣讲视频,编辑制作云课堂,畅通“点菜”和“上菜”渠道。
江西省人社部门在做好政策激励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岗位开发。通过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等,推进企业优先招聘帮扶对象。开发公益性岗位和基层服务专岗,安置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充实基层就业服务力量。此外,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激励机制,对积极招聘困难毕业生的企业进行表彰和宣传。联合妇联、工商联等部门开展宣讲活动,邀请企业家分享经验,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
安徽省蚌埠市以数字化赋能就业。人社部门联合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属地高校,创新“大学生直播送岗”模式,通过系统培训大学生,让其化身带岗主播,用当代大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拆解岗位条件,直击求职“痛点”,为同龄人推荐岗位,把直播间变成企业与求职者“双向奔赴”的新平台……
在苏丽锋看来,这些新探索是应对挑战的有益尝试,但长期而言,仍需构建政府主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他表示,政府层面,应强化政策集成与数据赋能。一方面,整合教育、人社、民政等部门资源,建立全国统一的困难高校毕业生动态数据库,分析就业偏好、技能缺口和区域供需,实现“一人一策”精准画像。例如,对零就业家庭毕业生优先推送本地岗位并配套租房补贴,对残疾毕业生定向对接参与打造无障碍职场的企业。另一方面,通过税收减免、稳岗补贴等杠杆,鼓励企业设立帮扶岗位专区,对吸纳困难毕业生的企业给予信用评级加分,激发市场主体参与动力。
苏丽锋提出,高校需推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例如,与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将职业技能认证嵌入课程体系;针对困难学生开设微专业辅修项目,弥补其竞争力短板。同时,构建“职业导师+心理咨询”双轨制服务,邀请职场精英担任职业导师,帮助毕业生破除唯学历、唯大城市的认知误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务实理念。同时,企业和社会组织应该探索创新帮扶模式。头部企业可联合公益机构为困难高校毕业生提供带薪实习、技能学徒机会;人力资源平台可利用AI技术根据用户学习轨迹动态调整课程,建立帮扶效果追踪机制,对上岗毕业生进行3-6个月的在岗辅导;政企校三方定期评估人岗适配度,打造劳企受益的就业生态。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