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我国石化行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越趋严峻复杂。近年来,我国大宗基础化学品和通用材料产能产量稳居世界首位,但面临国际市场低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内卷式”竞争加剧,供过于求矛盾突出、产品价格持续下降,2023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我国石化行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越趋严峻复杂。近年来,我国大宗基础化学品和通用材料产能产量稳居世界首位,但面临国际市场低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内卷式”竞争加剧,供过于求矛盾突出、产品价格持续下降,2023年全行业利润下降20.7%,2024年再降8.8%。
如何突破增长困境,破除“内卷式”竞争,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在4月28日召开的2025石化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会长李云鹏说,在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大背景下,石化行业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二是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三是推进智改数转、培育发展新动能。
大会上,众多业内专家和企业代表深入探讨石化行业未来发展之路。
供需矛盾突出
行业“内卷”加剧
供过于求矛盾突出、产品价格持续下降,2023年全行业利润下降20.7%,2024年再降8.8%。行业亏损下的投资扩能仍十分积极,加剧了过剩、加大了风险。未来新建项目应以高端化、差异化为目标,优化下游产品结构、加快高端化延伸。
2024年,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营收16.2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但利润总额7897.1亿元,比上年下降8.8%。其中,油气板块营收和利润分别增长1.5%和12.4%,但化工板块营收增长4.6%、利润下降6.4%,炼油板块亏损,行业整体效益下滑明显。
例如,2024年丙烯产能增长9.1%,产量增长12%,进口下降15.5%,需求增速不及供应,价格下滑,全行业呈亏损状态,且产能还将继续较快增长,目前拟在建项目38套,产能超过2000万吨/年。丙烯下游多数品种供应已饱和,2024年聚丙烯、环氧丙烷、丙烯腈均呈亏损状态。
再如,2024年合成树脂尼龙66产能增长达53.7%,且规划产能是现有产能的3倍,但未来实际消费增速不超过10%;ABS(丙烯腈-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产能增长18.9%,由于下游家电行业不景气,价格下行,2023、2024年全部是亏损销售,但未来新增产能仍较大。PBAT(生物降解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方面,由于国内可降解塑料推广应用严重不及预期,PBAT供需出现严重失衡,2024年开工率不到20%,企业全面亏损。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行业亏损下的投资扩能仍十分积极。2019~2024年5年间全国有机硅产能增长达1.4倍,供应增长过快,价格持续下滑,大部分企业均亏损,但2025~2030年拟扩建单体项目仍很多,如全部建成投产,2030年产能将比2024年再增长1.5倍。聚醚多元醇2024年产能增长20%,开工率不到50%,但未来产能将再增长60%,开工率将长期低迷。
企业未来发展,
要识我之势、谋我之事
石化产品价格与原油价格相关性被破坏,由成本推动为主变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石油化工转型主要方向是:减油增化,成品油最小化;原料多元,引进轻烃原料;产品高端,提高附加值;产业集聚,建设炼化一体化大型基地。
“十五五”是我国由石化大国向石化强国跨越的关键阶段,石油和化工行业重点任务是:行业供给稳步优化,合理控制基础产品新增产能,大力发展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学品;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加快布局石化化工行业新质生产力;绿色水平持续提高,资源能源效率提升,污染物、碳排放强度下降;数智转型广泛深入,开展智能工厂建设;产业布局持续优化,持续推进园区化,东中西部均衡发展;争创世界一流企业。
面对成品油达峰,石油化工转型的主要方向是:减油增化,成品油最小化;原料多元,引进轻烃原料;产品高端,提高附加值;产业集聚,建设炼化一体化大型基地。
提高乙烯产业链竞争力,要推进产业链一体化发展,通过使用新原料和新工艺路线实现原料低成本化,通过生产高附加值下游产品实现差异化竞争,通过装置规模大型化降低固定成本。
我国2023年PX(对二甲苯)、PTA(精对苯二甲酸)、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产量分别占全球的57%、80%、72%,是全球芳烃产业链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当前,全球人均纺织品消费量差异极大,仍有较大发展潜力。从PX终端消费领域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来看,全球纺纱及服装制造产业总体经历了欧美向亚洲、拉美的迁移过程,在亚洲内部也经历了从日韩向中国再向东南亚、南亚、中亚的逐步扩散进程。从供给侧分析,我国PX产业规模全球遥遥领先,未来仍将保持稳健发展;从需求侧看,我国经济总量仍在不断提升,居民终端消费还有较大增长空间,随着国内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国内纺织服装、包装材料等人均消费量仍将保持一定增长。综合上述因素,我国PX消费量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产品全面过剩情况下
催化裂化的未来
催化裂化是炼油产业中最重要的二次加工工艺之一,未来原料将更重,产品以汽油和低碳烯烃为主,不出柴油,多产油浆,焦炭选择性不上升。可灵活调整汽油和低碳烯烃产率。应增加一套轻烃转化装置处理碳四到碳六的烃类。
我国炼油产能上限是10亿吨/年,燃油需求目前已达峰,原油加工量预计在2028年达到8亿吨的峰值,2040年开始下降,2050年后大幅下降,2060年后原油加工量约3亿吨,主要用于生产化学品及材料。面对巨大的炼油产品结构调整压力,未来10年汽柴油减量和乙烯料需求增长如何匹配?用什么来弥补油品失去的终端市场?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董事长、总经理、院长李明丰说,炼油业务的发展趋势——
一是研发低成本炼油技术,包括组分炼油,其关键是通过分离优选原料分子;灵活炼油,如灵活催化裂化、灵活加氢裂化及轻烃转化;能源高效利用技术,如优化方案、装备等。
二是油转化,如将直馏柴油做乙烯料,催化柴油做芳烃料,多产乙烯料、芳烃料的加氢裂化。
三是油转特,如生产润滑油基础油及特种油,负极焦(软碳)、硬碳,增加沥青的原料品种、生产特种沥青等,稠环芳烃的利用单单依靠加氢裂化还不够。
四是油品质量升级,研究国VII排放标准下的国VII汽柴油标准,根据标准变化研究炼油技术问题,如汽油干点变化、多环芳烃指标变化的影响等。
五是使用低碳绿色原料,如利用废塑料生产再生塑料,利用生物质生产可持续燃料。
六是各专业领域持续创新,包括催化裂化、重整、芳烃、加氢等。
李明丰认为,未来催化裂化的地位不会动摇。原料将更重,只经过选择性加氢脱金属,生产低金属催化裂化原料,不过度关注残炭。产品以汽油和低碳烯烃为主,不出柴油,多产油浆,焦炭选择性不上升。可灵活调整汽油和低碳烯烃产率。应增加一套轻烃转化装置处理碳四到碳六的烃类。
来源:中国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