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媛媛去世后, 闹剧上演:翟天临发文悼念, 惨遭网友怒骂下地狱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4 02:07 3

摘要:2025年5月21日,著名演员朱媛媛因病去世的消息传来,让无数人心碎。这位以精湛演技和朴实形象深入人心的“国民媳妇”,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朱媛媛去世,引来半个娱乐圈悼念。

在众多悼词中却有一个人非常显眼。

能将哀悼场变成骂场,他的路人缘也确实是差到“爆”。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内容有润色,请读者理智阅读

2025年5月21日,著名演员朱媛媛因病去世的消息传来,让无数人心碎。这位以精湛演技和朴实形象深入人心的“国民媳妇”,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但在一片悲痛之中,一场闹剧却悄然上演,主角正是因学术造假而身败名裂的演员翟天临。

朱媛媛去世后不久,翟天临在微博上发文悼念,称其为“真正的好人、好演员”。

本是一番好意,却意外点燃了网友的怒火。评论区瞬间被骂声淹没,各种指责铺天盖地而来,其中不乏“查重费都是你害的”“你下地狱换她回来”等极端言论。

面对网友的指责,翟天临非但没有保持沉默,反而情绪激动地回怼起来。他回复某位网友说:“查重花钱关我什么事?你考不上是素质差。” 甚至还诅咒对方“祝你永远毕不了业”。

这一系列操作,不仅没有平息众怒,反而让评论区彻底沦为“互骂战场”。翟天临的这些言论,被网友们截图并广泛传播,瞬间将他推上了热搜,将他再次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不少网友认为,翟天临在此时跳脚,实在是“毫无反思态度”。毕竟,他自己在2019年的“知网风波”中,可是因为学术造假而身败名裂。

如今,他悼念真演员,却被人扒出黑历史,还被批“毫无真才实学”,这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有网友嘲讽其“悼念真演员却无真才实学”,对比起朱媛媛“国民媳妇”的扎实演技与敬业精神,直指翟天临“靠造假人设蹭热度”,质疑其悼念动机“消费逝者博关注”。

要说起翟天临的“知网风波”,那可真是让人印象深刻。2019年2月,翟天临在直播中,面对网友提问“知网是什么”,他竟然反问:“知网是什么?”,这一下可引发了全网哗然。

作为北京电影学院的博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后,竟然不知道“知网”是什么,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他是不是真的读过博士,是不是真的写过论文。

这一事件,也正式拉开了翟天临学术造假调查的序幕。

随后,翟天临的博士论文《谈电视剧中“白孝文”的表演创作》被曝出查重率高达40.4%。

其中大量内容直接抄袭自黄山学院一位教授的论文,以及百度文库中的内容,关键观点也未进行任何标注。

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的硕士论文也被查出复制比高达46%,其中超过11500字的内容抄袭自陈坤的本科论文。

甚至连致谢部分都将导师的名字“陈浥”误写为“陈邑”,如此低级的错误,让人不禁怀疑他的学术态度是否认真。

除了论文抄袭之外,翟天临的其他学术成果也遭到了质疑。

他声称发表的论文,均刊登于非核心期刊,而且读博期间,他接了24个代言、录了17档综艺,如此繁忙的行程,让人不禁怀疑他到底有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搞学术研究。

最终,北京电影学院撤销了翟天临的博士学位,北京大学也取消了其博士后资格,他的博士生导师陈浥也受到了追责。

翟天临的学术造假事件,不仅让他自己的事业一落千丈,也对广大毕业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大高校都开始收紧论文查重标准,将查重率从原来的30%降低到了10%以下。

许多学生为了顺利毕业,不得不反复修改论文,一遍又一遍地进行查重,部分学生甚至花费上千元的查重费。

因此,每年的毕业季,翟天临都会被拉出来“鞭尸”,成为毕业生们吐槽的对象,被戏称为“每年必被拉出来‘处刑’的男人”。

可以说,翟天临已经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代表着娱乐圈“造假风气”的符号。他的行为,让公众对流量时代的虚假人设深恶痛绝。

相比之下,朱媛媛老师则是一位德艺双馨的“人民演员”,她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演员的初心”。

她与丈夫辛柏青相濡以沫二十余年,零绯闻,在娱乐圈这个名利场中,堪称一股清流。

她不仅在荧幕上塑造了一个个经典角色,更在生活中,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朱媛媛的代表作《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她饰演的李云芳,以其浓郁的市井烟火气,成为了“中国好媳妇”的标杆形象,该剧的收视率更是高达70%。

在电影《天狗》中,她饰演的村姑,那句嘶吼“我们活得像条狗”,更是成为了演技的教科书。

近年来,她在《送你一朵小红花》、《我的姐姐》等影片中,虽然都是配角,但依然展现了其精湛的演技,细节处理更是让人赞叹不已。

她也因此横扫金鸡、百花最佳女配角等奖项,被赞为“演什么像什么的人民演员”。

朱媛媛的离世,不仅是娱乐圈的损失,更是广大观众心中的痛。而翟天临在这场闹剧中的表现,则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学术诚信”和“娱乐圈风气”的思考。

这场“旧账新算”的舆论审判,反映了公众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零容忍,以及对犯错艺人复出的严格审视。

即使是在悼念的场合,翟天临的过往错误仍然被视为“不可洗白”的道德污点,难以被公众所接受。

这场闹剧,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演员的“德”与“艺”的重要性,在流量退潮的时代,演员能否仅凭“演技”立足?当“人设”崩塌后,是否还有翻盘的可能?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

信息来源:大河报

环球网

来源:谛听骨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