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前玉器行业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市场摊位、老铺深巷。多少匠人埋头雕琢,造就了玉石圈的无数传说。可时代的风总能吹出新的波澜。自从直播平台崭露头角,原本安静的和田玉江湖开始热闹起来。和田玉是如何变成了街头巷尾都能聊上几句的“网红新贵”?这背后可少不了一股强大的推力,今
从前玉器行业的故事大多发生在市场摊位、老铺深巷。多少匠人埋头雕琢,造就了玉石圈的无数传说。可时代的风总能吹出新的波澜。自从直播平台崭露头角,原本安静的和田玉江湖开始热闹起来。和田玉是如何变成了街头巷尾都能聊上几句的“网红新贵”?这背后可少不了一股强大的推力,今天和玉大叔就和大家聊一聊直播从几个角度改变了整个行业。
直播平台为和田玉行业带来属于颠覆级别的观念革新。一块玉石从原矿到成品,从设计到雕刻,从鉴别到售出,每一步都能在直播间里变得透明。消费者可以不隔山海、不隔行规,直面玉器的真实面貌,甚至参与到每一件玉器的诞生过程。这最核心的力量,恰好是“可视化”的力量,打破了这层雾。
无论是新疆的玉矿还是苏州的玉雕工坊,一台5G手机、一些辅助设备,所有的过程都可以被记录和分享。消费者把传统的二维甚至是文字交流完全跳开,商家与用户的距离被极大地拉近,信任感就是在直播互动中悄然生成。在传统的玉器市场,买卖往往只是“货架”思维——摆在那里,等人来挑。
直播这种模式玩的是“内容场”,让每一块玉石都有机会讲故事,直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知识科普就把传统的销售变成了课堂,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很多刚起步的主播,都是凭借“走播”模式,将镜头对准源头市场,每天带观众见证玉石的杀价,亦或者随手拿着一件观音或者貔貅,从开脸的慈悲庄严、到线条的流畅婉转,再到题材的寓意吉祥一点点给您分析。
再高端的一点的进化,是想办法在互动中融入文化、创意与体验的交汇点。比如说通过社群的运营,让“老铁”们配备DIY工具,鼓励观众自己动手搭配串珠。类似“参与式消费”使得用户不仅买到玉器,更收获了动手的乐趣和成就感。
当然,如今最流行的方式还是“现场挖玉”,脱胎于缅甸翡翠的表演成分,主播直接在玉龙喀什河里“挖”出来的料子让人更加印象深刻,尤其是在互动的过程中,把现场表演发挥的淋漓尽致,虽然这种玩法的主播全都是演员,所有的料子也都是事先准备好的,但不妨碍互动感的产生,直播卖货无非是吸引--存留--卖货的流程,放不开的老玉商只能高呼狡猾,却不妨碍人家挣钱。
无论是正向互动还是创造噱头,创新玩法背后正是对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精准把握。随着和田玉消费向个性化、定制化转型,越来越多的玉友希望参与到玉器的设计和制作中,有玉雕同行向和玉大叔表示,还有客户提供设计草图、效果图,想参与设计过程,打造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藏品。直播也推动了和田玉行业的私人定制潮流。历史上咱们中国人其实更看重玉所蕴含的精神内涵。真知灼见以前可能只在小圈子里流传,如今通过直播,普通玉友也能轻松获取。
所以并不是直播造就了玉石行业,只是直播平台的最大价值,莫过于打破了行业里的“三不循环”——不懂、不信、不买。走播穿梭在和田的玉都城、广州华林玉器城、河南石佛寺市场。镜头里永远是新鲜堆积如山的和田玉原石,是嘈杂的机器打磨声,还有操着各地口音的玉商在讨价还价。那种鲜活的、真实的场景感,是任何图片和文字都无法比拟的。
直播完成了“人、货、场”的大重构。过去玉石市场都是“以货为本”买卖双方各怀心思,缺乏交流和信任。直播则把“人”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主播不再是冷冰冰的导购,而是行业知识的传播者,是玉文化的讲述者,是千万观众的朋友和顾问。在直播之外,支持流量的还有各种短视频等热门内容形式,非常契合和田玉这种需要深度讲解和建立信任的品类。
主播不再依靠自己的行业经验,而是包装IP,通过分享知识、展示工艺、讲故事与用户深度互动,建立情感连接。“货找人”向“人找货”双向链路的打通,无论是欺骗还是良心打动,最终让热爱玉石的消费者真正走出了“不懂—不信—不买”的死循环,转而进入“觉得懂的—觉得值了—购买—复购”的良性循环。
这种行业革新的启示是很明显的——直播是大势所趋,只可惜对少数人是难得的机遇。如果墨守成规还沉溺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观念,在这股浪潮中站稳脚跟,光靠吆喝是不行的。传统玉器营销往往依赖于人脉和熟客,在消费下行的今天增长空间及其有限甚至枯竭。直播给行业装上了“加速引擎”,让行业的专业门槛被大幅降低。无论你是入门小白,还是骨灰级藏家,都能在直播间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这股由直播助推的和田玉热潮,方兴未艾,只是混乱的发展是否真的对行业有利,还需要我们的后续观察。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