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种躲在水里的生物叫水猴子,人如果下水游泳,会被它拖入水底,在短视频兴起后,水猴子视频时不时就冒出来几个。
经常上网冲浪的朋友,想必对以下谣言不陌生:
有一种躲在水里的生物叫水猴子,人如果下水游泳,会被它拖入水底,在短视频兴起后,水猴子视频时不时就冒出来几个。
有黑心商家用塑料制作大米,塑料袋制作海带,还有用橡胶制作的面粉,在水里揉搓,就会剩下一堆凝胶。
我们的邻居大国印度,五次想要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结果被五常联合起来轮流否决五次,甚至第六次,五常都同意,结果投票器坏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听起来一个比一个像那么回事,在互联网上越传越真,但其实都是谣言或段子,网友也不是百科全书,不相信水猴子的谣言,但可能信了印度入常被五常当猴子玩。
而在互联网上,就有那么一批视频博主,视频标题通常是“网络热传xx鉴定”,领域五花八门,给网友科普辟谣,几乎每个方向都能产出热门视频。
首先是很多小伙伴已经熟知的@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 ,目前抖音粉丝已经接近 2500 万,B 站粉丝也即将达到 990 万,如果把他的视频按播放量排序,排名靠前的都是“网络热传生物鉴定”。
顾名思义,这一系列视频是在用专业知识解读网络的热门生物视频,兔子喝水是不是自杀?长得像树枝的飞蛾是什么品种?所谓的雄蚕蛾酒用的是蚕蛾的精液还是粪便……既满足了观众猎奇心理,增长了生物专业知识,还获得了乐趣。
视频中,流水的其他生物,铁打的水猴子,没有水猴子就没了内味,“好”在网上水猴子素材如滔滔江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要说见过肯定是没人见过的,但评论区常见说法是以前某某人说他见过,只能说水猴子谣言在民间深入人心。
*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 视频截图
流量能与水猴子抗衡的,可能就是长虫(蛇)这种生物了,B 站博主@世界记忆大师龙雅 制作的“讲解网络热门长虫视频”系列视频,单期最高播放量超过 2000 万。
与无穷小亮一样,龙雅的视频除了解读网络蛇类视频,辟谣也成了保留节目。
辟谣分两类,一类是网友经常高估蛇的重量和尺寸,把 1 米出头的蛇说成 2 米,0.5kg 左右的蛇说成 2kg,说到巨蛇,数据夸张,超出自然规律,但出自听说,无据可考。
跟水猴子谣言如出一辙,“听某某说”堪称谣言的标准生产方式。
另一类则是网络营销号随意制作的蛇类科普视频,打着科普的旗号造谣,比如“十大致命毒蛇”,内容经常张冠李戴,说某种蛇,放其他蛇图片,甚至杜撰不存在的蛇类。
*@世界记忆大师龙雅 视频截图
这类谣言传播方式,跟老狐小时候读过的《十大世界未解之谜》实在是太像了。
关于时事政治的国际法科普博主@小Q不是导盲犬 ,在他的“网络热门联合国视频鉴定”系列中,也有经典的保留节目。
一个是关于联合国五常的谣言,像前面提到的轮流否决印度入常,事实上,印度入常提案从来没有出现在安理会上。
还有经典的韩国申遗,什么韩国拿汉字申遗,拿风水申遗,拿法棍申遗等等,都是谣言(PS:端午祭申遗确有其事)。
除了以上博主,还有鉴定网络热门水果的博主@水果猎人杨晓洋 ,鉴定网络热门食品安全的博主@大雷的食品科普日常 ,他们的“鉴定网络热门”系列科普视频,最高能获得大几百万甚至超过千万的播放。
有人在通过谣言获得不正当利益,而这群科普博主则反过来,利用谣言热度,以科学的视角给观众科普,这样的视频,播放量其实越高越好。
开辟网络热门鉴定这条赛道的,正是科普博主无穷小亮,他最早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旗下杂志《博物》的编辑,通过鉴定五花八门的生物图片,把官博运营得有声有色。
不管是文字时期,还是短视频时期的社交媒体,网友猎奇心理一直存在,只不过到了短视频时代,加上了更多的辟谣内容后,获得了更多关注。
这就好比咱们见到一个高端科技产品,会想去体验它的功能,但不会试图去理解背后所有的科学原理,可是看见一个神奇的魔术,好奇心马上就上来了。
春晚魔术揭秘成为大家伙儿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是一个例子,硬核的科普可能无人关注,有了谣言的流量,成就上千万的播放。
另一方面,如今的谣言实在是太多了,生物、食品、政治军事……一个不小心,就陷入谣言的误区。
而且随着短视频用户市场下沉,谣言变得越来越有市场,咱们不相信水猴子的存在,但是不保证家里的中老年人不相信;塑料原材料的价格比大米还高,可能是小部分人才了解的常识;吃啥补啥更是许多人刻在心里的认知。
更令人防不胜防的是,许多人打着科普的名义来散播谣言,批判食品添加剂,只谈毒性不谈剂量;连显微镜都不会正确使用的博主,却通过展示显微镜下的画面来给观众科普……
谣言不仅是套着科学的外衣,他们的冲突与对立,还迎合了观众的情绪,经典的“工业大摸底”谣言,军工企业苦苦追求的科技,民营企业早已“有手就行”,背后的映射的是网友希望“列强竟是我自己”。
实际上所谓工业大摸底的“黑科技”,是我国有关单位投入巨大财力和人力,科学家和工程师多年来苦心积累的研究成果,但这样的事实不够“爽文”情节,没有传播性。
结果就是,谣言的传播往往比真相更深入人心,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前段时间,字节副总裁李亮就曾提到,平台打击封锁谣言容易,但难的是怎么识别谣言,其中的专业知识审核人员很难具备,目前的算法也无法面面俱到。
而咱们普通人呢,在看到一些他人经过精心编撰的谣言,不被煽动传播分享就已经很难得了,想要识别戳破,知识储备不够。体育老师教数学,小学可能还行,到了初高中,真的跨行教不来。
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这些有专业知识背景,懂新媒体传播的博主出来给观众科普,通过他们制作的内容,才使得许多像老狐这样的普通人认识到谣言背后的真相。
这条辟谣 + 科普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资料:
抖音、B 站
编辑:饿羊羊
来源:湖北台综艺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