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不活了!印度 “朱砂行动” 宣讲团跑日本,结果尴尬收场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5 08:56 2

摘要: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失败,而是一出融合了宗教、情绪、政治与文化误读的现实剧。恒河的悲情,没能唤醒东京的共鸣;反倒像是一次外交版的“落座即散场”。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原本是一场“英勇反击”的国际巡演,结果却像电影首映没人鼓掌。

印度“朱砂行动”宣讲团抵达日本东京,带着视频、遗物、戏剧性的叙述,还有那句口号:“为烈士复仇”。

可15分钟后会议室门开人群散去,现场留下的只有翻译的会议记录和几张合影,这场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外交秀,似乎在富士山脚下冻住了。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失败,而是一出融合了宗教、情绪、政治与文化误读的现实剧。恒河的悲情,没能唤醒东京的共鸣;反倒像是一次外交版的“落座即散场”。

5月7日印度对巴基斯坦发动空袭,代号“Sindoor(朱砂)”,不是随便起的名儿而是精心设计过。

朱砂是印度教已婚女性额头的红印,象征贞洁、忠诚、家庭荣耀。印度军方的解释是:这是为帕哈尔加姆袭击中26名遇难男性的遗孀复仇。

听上去有点像电影情节。配图是战机拉出红色烟带,宝莱坞风格满满。

《今日印度》更是添油加醋,推出#朱砂荣耀#话题,CG动画里阵风战机喷出一抹红,“朱砂雨”洒在山谷,这个视频播放量——2.3亿次,你没看错是亿。

可真实战况呢?前外交官巴德拉库马尔说了句实话:“战损比是3:6。”简单点说印度损失了3架阵风战机,还有3架别的型号。这账怎么算都不漂亮。

可管他莫迪政府照样宣布十天“胜利庆典”,街头游行、明星助阵气氛像过节,就差没发“朱砂纪念币”了(哦对,他们真的发了)。

5月21日印度派出7支宣讲团兵分七路,目标是32个国家和欧盟,首站日本规格不低:带着4K航拍视频、烈士家属的遗物、还有前外交国务部长Jha亲自领队。

本来以为是高光时刻结果——翻车了,15分钟结束一场“全球秀”,根据日本外务省官网的记录:14:10-14:25:入场、翻译、合影;实质交流:不足8分钟。

翻译还没热身完会议就结束了,而官网措辞更是“冷静”得像秋天的东京街道:“上院议员Jha说明印方立场。” 没称赞、没共鸣,甚至连“听取”都没写,像极了一场例行公事。

这边日本媒体三缄其口,三大报(朝日、读卖、每日)全都噤声,NHK晚间新闻只在屏幕底部滚了几秒“印度宣讲代表到访外务省”。

那边印度《先锋报》头版标题大字报似的写着:《日本深刻理解印度反恐决心》,配图是岩屋毅握手微笑。

别误会日本不是对印度没兴趣,5月5日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刚去过印度,承诺提供XF9-1发动机技术,商量联合研发战机。

同时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也批了1900亿日元贷款,支持印度铁路项目。合作是真有,钱也没少投。

但在G7外长会上原本草案里写着“呼吁印巴保持克制”,最后被删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句模糊的“反对任何单边行动”。

而共同社的民调更扎心:78%的日本人不想介入南亚冲突,只有9%的受访者支持向印度出售武器。

热的是军火交易,冷的是民意支持。印度以为朱砂是个好切口,可日本人根本没太懂,2024年日本印度学会的报告显示,只有23%的受访者知道“朱砂”跟婚姻有关。

还是得说个对比:湖南卫视2020年播了个印度旅游片——《赛道的瑜伽》,收视率2.1%。没打仗、没红沙,纯风景+文化,反而更受欢迎。说到底文化不是用来打仗的,是用来沟通的。

其实不是没人搞文化输出,2018年中印就启动了高层文化交流机制 ,2023年还签了《昆明-加尔各答文化走廊》协议。

这边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中国票房12亿;那边中国开了4300多家瑜伽中心,这才叫文化输出,不靠战机,不靠CG,更不靠遗物展。

中国讲“和合”一带一路的宣传片里,常有丝绸、茶叶、海风、笑脸,印度现在讲“朱砂”,讲烈士、讲复仇、讲道德制高点。听起来像是要把文化变成武器。

人民日报的评论也点得明白:“龙象共舞需超越工具化文化消费,激活文明对话基因。”你不能一边说着和平共处,一边扛着战损战绩去要掌声。

可能此时此刻,印度还在印制着“朱砂英雄”纪念币,准备下一场巡演的登机牌,可东京这15分钟的冷场,已经在外交学院的课堂上,被贴上了“反面教材”的标签。

文化,是用来连接的,不是用来包装战争的;外交,是讲求共鸣的,不是讲述单边立场的。正如恒河沙数终入大海,涂上去的“朱砂红”,在国际舆论的潮水之间,终究也会被冲淡。

免责声明:本文国际新闻均来自公开信息整理,文中观点分析仅代表个人,无任何不良引导。因国际局势动态多变,信息会有时效性差异,本人已尽力核实,如有虚假或存疑部分,请立即联系进行删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权和配图问题,侵删。请读者理性判断,风险自担。

来源:老魏相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