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乡“背刺”老乡?美国中餐馆“坑”哭留学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5 08:23 1

摘要:大家好,这是#EduKnow原创精选的第720篇文章。前段时间,我请了几位朋友来家里做客聚餐。因为厨艺有限,我只能求助外援——直接从本地最好的中餐馆点几道松鼠鱼、梅菜扣肉等硬菜撑场面。

大家好,这是#EduKnow原创精选的第720篇文章。
前段时间,我请了几位朋友来家里做客聚餐。因为厨艺有限,我只能求助外援——直接从本地最好的中餐馆点几道松鼠鱼、梅菜扣肉等硬菜撑场面。

晚饭六点开始,我中午打电话到餐厅订餐,说好了下午五点半来取餐。当时,我还不放心,嘱咐了一句:你们下午四点半才开门,会提前备餐吧?
要是来不及,我可以晚点去拿。
老板倒是信心满满、语气轻松地说:“放心吧,半小时搞定!”
这简直是厨艺界的刘翔啊!紧接着,我心里打起了小鼓:
这怕不是提前做好冻起来,到时候解冻吧?当时恰逢节假日,餐厅生意火爆,站在老板立场,这通操作我可以理解。
我准点拿到订餐,打开包装后发现,自己还是太天真了。

国内预制菜的风,还是吹到了美国中餐厅
我拿到的松鼠鱼放在一次性烤盘里,样子和下面图片里的卖相一模一样。你都分不清是老鼠鱼还是松鼠鱼。酱汁也是自己拆袋临时浇上去。

(图片源自水印)
梅菜扣肉老板说没有了,建议我可以用宝塔肉,实体菜也和图片上的是长相是“双胞胎”。
几个菜我花了超过两百美元,到头来吃了一堆预制菜。
我心有不甘去查了价钱,后悔查。
只能安慰自己,我们吃的预制松鼠鱼应该属于酒店级别,价钱40多元,上了美国中餐厅变身40美元,溢价七倍算少的吧。
留学生在海外,头顶学业KPI,除了学业压力,留学生在海外面临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安顿自己的中国胃。
表面上看,美国的中餐馆不少,能让学子们聊以慰藉。但这两年,当中餐预制菜的风也吹到大洋彼岸,大家开始担心:还能放心吃吗?

美国中餐馆预制菜的水——又深又污。
社交平台有不少曝料,近年来中餐预制菜在北美快速“落地生根”,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产品并非正规进口,而是以“走私”“擦边球”的方式进入美国市场。

海外的一些中餐店,为压缩成本,通常不会选择国内相对安全、品质可控、但价格高的预制菜大品牌。毕竟,走正规报关流程又费时费力,运输成本也不低。相比之下,某些售价仅需五块钱人民币的“三无产品”预制菜包才是他们的最爱。
报关时,不少所谓“预制菜包”是以“有机肥”“样品”“调味品”等名义混进来,渠道模糊,来源不明,安全无法保证。
运气不好被海关查封了就当亏损,运气好通关了,就能在当地餐厅里卖出翻倍价格,几块钱进价,轻松卖到十几刀、几十刀。真是发家致富的捷径。
这些黑作坊出口的预制菜通常常温保存,因为冷链运输也价格昂贵。而常温保存靠的是添加剂、增稠剂、保水剂等“科技狠活”。
这些食物在国内都未必能进正规商超,却摇身一变,端上了北美中餐馆的桌子。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人会在湾区、纽约、波士顿等华人聚集地多的地方,吃到让人崩溃的中餐。

我在网上找到一份北美预制菜的批发价格单——各种扣肉、卤肉、炖肉、红烧肉、排骨、炖肉、牛肉类和鸡肉类的预制应有尽有,甚至连糖水都能预制,产品包括金桔冰糖雪梨,木瓜红枣银耳糖水,阿娇大枣糖水,桂花香马蹄饮等等。
按箱购买、一箱40袋,价格一百到两百元不等,量大还能再优惠。

(@小红书海外食品类供应链)
去中餐厅吃饭的海外华人,花的是北美一梯队的价格、吃到的却是连第三世界都不如的产品。
也难怪,这几年去中餐店吃饭的华人越来越少。

(华人论坛上开展的有关去中餐馆吃饭频率的调研)
价钱巨贵、口味巨咸。
现在还普遍预制,更加不能接受了。

海外中餐馆,预制菜避雷攻略
根据China - Prepared Dishes and Meals - Market Analysis, Forecast, Size, Trends And Insights的调研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4年,中国预制菜出口总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2024年预制菜出口量达到84.6万吨,同比增长12%,连续第八年实现增长。
中国预制菜的主要出口地区排名前三的是:菲律宾6.8万吨、美国6.4万吨、尼日利亚6.2万吨。此外,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日本、阿联酋、中国香港和缅甸等地区也是重要的出口市场。
在出口额方面,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中国香港(5.6亿美元)、美国(5.42亿美元)和马来西亚(1.89亿美元)位居前三。
从数据来看,预制菜在美国中餐店有多普遍,不言而喻。
其实海外华人并不排斥预制菜,预制菜能在全球生存下来,有它的合理性。

很多连锁店的薯条和汉堡也都是标准化预制,但起码透明、有标签、可追溯。中餐讲究色香味俱全,大家在海外早就对色香味降低了标准——起码得正常、吃得安心。
问题是,现在的“预制菜”,有些已不是我们心中那种“餐馆提前一天备好、当天加热”的合理流程了,而是“连厂家都查不到、全靠添加剂吊命”的三无产品。
有的商家为省运费,专挑那些便宜又能常温保存的“科技狠活”产品,口感塑料感拉满,还敢卖几十刀一份。一边用三无产品糊弄人,一边用现炒的厨师菜糊弄人。
就像网友们说的,大家不是不接受预制菜,是不能接受科技与狠活儿。


那么,在“天雷滚滚”的美国中餐厅,揣着中国胃、寄希望于中餐厅缓解自己思乡之情的留学生们,如何避免在当冤大头,并保护好自己的健康呢?

这里有一份鉴别劣质菜攻略给大家参考。
先熟记中餐厅里常见的预制菜:

鱼香肉丝、东坡肉、梅菜扣肉、黄焖鸡、椒子鸡、啤酒鸭、红烧狮子头、官保鸡丁、三杯鸡;

红烧排骨、地三鲜、家常豆腐、麻辣干锅、糖醋里脊、手撕鸡、宫保鸡丁、鱼香茄子;
酸辣汤、小炒肉、黑椒牛柳、孜然牛肉、水煮鱼、酸菜鱼、口水鸡、香干炒肉、蚂蚁上树。

几乎覆盖了一个中餐馆菜单的80%。如果你看到菜单上列出的上述菜品是“厨师推荐”,那多半是国内进口的预制项目了。
此外,还要注意以下四大坑:
一、出菜速度异常快,且菜品种类繁多
预制菜的最大优势在于“标准化”,工厂预先完成大部分制作流程,门店仅需加热和简单摆盘即可上桌。
中餐的许多传统菜肴讲究“现炒现做”,火候、刀工、调味都需要时间。如果你在一家中小型中餐馆点了几十分钟才能做好的复杂菜,比如东坡肉、松鼠鱼、剁椒鱼头,结果五分钟内就被端上桌,这就值得警惕。

二、菜品温热、加热不均
预制菜通常是通过微波炉或电磁炉复热,由于包装形状、食材密度不同,很容易出现中心不够热、边缘过烫的“热不均”现象。
此外,由于不是现炒,菜品常常缺乏表面微微焦香、食材内部水分未流失的口感。肉类可能发干发柴,蔬菜则过软过烂,或者在回锅过程中因为受热不均变得口感奇怪。


三、无法调整口味或配料
在传统中餐馆点菜时,顾客常常可以根据口味需求做一些调整,比如“少辣”、“不要放香菜”、“可否换成鸡肉”。这些要求对真正的厨师来说并不难,尤其是热菜类,基本都能临时调整。
但如果你遇到服务员明确表示“这道菜的口味不能改”“配料固定没法换”,这往往是因为菜品是预制的成品包,只能加热,不能更改。
配料和调味在工厂阶段已被写入“标准化流程”,无论多少分店,吃到的都是同一套“出厂设定”。

不过,我朋友遇到过一些狠辣的中餐厅,服务员告诉你可以调整口味,但其实并没有操作,端上来的还是那套预制菜,碰到了这种中餐厅你也无处说理。
四、菜品颜色统一、配料异常“套路化”
预制菜为了压成本、拼颜值,最爱在配料上下功夫。彩椒、西芹、胡萝卜、洋葱几乎无处不在,切工统一、颜色鲜艳,但口感木讷、毫无菜香,一吃就知道是流水线产物。
主料也常偷工减料,鸡肉牛肉切得碎又薄,有的甚至一咬就散、粉粉的,多半是冷冻肉或重组肉。

这种食材在高温快炒时容易“塌方”,吃不出肉香,也不筋道。为了提升卖相、延长保质期,还常加入大量油脂、糖浆和增稠剂。比如,糖醋里脊酱汁浓得像胶水,红烧肉盘底能捞出一层油。
总之,你以为吃到的是故乡的味道,实际上是让肠胃无处安放、不可言说的垃圾。

中国胃,也要放眼世界、怀抱全球
吃不到家乡味,几乎是每一个中国留学生都会经历的文化冲击之一。
面对“味蕾上的乡愁”和层出不穷的中餐陷阱,我们不妨换个思路,也许能在异国他乡找回一点“人间烟火气”。
首先,就是自己学做饭,是解决饮食及健康问题的根本之法。
呼兰曾在脱口秀上讲过,留子要么会做饭要么会辟谷,饶是如此。

哪怕只是简单的煮面条、炒青菜、做蛋炒饭,自己掌握食材来源和制作过程,比吃来路不明的外卖安心多了。

留学不是三五天就能完成的,不夸张地说,会做饭在无良预制菜泛滥的当下,是留学生的必备生存技能。
其次,去美国超市买亚洲预制食品,自己加工省心又省力。
如果自己实在没时间或精力做饭那就去Costco、Sam’s Club、Trader Joe’s 逛一逛吧。


这些超市里的亚洲风味预制食品虽然不算完全地道,但胜在品质稳定、性价比高,比如冷冻锅贴、小笼包、日式拉面、照烧鸡腿饭等等,稍加加热就能上桌,足够对付一下自己的中国胃。
而且这些产品能进入主流连锁超市销售,通常意味着通过了较为严格的品质审核,安全性和原料透明度比不少中餐馆更有保障。
另外,吃学校附近的餐车。
别小看街边那辆貌不惊人的餐车——在美国,想运营一辆餐车其实门槛不低。

根据美国商会的数据显示,开餐车一年的平均成本约为三万美元左右,其中许可证费用占很大比例。
各地要求不一,但基本包括:经营许可证、餐车许可证、卫生Permit、食品销售许可证等。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的餐车质量如何,但耶鲁大学的几处餐车点还是相对靠谱的。
我和开餐车的台湾夫妻聊过,能进驻耶鲁大学的餐车学校都要求要有实体店,每年一期的店内卫生检查和定期的餐车质量检查。

如果能在大学周围开餐车通常都是营业了十几年的,做的是教职员工和学生熟客生意,质量必须过硬。
可以说,大学城附近的餐车餐饮质量要比一些中餐店靠谱、价格还公道,而且餐车在口味上往往更家常、更接地气,不容易踩雷。
最后,留学生要多尝试其他国家的菜系,打开新的味觉地图。
中餐好吃,但我们的中国胃也可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有段时间我尝试了环地中海菜式,希腊的Gyro、土耳其的kebab、墨西哥的Burrito;还有日本人、越南人、韩国人、泰国人自己开的餐厅,口味不甜、不怪,中国胃也能接受。吃习惯了后,你甚至还会觉得别有一番风味。

(墨西哥的Burrito Bowl,作者供图)
(希腊的Gyro,作者供图)
留学本就是一段锻炼适应力、拓宽人生维度的旅程,而成长不止体现在学术与文化的积累上,饮食更是文化融合最直观、也最容易入门的一道窗口。

来源:盛大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