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人单位面对海量简历时,将“第一学历”作为能力替代指标。根据智联招聘《2023白领就业市场报告》,头部企业平均每岗收件超500份,HR初筛每份简历仅耗时6-8秒,看第一学历可以显著降低招聘成本。
这篇文章写了很久,有点长,感谢阅读和评论。
——水燃星语
一个朋友,博士毕业,去面试了一所普通本科和一所高职院校,结果均未被录取。个中缘由,单位没有明说,但隐隐透露的信息是,第一学历不好。
他高考上的专科,后来通过专升本到普通本科,又考到985读了硕士和博士。
年轻不懂事,懂事已太迟,努力了这么多年,难道白读了?
1.用人单位招聘的隐性门槛
用人单位面对海量简历时,将“第一学历”作为能力替代指标。根据智联招聘《2023白领就业市场报告》,头部企业平均每岗收件超500份,HR初筛每份简历仅耗时6-8秒,看第一学历可以显著降低招聘成本。
而在许多高校,尤其是科研岗,存在“学历查三代”现象,除了看博士毕业学校,还特别关注本科学历是否为985/211,因为有学校认为本科阶段的学习体系对学术基础影响较大。
2.教育资源分配的惯性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分布呈明显金字塔结构,985/211院校占据国家级科研经费的大多数,这种资源倾斜形成了社会对学历层级的固有认知。即使后续学历提升,刻板印象依然会持续影响评价。
3.岗位类型与竞争强度
当越来越多的博士毕业,用人市场似乎有了“学历通胀”现象,我们常常看到博士报名街道办、应聘中小学教师的新闻,当985博士扎堆应聘,用人单位对此产生警惕心理,从而设置更高筛选门槛,第一学历可能成为区分点。虽然高职院校理论上更重实践技能,但有博士让自己挑挑拣拣的时候,仍会关注第一学历。
小结:当博士是稀缺资源的时候,博士本身更具价值,第一学历就没有那么重要,很多人可以一路从专科-专升本-硕士-博士,逆袭成功;当博士不再成为稀缺资源时,血统更被看重,专科起点的博士和双一流/985起点的博士,在用人单位看来,价值是有高低的。
当然,决定是否被录用的,第一学历绝非唯一因素。我也参与过几次高校人才引进的讨论,有的人虽然就读的本科学校很一般,但仍然击败985高校毕业的竞争对手拿到offer,以下因素同样成为关键:
1.核心业务能力
如高校科研岗的招聘,用人单位毫无疑问会关注应聘者的论文质量,top顶刊、SCI一区和普通期刊完全不在一个层级,如果所有论文都只是普刊,会被认为科研能力一般。而项目经验,比如国家级课题、省级重大课题参与情况,横向课题、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学术奖项、社会力量奖项等,也是非常直观的硬指标。
2.面试表现
面试环节,应聘者需展示专业能力,比如高校需进行试讲,展示教学能力,如课程设计、学生互动等;要介绍自己的教科研规划,规划是否清晰、与现有学科团队是否能顺利融合、与地方产业是否能有效衔接等因素,也会影响面试专家的评分。
3.其他因素
思想政治素质是否过硬是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学校、医院这样的单位,讲究立德树人、治病救人,对品德要求相对更高。哪怕学术水平很高,如果思想品德上被认为不够过硬,则会被筛掉。性格、情商、学术资源等软实力也会影响最终评价。
即便读到博士,也会因为第一学历的原因被淘汰,学历看起来出现贬值,强调父母托举的声音越来越多,是不是意味着通过学历实现阶层跨越的通道已经关闭呢?
回看历史,不难发现,学历这一逆袭通道大概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变形。
八九十年,学历是最有效的逆袭工具,大专生可直接进省厅机关,中专包分配进国企,无数人通过读书实现阶层跨越。
1998年前后至2015年,国内高校开始扩招,学历含金量被稀释,出现泡沫与分流。但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爆发,一批大厂码农、电商人士等抓住新风口,通过赛道选择+技能红利实现跨越。
2016年至今,体制内逢进必考更加规范,但是有些好的单位比如央企、国企总部,好的事业单位,悄悄设置了学校的层次门槛,一些互联网大厂出现本科985现象,一些单位要求211及以上学校研究生才有报考资格。这个阶段,学历只是入场券,教育不再是成功的独木桥,想要实现跨越需要叠加其他要素。
有人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随着就业市场越发多元,非典型的跨越通道依然存在。
一是技术-产业红利。近日有一则新闻火了。5月17日,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在搜狐科技年度论坛,问了三个振聋发聩的问题,“如果梁文锋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DeepSeek吗?如果王兴兴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宇树科技吗?如果汪滔继续读博士,还有今天的大疆吗?”
国家战略产业如芯片、新能源、AI等的“用人荒”,倒逼企业放弃学历教条,更重实操能力。技术迭代速度远远超过了教育的更新速度,自学能力强的人可“换道超车”。
在长江大学网上看到一则信息,一个叫张磊的校友,专科毕业后进入比亚迪工作,一年后进入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后成功晋升大区经理、广东和海南市场副总监。后创办深圳融粤汽车集团,成为比亚迪T20核心经销商。
二是自媒体赋能。自媒体环境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能成网红。大家熟知的李佳琦,从百度对他的介绍来看,他是高中学历,大学并非正常毕业而是结业,入选2019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是上海市青联委员,金钱、名利、地位,应有尽有。
哔哩哔哩、抖音、小红书、今日头条、视频号等各媒体平台,提供了能力展示新空间,弱化了出身标签。有一个博主在B站上发布了记录自己高三生活的视频,有500多万的播放量,抖音上有400多万的播放量,目前她还是在校大学生。头条上我们熟知的素x三、汪xx在上海,都有庞大的粉丝。这些案例表明自媒体运营能力,可对冲学历劣势。
三是新职业新赛道新机会。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我国电竞用户规模达4.9亿,国内游戏陪练用户规模约3亿,由此催生了新职业——电子竞技指导员、游戏陪练。网传朱xx曾是一名“学渣”,抓住电竞行业的机会,成为职业玩家,年收入达到近300万元。还有被称为电竞圈女神的韩xx,2016年的时候以3000万的天价与虎牙签下了三年的直播签约,如今她的抖音账号有400多万粉丝。
此外还有睡眠健康管理师、互联网营销师、短视频内容创作、个性化旅拍等新兴职业,让一批人找到了发展的方向。这些案例表明,学历并不是决定人生发展的的唯一因素,随着社会多元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在新兴领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价值。
结论:体制内/传统学术赛道的学历歧视客观存在,但这是“存量战场”的规则,非唯一战场。以前还可能靠单一文凭逆袭,如今则需“学历+专业技能+政策红利”组合撬动。
第一学历的重要性确实给普通家庭的教育规划带来了现实挑战。作为高一学渣家长,我写这篇文章并非制造焦虑,而是试图揭示教育竞争的本质变化,并想办法找到一个解题思路。
1.战略上,打破“唯高考论”幻觉
数据显示,2025年高校毕业生1222万。3月27日,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发布《加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岗位挖潜扩容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实施方案》,指出力争2025年实现新增就业岗位1200万个,这意味着什么?学历供给已过剩。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认清学历贬值的加速曲线,考上大学不再等于阶层跨越,我们需重新定义“教育投资回报率”。
2.高考志愿填报,应突出国家战略需求
2025年4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负责人就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答记者问,指出实施本科专业目录年度更新发布机制,主要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响应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增设了区域国别学、碳中和科学与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健康与医疗保障等专业,面向科技发展前沿,增设了智能分子工程、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时空信息工程等专业,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增设了国际邮轮管理、航空运动、药物经济与管理等专业。同时,聚焦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增设人工智能教育、智能视听工程、数字戏剧等专业。
就在前天也就是5月22日,教育部发布消息,拟同意设置32所学校,其中23所学校是职业技术大学。
当这届年轻人从“卷学历”转向“卷技能”,高考志愿填报,是时候做出策略调整:从选热门专业转向锚定国家战略需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这样的“万金油”专业个人认为需要谨慎选择,应重点关注技术+行业复合型专业。如果是高职,则应该重点关注高职-本科衔接专业。
3.中考分流应理性选择
其实,分流早在中考就已经开始,很多省份如浙江,约50%进入高中。如果说要在升学路径上进行降维打击,最优解是冲击重点中学竞赛班(创新班之类),进入五大学科竞赛省队,保送清北,当然成绩和经济条件都有门槛。次优解是3+4中本一体化(有的地方叫中本贯通),也就是3年中职学校就读,通过一般考试进入本科就读,避开高考独木桥。
写到这里,想起去年,儿子和他爸爸没有同意报考中本一体化,现在高一摆烂,我悔恨的泪水如滔滔江水,我应该强行改志愿为中本一体化……
当学区房的价格不再高攀不起,当学龄洪峰将在10年后到达高校,当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结婚了,家长能怎么办?一方面需对教育祛魅,另一方面还得培养孩子的能力。
1.打破教育迷思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80后熟悉的句子,当我们成父母,如果还用过去那一套教育子女,读书读书读书,未必就对。
学历=就业力?未必。2024年5月智联招聘曾有一个报告,当时本科生就业率高于智能制造领域高职生。招聘数据还显示,职教本科毕业生首年平均薪资超普通本科毕业生23%。里面还有一组数据,2024届河南省中职毕业首月平均薪资超全省本科起薪12%, 宇通汽车订单班学生毕业当天签约率100%。到底是与产业需求匹配度更重要,还是名校光环更重要?这是我们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知识囤积=竞争力?未必。以前我们要求孩子背诵唐诗300首,可是背完了唐诗宋词,依然无法转化为实际能力。在AI时代,学会用AI工具分析古诗词传播规律也许更能培养孩子的数据思维。到底是聚焦知识记忆更重要,还是聚焦问题解决能力更重要?这是我们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标准化路径=安全牌?未必。早在2017年,麦肯锡发布过一个报告《人机共存的新纪元: 自动化、就业和生产力》说:“在现今所有工作内容中,过半会在2055年左右自动化。”人工智能技术已从实验室走向各行各业,正在对我们的工作生活产生革命性影响。有人预测AI将替代60%的标准化工作。到底是稳定至上更重要还是培养机器难以复制的高壁垒能力更重要?这是我们要思考的第三个问题。
2.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知乎上有一篇文章说,全球知识总量每12小时就会翻倍。AI大模型技术是以月为单位迭代,代码生成准确率和知识覆盖量都得到极大提升,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2025年入大学的孩子,到2040年职业生涯中期时,其大学阶段习得的知识有效性将衰减至不足15%。唯有持续学习能力可对抗当今知识折旧危机。
麦肯锡研究显示,2030年全球将有85%的职业发生结构性改变。2025年5月,人社部突然发出消息——拟新增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随着科技日新月异,职业形态也在不断变化。孩子未来可能经历8-10次职业转型,每次转型需在6个月内掌握跨领域知识体系,传统阶段性教育模式不再奏效。
神经科学研究证实,持续学习者的前额叶皮层灰质密度比被动接受者高,海马体神经发生速度也会提升。这意味着学习能力本身具有可塑性:越早建立学习正反馈循环,大脑的信息处理带宽与模式识别效率越高。
学习不是高考的一锤子买卖定终身,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当前的知识和学历,更重要的是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当60多岁的银发老人退休后当起了自媒体网红,当高中生开始用AI创作小说,当小学生已经拿到了职业技能证书……那些停留在舒适圈,拿起手机只会刷视频看小说的人,注定要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本质是为孩子植入“抗熵基因”,帮助他们在技术洪流中保持进化主动权。这不仅是应对AI替代的生存策略,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唯有持续学习,方能在未知疆域中开辟新航路。
3.培养综合能力
根据麦肯锡发布的《工作新未来》报告,未来的人需要兼具先进的技术技能和强大的社交和情感能力。技术技能需要学习,而且是终身学习。而社交和情感能力,更考验父母、家庭对孩子的正面影响。
身心健康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要强化身心健康教育。家长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态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同时,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
良好的社交和沟通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至关重要,要培养社交与沟通能力 。我接触很多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学生,他们数学成绩很好,学科竞赛成绩优秀,可是沟通表达总是差点意思。作为家长,需要鼓励孩子参加社团活动、夏令营,为孩子提供锻炼社交能力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4.发现孩子的特长
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特长不是短板,换句话说,教育的本质不是消除短板,而是将长板锻造到极致。对家长来说,发现孩子的特长特别重要。
经济学中有一个帕累托法则又称二八定律,将80%教育资源投入20%优势领域,可产生指数级回报。比如具有逻辑天赋的孩子,投入100小时学习Python的成效,相当于普通孩子投入500小时。
根据盖洛普Q12测评法,把个人、企业定位围绕独特优势来进行是最有效的,在顶尖企业中,发挥优势的员工绩效比弥补短板者高38%,离职率低52%。
小结:在AI加速替代标准化能力的时代,人类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独特优势的极致化。教育不应是修补缺陷的泥瓦匠,而应是雕琢天赋的雕刻家。当孩子在优势领域达到同龄人前1%水平时,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将是指数级增长的——这正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最佳教育投资。
总结:普通家庭更要懂得:与其在学历赛道内卷,不如跳出“教育军备竞赛”的焦虑,抓住国家战略风口、教育政策红利等机遇,让孩子成为“机器无法替代、行业不可或缺”的存在。因为,阶层跨越的本质是在正确的时间窗口,把有限的资源倾注到爆发性增长的领域——这才是普通家庭教育的终极解题思路。
来源:桑格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