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50年10月,作为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因病逝世,年仅46岁。鉴于他对中国革命的杰出贡献,中央决定以最高规格安葬任弼时。
1950年10月,作为中央书记处“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因病逝世,年仅46岁。鉴于他对中国革命的杰出贡献,中央决定以最高规格安葬任弼时。
当天,中共中央成立了以毛主席为首的治丧委员会,委员多达242人。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都亲自参加了任弼时的遗体入殓。
毛主席亲笔为墓碑题字:任弼时同志之墓。
任弼时的葬礼规格之高,在中共所有逝世领导人中都极为少有。而这场葬礼也引发了毛主席对新中国丧葬制度的深度思考。
在此后的多次谈话中,毛主席都感慨:“弼时同志对中国革命贡献很大,对其进行厚葬是必要的,但我们死后如果都这样葬,是不是有些浪费了?”
正是从任弼时的葬礼开始,毛泽东便萌生了推行丧葬改革的想法。1956年,在一份“火葬倡议书”上,包括毛主席在内的众多中央领导人纷纷在上边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因病去世,由于他的盖世功勋,中央决定保留其遗体,供后世瞻仰。
其实,毛主席是一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看淡“生日”,更看淡“生死”。对于“生日”,他是这样说的:“大家都不要做寿……做一次寿,人就长了一岁,其实就是少了一岁。不如让时间偷偷地走过去,到了八九十岁时,自己还没有发觉,这有多好呀!”
对于“生死”,毛主席又是这样说的:“如果不死人,从孔夫子到现在,地球就装不下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毛泽东曾不失风趣地对自己的保健医生吴旭君说:“我在世时吃鱼比较多,我死后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长江里喂鱼。你就对鱼说:‘鱼儿呀,毛泽东给你们赔不是来了。他生前吃了你们,现在你们吃他吧,吃肥了好去为人民服务。’这就叫物质不灭定律。”
周总理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认为死人不应与活人抢地。他说,人死了,不工作了,还要占用土地,是私有观念。
周总理过世后,他的骨灰被撒在了四个地方:
1. 北京上空(长城一带):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周总理生活和工作最久的地方,自从1949年“进京赶考”以来,他就生活在这里。
正是在北京,他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见证了新中国的一天天强大。
北京的许多建筑,如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人民英雄纪念碑……都凝聚了他的心血和智慧。
建国初期许多内政、外交政策的出台,他也参与其中、功不可没。
他爱北京,他希望永远与北京人民在一起,来感受国家未来的强大!
2. 密云水库上空:周总理生前曾表示一生关心两件事:一个“上天”(两弹一星、航天事业),一个“水利”。
建国初期,北京严重缺水,为解决这一难题,周总理先后主持修建了官厅水库、十三陵水库、怀柔水库和密云水库等水库。其中密云水库规模最大,周总理倾注的心血也最大。
3. 天津海河入海口:在周总理的眼里,天津不但是一个传播革命思想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浪漫色彩的地方。
天津,见证了青年周恩来和他挚爱的小超的浪漫爱情。周总理出国留学期间,给他的小超写过最浪漫的情话:我向来是一个坚定不移的唯物主义者,唯有你,我希望有来生!
4. 山东滨州黄河入海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对于母亲,周总理有着深深的眷念,他自12岁离家,66年不再回家,而今,他终于以这样的方式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end-
来源:葡萄观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