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年秋晚對風沙,今近重陽喜在家。自斷此生甘皓首,能消幾度㸔黃花。閑身頗覺便笻竹,醉態都忘脫帽紗。且問小舟溪上去,飛鷗數㸃夕陽斜。
冝興山房十首 [宋]李曾伯
曉起爐煙一縷清,梵音繚繞檻軒行。須臾日上松梢了,又聽齋鐘相應鳴。
齋罷雞聲轉午天,地虛人寂境蕭然。兩三衲子自來去,時取茶芽煮澗泉。
簷影亭亭日正中,莓苔不掃絕塵蹤。閉門相共蒲團坐,看讀華嚴一卷終。
薄靄垂垂欲暮時,漸生霜氣著征衣。山深不見牛羊下,惟有樵人荷擔歸。
燒罷天香月半昏,掩扃才了便呼燈。窓前誦徹淵明賦,却傍禪床聴葛藤。
月暗山空夜倍長,清談消遣睡毋忙。山中新酒幸堪飲,何惜一杯相共甞。
四壁寒蛩作苦吟,喚囘旅夢約三更。不知身在禪房宿,誤聴松風做雨聲。
薄薄新寒透被輕,醒來窓隙弄微明。山中不用梅花角,自有枝禽報五更。
俄頃鐘聲到枕邊,朦朧曉色試霜天。披衣欲起渾無事,贏得平明一覺眠。
稚子敲門喚起休,金烏早照屋山頭。飯餘欲看蟠松去,可是今朝作雨不。
自和山房十詠 [宋]李曾伯
新來詩思與秋清,野徑無人適意行。道盡青松知小雨,隔林怪在竹雞鳴。
閑雲一片在堯天,乞得歸棲豈易然。肉食半生空白髮,且餐湘菊薦寒泉。
坡翁昔愛是山中,我以何人敢比蹤。築室買田居此了,閉門讀易保吾終。
人生須富貴何時,駟馬還家只布衣。林壑幸便麋鹿侶,不堪寒色逐人歸。
禪房寂寂夜昏昏,相對長明一㸃燈。舉似新詩共僧話,笑儂绮語汚溪藤。
尺寸功名幾短長,區區馳騖等空忙。皮毛盡剝丹心在,世味風霜已飽甞。
蕭蕭風籟助清吟,秋去冬來令又更。惟有老禪都不管,任它簷鐸作何聲。
鄰有山田價似輕,擬求種秫効淵明。相逢村叟問誰者,歎息年來主屢更。
真機渾不露中邊,自是閑中小有天。一飲且拚今日醉,萬金不博五更眠。
舟子來催歸去休,朔風吹浪打船頭。挑包又作家林計,還是梅開酒熟不。
丙午九日將過陽羨偶成 [宋]李曾伯
年年秋晚對風沙,今近重陽喜在家。自斷此生甘皓首,能消幾度㸔黃花。閑身頗覺便笻竹,醉態都忘脫帽紗。且問小舟溪上去,飛鷗數㸃夕陽斜。
遊張公祠二首 [宋]李曾伯
坤靈闌跡漢何時,木石深山聖得知。大塊鑿開真境祕,太虛蘊出衆峯竒。攀蘿攬秀俯可即,秉燭窮幽遠莫窺。盍遣神龍謹封護,勿容俗子亦㳺嬉。
十年重過石橋行,松下清流載濯纓。洞隔煙霞知地遠,壇連仙佛信天成。人如雲意俱閑適,山帶霜容似瘦生。步出亭皋便歸去,它時林壑又寒盟。
滿江紅·甲午冝興賦僧舍墨梅 [宋]李曾伯
姑射山人,仙去後、唯存標格。猶賴有、墨池老手,草玄能白。留得歲寒風骨在,豈煩造化栽培力。有世間、肉眼莫教㸔,非渠識。
元不夜,枝何月。元未臈,花何雪。最孤高,不受多情輕折。只有暗香天靳予,黃金作指難為術。更若將、解語付真真,空成色。
滿庭芳·丙午冝興山間 [宋]李曾伯
山接平蕪,煙橫遠墅,修眉淡抹晴粧。菊梅交際,天未十分霜。幾許無窮秋思,空凝竚衰柳斜陽。溪頭路,黃蘆一片,鳧雁兩三行。
平章,風景似,畫圖一幅,著我徜徉。山中無事,聊爾適吾狂。不用登臨感慨,青簾外,新酒堪甞。何為者,東家宋玉,千古歎淒涼。
西江月·冝興山間即事 [宋]李曾伯
不暖不寒天氣,無思無慮山人。竹窓時聽野禽鳴。更有松風成韻。
竟日蒲團打坐,有時藜仗閑行。呼童開酒薦盃羹。欲睡攜書就枕。
又再和
排遣新寒有酒,追尋舊隱無人。四山朔吹又冬鳴,吹送午鐘餘韻。
過眼霜高木落,寄心月駛雲行。歸歟閉戶飽藜羹,世事華胥一枕。
題宜興菴壁 [宋]李曾伯
禪榻一覺睡,冬宵五更長。窓遞清風入,枕邊松柏香。
秋盡菊都荒,蜂猶採蜜忙。何如龜縮殻,此際已深藏。
拂石坐小橋,臨流俯清泚。松聲與禽聲,可以醒吾耳。
宿宜興禪房 [宋]李曾伯
冬當月初後,天欲試霜時。永夜絕人語,新寒聴雁知。壯心憂國在,老計入山宜。莫作邯鄲夢,蕭蕭鬓已絲。
初到善權香火院 [宋]李曾伯
寺有宗盟幾百年,洪恩新錫出堯天。三生香火前因在,一段林巒旧識然。華表鶴歸今豈異,葛陂龍化古甞傳。更須行腳江湖了,來結雲山不盡縁。《可齋雜藳後卷·卷十》
阻風太湖沙塘港 [宋]李曾伯
歸程雪邊來,四旬六千里。瞿唐過灔澦,洞庭至彭蠡。渉歷天下險,心有如此水。朅來太湖濵,到家歩纔跬。胡貽蜚㢘怒,相挾馮夷氏。驚颷晝而作,駭浪暮不已。令人向洋嘆,可望不可邇。組練前陳扼,銀屋平地起。逡巡問維楫,飄泊委蘆葦。歸心苦何遽,短棹姑小艤。甞聞強則避,事當順而理。平明遲解纜,天宇果新霽。金烏甫生東,魚龍首俱弭。上下大圓鏡,四面平如砥。天公翻覆手,風後吹噓是。巽轉而之坤,帆去隨所指。出湖且入港,曾不片時爾。前津問錫麓,弗遠尺有咫。舟入顧相賀,昨憂變今喜。我生客江湖,噫嘻嗟老矣。可以速則速,時當止則止。豈惟行舟然,世事只如此。由兹石塘出,此去皆坦履。歸來荷聖恩,全家賴天賜。息陰亟休影,杜門以却軌。
題宜興菴壁二首 [宋]李曾伯
淳祐庚戌,覃懷李曾伯因觀農來此,得四十字,是日微風扇和,輕雲閣雨,千峯翠滴,四野緑秀,枝禽對語,春意駘蕩無極,徜徉乆之,緩轡而去。賔佐四明史偉之、廬陵曾垓、眉山楊埏、東嘉林拾、三山卓炎於、廬陵王真孫、長沙胡盛、盱江周子榮、潼川楊牧之、清湘滕處厚續至。
老龍昔未蛻,甞蟄此山中。霖雨春疇足,風雲夜壑空。
兩厓高下倚,一逕徃來通。不願千金劑,惟祈百穀豐。
善權竒觀 [宋]李曾伯
粵從融結此山川,便作人間小洞天。香火樷林千古盛,神仙窟宅自今傳。品分三洞中猶宇,脉貫兩巖下出泉。我自有縁聊乞取,萬松陰里一牛眠。《荆溪外紀·卷七》
再遊善權宿福巖堂有序 [宋]李曾伯
福岩禪師三年前說要整頓善權境界,乃創雲山菴以相周旋。兹來盡如前說,可謂有心力者矣,樷林衲子安得不讚嘆推服。此山氣象一新,三百年後䂓模當與清泉白石相朽。區區扶病來山三宿,欲著一語不能,偶枕間得五十六字,口授男杓書以畀之,謾求印證,幸一笑相與老此山,毋再出尋鬧藍也。
強徤南遊抱病還,鬓毛剝落足蹣跚。喜觀雲衲酬前約,莫听家僮說舊官。幸見如陵羞在隴,將期同願老於盤。當家公案師拈出,更向三生石上㸔。
李曾伯(1198—1265),號可齋,字長孺,覃懷(今河南焦作市)人,後居嘉興,年少時葬親宜興,有閩僧道琳謂之曰:公異日必階政路,善權為浙右佳山水,宜請作功德院。曾伯笑而謝之,淳佑中果拜觀文殿大學士,憶道琳前語,請於朝,賜名報忠寺。後寺僧建三生堂祀三李(蠙、曾伯、綱),曾任四川宣撫使、湖南安撫使等職,其詞今存二百餘首。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