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菲律宾国内的政治生态,以及其南海政策的调整,呈现出了极为显著的联动效应。从中国海警依规准许菲律宾对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开展有节制的生活物资补给,到菲律宾总统马科斯陡然释放出跟杜特尔特家族和解的讯息,在这一系列事件背后,映射出繁杂的地缘政治较量以及国内权力
近期菲律宾国内的政治生态,以及其南海政策的调整,呈现出了极为显著的联动效应。从中国海警依规准许菲律宾对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开展有节制的生活物资补给,到菲律宾总统马科斯陡然释放出跟杜特尔特家族和解的讯息,在这一系列事件背后,映射出繁杂的地缘政治较量以及国内权力架构的重新塑造。
根据央广网报道,中国海警局宣布允许菲律宾派民船对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实施生活物资运补,并全程依法监管。这一举措,充分地体现了中国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之下,所展现出来的战略定力,并且蕴含于其中的治理智慧。作为对菲律宾1999年“坐滩”仁爱礁这一非法行为的回应,中国在坚守主权原则的同时,采取了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务实措施;形成了“监管下运补”的常态化机制。
马科斯(资料图)
从执法实践来看,中国海警建立了完整的监管体系:通过船舶身份核验,以及航行轨迹追踪,还有物资清单核查,以及卸载过程监督等规范化流程,不但保障了菲方人员基本生存需求,而且通过全程监管强化了对仁爱礁海域的实际控制权。这种“法理与事实同等看重”的治理模式,使得菲律宾在获取必需物资之际,不得不同时认可中国的执法主导权,客观上造就了“以规则化的方式来进行管控,以此替代直接的冲突”的治理范式。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菲律宾在南海的挑衅行为,明显减弱了。除了仁爱礁之外,而且在黄岩岛附近的活动已经降格成为“象征性巡逻”,派遣的多数是老旧的舰艇,而且逗留的时间也比较短暂。这种变化,反映出菲方对中国反制能力的重新评估,中国在南海岛礁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执法能力的提升,已形成对区域局势的有效掌控,迫使菲律宾放弃激进策略,而转向有限度的试探。
5月19日,菲律宾总统马科斯通过社交媒体,发表播客讲话,轻松愉快地公开表达了与前总统杜特尔特家族和解的意愿,而且强调“需要朋友而非敌人”。这一表态,与2022年两大家族从竞选联盟,急剧走向政治对抗的态势,形成鲜明对比,其实是菲律宾5月12日中期选举后,权力格局变化的必然反应。
马科斯(资料图)
从权力博弈这个角度来分析,马科斯的和解姿态,具有十分明确的策略性考量。参议院席位处于胶着的状态,这就使得莎拉弹劾案很难达到三分之二的通过门槛,而且如果说强行去推动的话,或许会引发朝野之间的对立进一步激化。杜特尔特家族,在地方选举里展现出了很厉害的表现;特别是在达沃市这类关键选区,它所具备的掌控力,给马科斯造成了实际上的政治威慑。
菲律宾民众对两大家族恶斗的厌倦情绪在不断上升,第三方政治力量开始崛起,这就进一步压缩了马科斯的执政空间。在此背景之下,和解表态,成为了一种能够缓解国内政治压力,争取中间选民支持,与此同时防范2028年大选复仇联盟形成的较为务实的选择。
马科斯(资料图)
马科斯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策略呈现出了收缩的态势,这与它国内的政治生态逐渐发生的演变之间,存在着十分清晰的因果方面的关联。此前试图通过炒作南海议题来凝聚民粹支持的这种策略,因多次挑衅失败,反倒暴露了执政能力的缺陷。而且每次南海对峙之后,在菲律宾国内,对政府的不满情绪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呈现上升趋势,他们觉得政府“制造了危机却没有能力去解决”。这种“民粹动员反噬”的效应使马科斯不得不重新考量外交政策所带来的国内政治方面的代价;而且说真的,这也让他开始反思以往的外交策略在国内政治环境中的适应性。
中期选举结果,印证了这一逻辑链条:杜特尔特家族的选举强势,在某种程度上,是对马科斯南海政策的民意反弹。当菲律宾民众发现政府在南海问题上既无法取得实际利益,又导致中菲关系紧张影响经贸合作时,自然将政治不满转化为选举投票行为。这种“外交政策—国内政治”的传导机理,促使马科斯做出了策略性的调整:在南海事宜上,采取了较为审慎的态度;而且通过内部政事的调和,舒缓了其执政所面临的压力。
来源:上观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