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指点:孩子能否成就栋梁之才,与父母这四种作为密切相关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4 16:32 2

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文昌帝君阴骘文》《太上感应篇》《了凡四训》

文昌帝君乃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司掌功名利禄、文运科第的尊神,自古以来被读书人所尊崇。

在《文昌帝君阴骘文》及相关典籍中,对于家庭教育、孩子成长之道有许多精辟见解。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可见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之重大。

那么,究竟父母应当如何助力孩子成长为栋梁之才呢?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苏州府吴县有一位秀才名叫袁了凡,年轻时曾拜访云谷禅师,得知自己命中注定科举无望,后半生无子。

然而他并未就此放弃,反而更加笃信“命由己造,福自己求”的道理,每日行善积德,最终不仅在科举上步步高升,也得以膝下儿女成群。

他的儿子袁天启更是成为了一代名臣。

袁了凡在其著作《了凡四训》中记载了一段他与文昌帝君的神奇际遇。

有一天夜里,袁了凡梦见自己来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殿中端坐一位神仙,童子在旁耳语道:“此乃文昌帝君也。”袁了凡连忙上前叩拜。

文昌帝君面带慈祥之色,对袁了凡说:“你能积德行善,改变自己的命运,实属难得。

今日我有见教,望你记住并传于世人。”

文昌帝君缓缓道来:“世人皆望子成龙,却不知龙从何处来。孩子能否成为栋梁之才,与父母四种作为密切相关。第一,当以身垂范。”

文昌帝君说:“孩子如同一面镜子,会照出父母的言行。

若父母日日责骂他人,孩子便学会粗鄙;若父母常有忿恨之心,孩子便习得易怒;若父母好占小便宜,孩子便养成贪婪之性。

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父母若想孩子品德高尚,首先自己须言传身教。”

袁了凡听罢,想起自己年幼时父亲谆谆教诲的情景,他虽只活到袁了凡十岁,却以短暂的时光在儿子心中种下了诚信正直的种子。袁了凡问道:“世尊所言极是,那第二种作为是什么?”

文昌帝君继续道:“第二,当培养德行。

孩子聪明才智固然重要,但德行更为根本。

若无德而有才,其害更大。

教导孩子时,应先立德,再求学问。

教他仁爱之心,让他懂得珍惜物命;教他谦恭之礼,让他明白尊敬之道;教他诚信之重,让他言出必行。”

文昌帝君讲到一个故事: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位大夫名叫季文子,他临终前召见儿子,却不谈家产分配,只叮嘱道:“吾死之后,尔等当事君以忠,待人以信。”这简单的话语,让他的子孙世代恪守德行,家族因此兴盛不衰。

袁了凡深受启发,又问:“第三种作为又是什么?”

文昌帝君答道:“第三,当顺其天性。每个孩子都如同天地间的一株幼苗,各有其独特性情和禀赋。有的适合为官,有的适合经商,有的长于文艺,有的擅长技艺。父母不可强扭瓜而使其转,应观察孩子所长,因材施教。”

文昌帝君讲述了孔子的故事:“夫子授徒时,从不要求所有弟子都精通六艺,而是根据各人特点施教。

子路勇敢,教他为政;颜回聪慧,授他大道;子贡善辩,教他外交。

正是顺应天性,方能各得其所。

若一味要求孩子做不喜不擅之事,不仅难成才,反会伤其天性。”

袁了凡恍然大悟,想起自己曾一心想让儿子专攻八股文章,却忽略了他对史学的浓厚兴趣。文昌帝君见他有所感悟,微微颔首。袁了凡又问:“那第四种作为是什么?”

文昌帝君双目炯炯有神,语重心长地说:“第四,当明因果教育。世间万事,皆有因果。播下善因,必收善果;种下恶因,必得恶报。教导孩子明白这一道理,他便会谨言慎行,趋吉避凶。”

文昌帝君还对袁了凡说:“你可知为何有些家庭累世富贵,有些家族却败落沉沦?究其根本,皆在祖辈所积阴德。若父母日行善事,积下福报,子孙自然昌盛;若为非作歹,损人利己,即使一时富贵,也难保子孙绵长。”

袁了凡正欲继续请教,忽然殿外钟声响起,文昌帝君说道:“时辰已到,你当回去了。记住我的教诲,传于世人。”话音未落,袁了凡便从梦中惊醒。

醒来后,袁了凡将梦中所闻记录下来,并按照文昌帝君的教诲严格要求自己与家人。他深知,要想子女成才,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其次要培养孩子的德行,第三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第四要教导因果之理。

袁了凡后来又得到了一个机缘,遇到了云谷禅师,学习了改变命运的方法。

他每天记录自己的善恶,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并引导家人一起行善积德。

经过多年努力,不仅他自己科举高中,官至刑部主事,他的儿子袁天启也成了朝廷重臣。

袁了凡的亲身经历证明了文昌帝君所言非虚。他将这段经历和体会写入《了凡四训》中,流传至今,影响了无数后世读书人。

在古代典籍中,不仅《了凡四训》谈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也都强调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

《礼记》中言:“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可见,家庭教育不仅关乎一个家族的兴衰,也与国家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

道教经典《太上感应篇》中也提到:“积德累功,家门之庆”,认为家族的兴旺与祖辈积累的德行密切相关。正如文昌帝君所言,父母若能以身垂范、注重德行、顺应天性、明晓因果,便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子女。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连串的因果关系,充分说明了个人修养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父母若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子女自然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孟子》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说,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他们的影响力都会延续五代。这进一步印证了文昌帝君所言的家庭教育对后代的深远影响。

文昌帝君指出的这四种作为:以身垂范、培养德行、顺应天性、明因果教育,是父母培养栋梁之才的重要法则。

这不仅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对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正如古语所云:“自古英雄出少年”,而这些少年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悉心栽培与正确引导。

‌‌​​‌​‌​​‌‌‌‌​‌​​‌​​​​‌​​‌‌​​​‌​​‌‌​‌​‌‌​​‌‌‌​‌‌​​‌​​​‌‌​​​‌‌‌‌‌​​​‌‌‌‌‌​​​‌‌‌

来源:京京是宝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