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1年是日本房地产的“至暗时刻”,失业率飙升至4.2%,数万人不堪重负选择自尽,破产企业数不胜数,其中不乏一些大企业。
1991年是日本房地产的“至暗时刻”,失业率飙升至4.2%,数万人不堪重负选择自尽,破产企业数不胜数,其中不乏一些大企业。
背后的一切都是因为日本房地产神话破灭,曾经豪言壮志要买下整个美国的日本,在“泡沫”破裂后经济一蹶不振,不少专家都评价道“日本失去了最好的30年!”
下面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下,日本房地产的兴衰,他们用惨痛的经历告诉全世界一个道理,中国同样适用。
二战结束后,日本铁路、港口等大量设施被摧毁,城市废墟面积高达40%,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粮食产量严重下降,每日平均配给粮食约200克,差不多是战前囚犯的用餐标准,三顿饿两顿是常态。
日本引以为傲的工业设备损毁率高达40%,钢铁煤炭等重要产业产能,仅有战前10%,机床汽车等领域几乎瘫痪,航空业被全面封锁,甚至学校都不允许传授相关知识。
日本对外贸易被禁,1945年出口额仅有战前1.45%,600多万军人复员,整体失业人口超过200万,街道上随处可见蓬头垢面的流浪汉,犯罪率激增。
日本经济腾飞的转折点在于“朝鲜战争”,美国决定支持南朝鲜,但苦于美国在北美洲,距离朝鲜半岛实在太远,于是美国逐步解除对日本的禁令,并把国内大量生产线搬到日本。
日本因此也获得了大量军工订单,多到什么程度?
1950~1953年,日本从美军获得的订单金额超过36亿美元,国内70%电力、80%煤炭、90%船舶都被用于军事,经济水平进入高速恢复阶段,并且为半导体、精密仪器等关键技术奠定产业基础。
简而言之,在朝鲜战争背景下,美军大量订单帮助日本重启工业,从此摆脱“焦土经济时代”。
让日本意识到房地产行业赚钱的关键点是“奥运会”。
1964年,第18届奥运会在日本东京举办,为此,日本提前2年大兴土木,跟建筑相关的所有产业链一片蓬勃。
慢慢的,日本就发现,原来房地产行业真赚钱啊,这也为之后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1970年开始,日本产品远销海外,经济不断腾飞,甚至大量日本产品还霸占了美国市场。
但是咱们都知道,出口商品霸占海外市场,对国内是好事,但对国外来讲却是毁灭性打击。
换位思考下,日本电视机、空调、汽车因物美价廉,常年霸占美国市场,日本虽然赚的盆满钵满,但美国肯定不开心,为啥?
大家都买日本产品,美国本土相关企业怎么办?只能被迫倒闭,接着失业率飙升,消费降低,犯罪率提高,是不是这个道理?
日本一直笑到1985年,因为这时候,美国决定把这股怨气“撒”出来。
1985年,美国把日本列为“不公正贸易国”,决定让日元升值,美元贬值。
日本属于资源进口国,日元升值后能买到更多资源,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美国施压,所以9月22日,美日英法德五国在纽约广场饭店签订了《广场协议》。
日本升值后,日本出口产品价格变高,导致海外市场销量急剧下滑。
日本国内经济开始下滑,但是,之前赚的钱还在手里,咋办?存银行利息又低,那咱就花出去呗!
花在哪?奥运会期间不是发现房地产行业很不错吗?于是房地产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资金。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房价一路高歌猛进,国民纷纷买房买楼,拿出娶老婆的钱或者是养老金,甚至有人去借高利贷,为什么如此疯狂?
啥都不用干,就在家躺着,房价一年上涨20%~50%,换做是我,我也心动。
当时的楼价疯狂到什么程度?东京23区地价总和可买下整个美国国土。
别说是民间,就连大企业都在抢地皮,眼看日本国内买的差不多了,他们将目光放在国际市场。
1989年,三菱花14亿美元,收购象征美国财富的洛克菲勒中心大厦。
1989年,索尼花60亿美元收购好莱坞哥伦比亚电影公司。
1990年,松下花61亿美元买下了美国环球影业公司。
当时,日本没准还真想把美国买下来……
如此疯狂的炒楼,让日本官方都后背冒汗,如果大家再这么继续下去,就没人干实业了,所以官方决定下场。
从1991年开始,日本开始大面积提高房贷利率,提高房贷要求。
由于实业一团糟,很多人还不起房贷,在连锁反应之下,大量散户纷纷抛售房产,仅仅在1991年的第一个月,东京市中心公寓价格30天内跌幅高达15%。
楼市崩盘往往在“一夜”之间,那些把老婆本、养老金拿出来的购房者,因找不到工作,还不起房贷,即便想5折卖也没人接盘,在多重压力之下,无奈的选择自尽,遗书中永远写着“欠钱太多,还不起了……”
因楼市提前结束生命的案例比比皆是,1991年日本因房地产而自尽的人数高达3.2万人,大量企业纷纷倒闭,日本经济开始严重倒退。
日本用惨痛的经历悟出一个道理,总结就是四个字“实业兴邦”。
来源: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