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任何文化都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中国文化在保存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吸纳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强大的吸纳、消化和再生能力,伴随其整个发展历程。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滋养,因此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坚守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
任何文化都具有承上启下的特征。中国文化在保存自身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吸纳外来文化。中国文化所具有的这种强大的吸纳、消化和再生能力,伴随其整个发展历程。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滋养,因此在当下文化语境中,坚守传统文化、挖掘其中的优良传统并加以发扬,将传统文化融入当代文化语境是必然之举。
在传统绘画学习方面,意境与笔墨是关键要素。笔墨作为中国绘画尤其是中国文人画的主要艺术语言,具有独立且独特的审美特性,包括审美理想与审美诉求。笔墨的审美理想体现了中国人文精神和中国文化的特质,可以说,笔墨是中国文化在绘画语言符号层面的具体展现。中国画离不开笔墨,其涵盖内容丰富,代表着中国人的哲学观、人生观和生命观,有笔墨的作品往往蕴含着浓郁厚重的文化含量。
讲究笔墨的作品,其精神状态往往饱满充盈。笔墨体现了艺术家对工具材料的掌控与驾驭能力,这是有难度、有法度的。同时,笔墨还彰显着个人的审美理想、精神境界和品格。因此,讲究笔墨即讲究绘画在形象之外的文化内涵。中国画是意象艺术,其中的“象”即为形象,是我们所面对的大千世界的各种各样的物象;“意”则是个人精神世界和审美理想的表达。“象”与“意”缺一不可,若没有具体形象,作品易显空洞;若缺乏个人精神和笔墨的支撑,作品则会显得浅薄,无法体现艺术家的精神境界。因此,在似与不似之间,既要在对自然景观的表现中体现人文精神,又要具备对具体物象的表现能力。
【元】黄公望 《九峰雪霁图》 中国画 116.4cm×54.8cm 故宫博物院藏
以临摹领悟笔墨之韵
所以通过笔墨练习,艺术家可提高个人修养,这也是完善身心的一个过程。笔墨并非仅为形象,更是一种精神体现。现实生活中的形态与古人作品中的形态存在转换关系,其作品中的形象并非仅为对自然的简单描摹,而是将自然景观形象符号化。因此艺术家在体验笔墨时,需研究古人画理,了解古人如何从自然界中提炼出其独特的笔墨语言符号。
当下,我们所处的世界日新月异,形象较古人有所不同且更为丰富。因此,我们更肩负着新的创作责任,即把新时代下的现实符号化,使其成为笔墨形象。这需要从古人的绘画中借鉴经验,找到古人将具体形象转化为笔墨形象语言的方法,这种学习对当下创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这些艺术语言的提炼总结,应依据书法用笔的审美特质、书写习惯和美感,将眼前现实的形象转化为笔墨。通过临摹古画的学习方式,可以找到这种将现实情况转化为笔墨语言的能力,我们在创作和构建当下笔墨语言符号时将更加得心应手。
【元】黄公望 《快雪时晴图》 中国画 29.7cm×104.6cm 故宫博物院藏
以临摹体悟意境之美
山水画是从山水文学到山水诗发展而来,意境则是中国美学高度浓缩的产物,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应该说,中国画是意境化的文化。通过学习古人的笔墨,我们能够学会将现实景观转化为意象造型。此外,还可以从传统绘画中体验古人对意境的营造。
我们在自然界中体悟人生哲学,在人与自然的交互中,意境与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得以充分体现,呈现出借景言情、情景交融、物我一体的状态。传统绘画中的形象都是文化的景观表现,这种文化景观表明大自然既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人类文化的产物。
传统绘画中的山水物象体现了生生不息的生命观。在山水画意境中,无论是空山、冷月,还是和风、曲径,都能体现出大和谐、大圆融的精神境界,这是山水画一直追求的目标,体现了人与自然无分别的大圆融状态。
如果说笔墨体现在绘画中,那意境更多体现了画外之物,是超越现实景观的一种宇宙精神的领悟和对生命的理解。通过临摹研究传统绘画中意境的营造,能够体会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将日常场景转化为境界场景,且这种境界精神充盈,代表了传统绘画中传统文人对宇宙世界的精神向往、对自然的理解和审美理想。
通过临摹对传统绘画进行学习,我们更能理解中国画被称为意象艺术的原因。
以临摹创新实践之路
古人将玉温润、浑厚等品质形容为“玉有九德”,而能比玉的笔墨形态也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要求,元人黄公望就有这样的笔墨品质,其《快雪时晴图》《九峰雪霁图》可做例证。前者笔调轻松,中侧锋交替,干笔渴墨略作皴擦,烘染山脚和天空、缀以一点朱砂做太阳和红霞,雪后晴天之境表现得简洁洗练。后者几乎空勾无皴,更显空灵,仅以圆融用笔交代山体轮廓、疏朗松动的用笔勾出山坳屋舍和萧瑟丛林,最后借地为雪的烘染使得群山洁白如玉。“以记岁月云”的题字也可见画外的人文厚度和情感,以及基于道家思想和仕途浮沉纵情山水的经历,他对于绘事首先是充满情致的,一切是其在本真状态下自然抒发的结果。我们学习传统需要综合把握古人整体的状态,在临摹时不囿于一招一式的临习,着力于从中习得符合法度的笔墨品质,在此基础上进而寻求自然的挥发。
方向 《黑山布纳泉》 中国画 245cm×125cm 2020年
秉持学理文脉和生活情趣是笔者的态度和创作方法,《黑山布纳泉》是我自身研习传统和抒写意趣的自然结果,无意于追摹古典,却也暗合于黄氏“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笔墨气质,大抵是内生逻辑比较一致。我只为身边感动于我的事物而诚实地表达,《黑山布纳泉》取材自波黑,虽为异域,也有林泉之致,还有人间烟火气。在画面结构上接近于前述《九峰雪霁图》,而笔墨特点上则更接近于《快雪时晴图》,有所区别的是我作为现代人的视角,画眼的水中平台及上面的雨棚、桌椅、小树和休憩交流的小人儿,用平实朴素的方式勾勒出来,将笔墨表现力让位于生活本身的温度。最终的画面是一个介于真实和虚幻之间的感受,正如古人作画饱游饫看、目识心记,属于综合感受的集合,传统画学画理是一贯的,而画面气息和图式应是与时俱进的,古人奠定了笔墨的法度和品评标准,时代和生活则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强调民族文化自信的当下,更加凸显了承接文脉和表现时代的重要性,前人的经验和样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准绳和参考,而直观鲜活的生活感受才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原动力。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品性修养和观察世界的角度都不同,艺术创作理应千人千面、各表内心。好的作品,也应是符合一定法度,而又充满温度,能在当下社会打动人。■
来源:中国美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