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庄子·在宥》《庄子·天地》《庄子·徐无鬼》《汉书·艺文志》
本文内容均来源于传统典籍,对国学文化进行二次创作,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资料来源:《庄子·在宥》《庄子·天地》《庄子·徐无鬼》《汉书·艺文志》
上古之君,黄帝名轩辕,乃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相传他发明指南车,制作甲子历法,创立医学、音乐,为华夏文明奠定根基。
可这位开创辉煌的天子,为何却在成就天下之后,舍弃帝位,苦苦求道?
他向道家真人广成子求教时,那位隐居崆峒山的修道者又是如何一席话点破长生不死的玄机?
这段千古流传的对话,蕴藏了怎样的生命智慧?
轩辕黄帝,号有熊氏,生而神灵,少而敏悟,长而聪睿,成而通天。
他统御天下十九载,开辟华夏文明之基业,教民稼穑,通晓医术,创制文字,战胜蚩尤,一统天下。
黄帝在位期间,令行禁止,万民敬仰,国泰民安,四海升平。
尽管如此,黄帝心中却始终怀有一个未解之谜:世间万物皆有生死,草木有荣枯,日月有升落,人亦有寿夭。
他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却终究难逃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
眼见花开花落,云聚云散,心中不禁生出悲凉。
黄帝常对左右感叹:“吾虽为天子,统御四方,却终将与草芥同朽,岂不悲哉?”
一日,黄帝遣使四方,访求长生之术。使者归来,禀报说:“崆峒山中有一位得道高人广成子,修行数百年,容颜不老,气若婴儿,或可请教。”黄帝闻言大喜,立即启程前往崆峒山。
崆峒巍巍,云雾缭绕。黄帝登山访道,一路艰辛。山间古木参天,清风徐徐,鸟鸣幽幽,俱是天籁。行至半山腰,见一茅舍,简朴无华,门前一位白须老者正在打坐。黄帝心知这必是广成子,忙上前施礼。
老者睁眼,神光内敛,面带微笑:“天子远道而来,所为何事?”
黄帝恭敬道:“闻先生得道成仙,隐居深山,已数百载。吾治天下十九年,令行天下,欲取天地之精华,饲养五谷养民,观阴阳之变化。今特来求教长生之术,望先生不吝赐教。”
广成子听罢,摇头微笑:“天子所问,乃物质也;所欲观者,物之残也。自从你治理天下以来,云气不待聚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日渐衰弱。而你心中充满巧伪之念,又如何能悟大道之玄妙?”
黄帝闻言脸色微变,低头不语。广成子见状,又道:“天子且回吧,静下心来,抛开尘念,或可再来相见。”
黄帝默默离去,心中五味杂陈。回宫后,他思索广成子之言,渐悟其意。于是他放下帝王之务,筑特室,席白茅,闭门静修,抛却世间荣华,摒弃人间烦恼,三月不理朝政。
三月后,黄帝形神俱静,心如止水,再度前往崆峒山求见广成子。
广成子见黄帝神态已变,眉宇间尘气大减,心知他已开始领悟,便微笑道:“天子此次前来,所求为何?”
黄帝恭敬跪拜:“请问真人,如何修身长生,得道成仙?”
广成子欣然道:“好问题!来,我给你讲讲何为大道。”他指着远处的青山说:“你看那山,无形无状,却巍然不动;那云,飘忽不定,却自在悠然。大道亦如此,无形无象,人不可视,不可听,更不可言说。”
黄帝专心聆听,广成子继续道:“要修持大道,须心神俱寂,形神归一。
必静必清,不要动摇你的形体,不要耗散你的精气。
守住心神,远离尘欲,忘掉喜怒哀乐。
你看那山中走兽,日中飞鸟,无忧无虑,随性而动,岂不潇洒?
人为何不能如此?”
黄帝若有所悟:“人之所以不得道,是因妄念太多,欲望太盛?”
广成子点头:“人心如水,清则见底,动则生波。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则守形,形乃长生。慎守精气,忘却外物,让五脏六腑自然运行,这便是’自然’之道。多知反倒是败事,有太多意念反而伤害寿命。”
黄帝听得入神,不觉天已向晚,山中暮色四合,远处传来阵阵鹿鸣。
广成子指着天空繁星道:“天地有其法则,阴阳有其变化。
守住精气神,万物自然蓬勃。
我守一真,守住清静之心,心平气和,这便是道的真谛。
正因如此,我已活了一千二百岁,形体未曾衰老。”
黄帝惊叹不已,再拜问道:“请问真人,何为天道?”
广成子凝视远空,缓缓说道:“世间万物无穷无尽,人却总认为有终结;万物深不可测,人却总以为有极限。
得道者,上可为天子,下可为诸侯;失道者,上则见光明却不得长生,下则归于尘土。
现在的人大多活不过百岁,生于土,死复归于土。
而得道者,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身心自然运转,天人合一。
世人终将老死,唯有得道者方能长生。”
黄帝恍然大悟,拜伏于地:“多谢真人指点迷津!”
广成子微微一笑:“天子且记住:长生之道,不在外求,而在内修。非药物所能达成,亦非权势所能获取。忘却尘世烦扰,回归本真自性,顺应自然规律,保持清静无为,方是长生之本。”
听完这一席话,黄帝茅塞顿开,仿佛整个人被洗涤一新。他终于明白,长生不死的真谛不在于追求不死之药,也不在于掌控阴阳变化,而在于修持心性,回归自然,与道合一。
传说黄帝随后依广成子所教,修炼多年。他明白了“无为”之道的真谛,懂得了心神合一的重要,逐渐放下了对世间的执着,回归本真的自性。最终,黄帝得道成仙,乘龙升天,实现了长生的愿望。
《庄子·大宗师》中记载:“黄帝得之,以登云天。”意思是黄帝得道后,得以登上云天。这个故事被后世道家奉为修道圭臬,成为无数求道者的精神向导。
在道家典籍中,广成子教导黄帝的这段对话被视为上古修道的经典教材。
广成子所说的“心静则神自静,形体将自正”成为后世道家修行的重要指导原则。
道教认为,人之所以会老、会死,根本原因在于心不静、神不宁,精气耗散,五脏六腑失去平衡。
若能做到“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的境界,则神守于身,不受外物干扰,自然能延年益寿。
广成子告诉黄帝的“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不强求。这与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一脉相承。修道之人需要明白,万物有其自然规律,人若能顺应这种规律,不去强行改变,反而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真人还特别强调了“慎守精子,忘掉一切”的重要性。
在道家看来,精、气、神是构成生命的三大要素,被称为“三宝”。
精是物质基础,气是运行载体,神是主宰意识。
修道之人需要保精、养气、存神,三者缺一不可。
尤其是精气,更是生命之根本,若能保守不失,则生命力自然充沛。
道家修炼讲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四个阶段。广成子教导黄帝的正是这个次第的开始——保精、守一、心静。只有打好这个基础,才能进入更高层次的修炼。
广成子还告诉黄帝:“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这句话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人们总是用有限的思维去理解无限的宇宙,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延展。
修道之人需要打破这种局限,认识到生命本无始无终,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广成子点破了长生的真相:“我与日月齐光,与天地为常,与日月齐寿自然运行身体,天人合一。”这就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当人的身心完全符合自然规律,与天地同步,与宇宙同频,自然能够长寿。
后世道教奉黄帝为“轩辕黄帝天皇大帝”,尊他为得道飞升的仙人,也正是因为这个故事。可见广成子的这一席话,不仅点醒了黄帝,也为后世无数修道者指明了方向。
《黄帝内经》开篇就提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正是对广成子教导的最好诠释——顺应自然规律,保持身心平衡,不妄作劳,自然能延年益寿。
广成子教导黄帝的修道之法,不仅适用于古人,对现代人亦有启示。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人们更需要学会“心静”,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不为外物所扰,不为欲望所役,才能保持身心健康,活出生命的本真。
来源:小晨历史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