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 、奥地利科学家安东·塞林格,因“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共同获得这一奖项。
诺奖官宣!量子纠缠被证实,人类离“主宰宇宙”还有多远?
20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法国科学家阿兰·阿斯佩、美国科学家约翰·克劳泽 、奥地利科学家安东·塞林格,因“纠缠光子实验,验证违反贝尔不等式和开创量子信息科学”,共同获得这一奖项。
这标志着,量子纠缠从猜想变为现实,一门新科学——量子信息科学,由此开启。
一、什么是量子纠缠?
简单来说,量子纠缠是指在微观世界里,当几个粒子在彼此相互作用后,它们会形成一种特殊的整体状态,无法单独描述各个粒子的性质,只能描述整体系统的性质 ,这就产生了量子纠缠。处于纠缠态的粒子,无论相隔多远,一个粒子状态发生变化,另一个粒子也会瞬间发生相应改变,无视空间和距离的限制。
二、量子纠缠的理论发展历程
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提出EPR佯谬,质疑量子力学的完备性,其中涉及到量子纠缠的概念。爱因斯坦将其称为“遥远地点之间的诡异互动”,因为它似乎违背了经典物理学中定域性的原理。
1964年,贝尔提出贝尔不等式,为验证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学的分歧提供了实验判别标准。如果实验结果违反贝尔不等式,就说明量子力学的非定域性是正确的。
从上世纪80年代起,科学家们基于纠缠光子对技术进行实验,结果越来越明确地违反了贝尔不等式,逐步证实了量子纠缠的特性,也让爱因斯坦与玻尔的那场世纪之争有了答案。
三、量子纠缠被证实意味着什么?
(一)理论物理层面:
量子纠缠的证实,极大地冲击了经典物理学的观念,如局域性和实在性。经典物理学认为,物体的性质是独立于观测而存在的,且相互作用的传播速度不能超过光速。但量子纠缠中粒子间超越时空的瞬间关联,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为物理学发展开辟新方向。
(二)技术应用层面:
- 量子通信:利用量子纠缠可实现无条件安全传输信息。因为量子态的测量会破坏纠缠态,一旦有人窃听,通信双方就能察觉,这将为信息安全要求极高的领域,如军事、金融等,带来革命性变革。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墨子号”量子卫星和量子保密通信“京沪干线”等项目,构建了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
- 量子计算:量子纠缠使量子比特能产生协同作用,实现并行计算,计算速度相比传统计算机呈指数级提升。这意味着量子计算机可在极短时间内解决复杂科学计算问题,如药物研发中的分子模拟、天气预测中的复杂模型运算等,推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 量子精密测量:通过对纠缠态的精确操控和测量,可提高测量的精度和灵敏度,在引力波探测、生物医学成像、地质勘探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三)哲学思考层面:
量子纠缠挑战了因果律、定域性等传统哲学概念,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世界的本质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它暗示宇宙中可能存在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激发了科学家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欲望,也引发大众对哲学和世界观的深入思考。
量子纠缠的证实是科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虽目前许多应用还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但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未来有望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来源:苏子科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