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假借权势、小题大做之类,是“捡根鸡毛当令箭”。如果不顶用,则是“捞/扯/拿起芭茅杆儿打前站”,它犹如“一块篾片儿做不得抵门杠”一样。
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并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蒹葭,没有长穗的芦苇。“蒹葭倚玉树”,比喻丑、美不相谐。引申为“借光,沾丐(好处)”。
捡根鸡毛当令箭,捞/扯/拿起芭茅杆儿打前站!
假借权势、小题大做之类,是“捡根鸡毛当令箭”。如果不顶用,则是“捞/扯/拿起芭茅杆儿打前站”,它犹如“一块篾片儿做不得抵门杠”一样。
芭茅,川渝或指称“芦苇”,主要指称“白茅”:
【芭茅】(1)芦苇。西南官话,四川成都:芭茅杆拿来咋个搭新房?1983年6月9日《日民日报》:“我喜欢芦苇,我的家乡叫它芭茅,在北方,人民亲切地叫它苇子。”(2)一种长得较高大的茅草。①江淮官话,湖北浠水。②西南官话,四川。李新华《大铁桥上》:“这才看见白白的芭茅花开得蓬蓬松松的,像天上的云一样。”
芭茅,川渝或称之为“芭儿笙”。或以为因是“巴地之茅”而名之曰“芭茅”。其实,“芭”可能是“白”的衍化音。
蒹葭,芦苇。
【蒹】《说文•艸部》:“雚之未秀者。”古甜切。谈部
【雚】同“萑”。
【萑】苇也。
葭,《说文•艸部》:“苇之未秀者。”因此“蒹葭”当是同义复词,它们有“蒹→蒹菅萑雚→葭”的衍生关系。
既然“葭”为“苇之未秀”,则“葭萌”就是“葭之已秀”。此其一。
其二,“蒹、菅、萑、雚、葭”,就其形看,恰似“芒”,所以“葭萌”也可以是“葭芒”。
第三,“剑/劒”之得名,既然与“敛也”不大关联,而其形则与“蒹、菅、萑、雚、葭”非常近似,因此“剑之为言蒹、菅、萑、雚、葭也”。
“剑、蒹、菅、萑、雚、葭”之为言“㔋也”。
【㔋】《广雅·释诂二》:“利也。”格忏切。
朚,《广雅·释诂一》:“遽也。”茫:《玉篇·艸部》:“速也。”《方言》卷二:“茫,遽也。吴扬曰茫。”,因此“芒”也是“快、速”的意思。“快速”与“锋利”相成,
所以“葭萌”也应是同义复词。
准此,那个“剑门”,恐怕不一定是“两山如剑之门”之义,或是取义于“葭萌、蒹芒、葭芒”呢。
第四,“䱍䲛”似剑。
【䱍䲛】《玉篇•鱼部》:“䱍,䱍䲛,鲔也。”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引《上林赋》“䱍䲛”裴骃集解引郭璞曰:“䱍䲛,鲔也。”
【䱭䲛】鲔、鳣。鲟鱼类。《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林赋》:“于是乎蛟龙赤螭,䱍䲛méng螹jiàn离……潜乎深渊。”颜师古注引郭奇曰:“周洛曰鲔,蜀曰䱭䲛,出巩山穴中,三月溯河而上,能度龙门之限,则得为龙矣。”
为何蜀地名“鲔”为“䱭gěng䲛”,看来不是孤立的命名。
【鲔wěi】三国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鲔鱼,色青黑,头小而尖,似铁兜鍪,口在颔下,其甲可以磨姜,大者不过七八尺。大者为王鲔,小者为叔鲔。白鲟之古称。又名象鱼、剑鱼、琴鱼 。鱼纲白鲟科。体呈梭形,裸露无鳞,无骨板。深灰色或浅灰色。头大,口大眼小,吻突出呈剑状,长如象鼻。鳃盖膜发达,如象耳。为中国特产。
那“鲔”头小而尖,确实似“剑”而有“剑”名。
第五,“句芒”催万物萌生,是新叶;新叶似剑。
《礼记•月令》:“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虫鳞。”
句芒为东方之神。东方为春,春催万物萌生。
“(艹肙)明、(艹玄)明”是草名(《玉篇•艸部》),其取名恐怕也跟“葭萌”取义近似。
春秋时鲁地“句鼆měng”(《左传•文公十五年》:“一人门于句鼆。”),可能得名与其地多茅草或地形似“剑门”有关。
所以,有“䱭䲛 䱍䲛 蒹葭 剑门→蒹葭 剑门 菅茅 (艹肙)明 (艹玄)明→句芒 句鼆”取义理据一致。
第六,或云茶源于“葭萌”,原产于葭萌(四川广元昭化),是不是“茶”在历史上也有“葭萌”之名?就产地而言,可能;就其得名之由,或许可以说“葭萌”就是“槚茗”?
六辔交驰,远播皇华之誉;连城耸肃,共倾按察之威。里俗骇观,士林欣慕。窃以陕蜀万里,茶马两司。饮人资槚茗之功,行地用?鎙之力。霜华欺火,已知利孔之开;骏骨生郊,偏觉国威之重。千纲载路,四种殊毛。——宋周少蕴《贺周茶马启》,《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19,《全宋文》卷3519
乾隆末,钱塘吴秋农茂才闻世随宦蜀中,尝饮之而为诗曰:“我闻蜀州多产茶槚茗名齐夸。涪陵丹陵种数十,中顶上清为最嘉。——徐珂《清稗类钞》卷29《饮食类》
姑发此疑,以待质证。
来源:草不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