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4日下午,由中共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珠海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指导,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珠海方志馆)主办,广东一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珠海市中山大学校友会、珠海市豪迈实业有限公司、珠海市丰兰实业有限公司、珠海小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国家方
活动现场
5月24日下午,由中共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珠海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指导,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珠海方志馆)主办,广东一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珠海市中山大学校友会、珠海市豪迈实业有限公司、珠海市丰兰实业有限公司、珠海小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的“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方志讲堂’启动仪式暨首场讲座《我所理解的岭南文化》”在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隆重举行。中山大学资深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黄天骥以《我所理解的岭南文化》为主题,结合历史典故与生活实例,深入解析岭南文化的内核特质,并阐明了珠海在岭南文化发展和大湾区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活动现场
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黄天骥,珠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黄振球,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叶真,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编辑兼出版部总监萧宿荣,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岑贤柯,珠海市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蒋道平,原珠海市妇联主席、地方志专家、珠海留学文化馆荣誉馆长徐惠萍,珠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洁琼,珠海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芳,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易剑,珠海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旅游发展中心主任钟国怀,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张红梅,粤港澳大湾区方志研究专家、文化学者,以及其他社会各界的朋友们等300多人。
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岑贤柯致辞
启动仪式上,珠海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岑贤柯在致辞中指出,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自2024年10月30日开馆以来,已接待近93234人次,其中港澳台观众8358人次,成为粤港澳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该馆集展览、藏书、教育功能于一体,现有馆藏文史地情书籍约6万册、藏品超600件套,通过“永葆初心 永担使命——中国共产党珠海历史展览”“同根同源 同心同梦——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主题展览”等载体,系统展现大湾区历史脉络。岑贤柯表示,“方志讲堂”计划每月举办一场,围绕“容闳与留美幼童”“十三行与岭南商业”“地图与岭南交通史”以及“跨境记忆”“历史寻根”等主题,展现典籍长卷镌刻的文明基因,分享历史长河蕴藏的人文智慧,助力粤港澳文化认同与国家战略实施。
方志讲堂启幕:搭建文化传承新平台
钤印仪式
印章与卷轴的展示,象征着以方志文化连接历史与现实的使命
随后,黄天骥教授携手黄振球、叶真、岑贤柯共同启动“方志讲堂”。中国篆刻艺术以方寸印章镌刻历史基因,恰似地方志以笔墨留存文明火种。以“志载千秋,史鉴未来”为主题的钤印仪式意义深远——那朱红印痕不仅承载着千年文脉的流转,更寄托着大湾区方志工作者“存史、资政、育人”的文化担当。当古朴印章与典雅卷轴徐徐展现在众人眼前,仿佛在诉说着方志文化贯通古今、衔接历史与现实的神圣使命,见证着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
《方志讲堂》湘刀文斌题
《志载千秋,史鉴未来》湘刀文斌刻
《志载千秋,史鉴未来》湘刀文斌题
岭南文化解码:从地理范围到精神特质
讲座嘉宾: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黄天骥
讲座现场,黄天骥教授以“岭南从何而来”破题,指出岭南地理范围涵盖五岭以南及南海岛屿,历史上自唐代起便有明确归属记载,中山大学学者的实地考察与政府收复西沙群岛的史实,均为岭南疆域提供了有力佐证。在文化定义上,岭南文化是生产生活方式孕育的物质与精神总和,包含语言、习俗、信仰等多元要素。
活动现场
谈及岭南文化特点,黄天骥以“羊城”传说切入,解读其背后的文化隐喻。他指出,广州之所以被称为“羊城”,并非源于对羊的饮食偏好,而是象征着岭南先民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向往。传说中“五羊衔谷”的意象,折射出岭南人主动接纳中原文明的开放心态。从地名文化亦可窥见融合轨迹:顺德、容奇、恩平等地名,既蕴含中原礼教内涵,又保留本土文化记忆,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见证。
活动现场
黄天骥进一步提炼出岭南文化的四大核心特质:
求实:岭南先民正视自身发展差距,以务实态度学习先进文化。如韩愈被贬潮州仅7个月,当地便改江名、山名为“韩”,足见对中原文化的尊崇;苏轼谪居岭南时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看似诙谐,实则暗含对现实处境的豁达接纳。
包容:岭南文化如同“海绵”,兼容并蓄多元文明。广州话保留大量唐音,如“行路难”“老态龙钟”等表述,在普通话中已鲜见,却在粤语中鲜活传承;岭南舞狮融合中原“北狮”与本土“驱傩”习俗,形成独具特色的“南狮”文化,既保留驱邪祈福的原始功能,又融入艺术表演元素。
交融:岭南既是中原文化的“接收站”,也是文化保存的“活化石”。唐代中原盛行的“傩舞”在北方渐失踪迹,却在佛山以“醒狮”形式延续;中原已消失的古汉语发音和词汇,在粤语中仍有完整保留,成为研究古汉语的“活标本”。
创新:岭南人善于将外来文化本土化改造。中山装融合西式剪裁与中式立领,成为兼具实用与审美的经典服饰;骑楼建筑借鉴意大利廊柱风格,结合岭南气候特点,形成“遮阳避雨、商居合一”的独特形制;广式点心巧妙融合西方烘焙工艺与传统食材,如蛋挞、奶油猪等,成为中西饮食文化交融的典范。
认真听讲做笔记的听众
珠海地位凸显:从历史枢纽到湾区引擎
在岭南文化版图中,珠海占据关键地位。黄天骥强调,珠海是岭南文化对外交流的“前沿枢纽”,早在明清时期,葡萄牙通过澳门与内地交往,珠海便是必经之地,最早接触西欧科技与思想。近代以来,珠海孕育了中国首位留美博士容闳,他率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成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孙中山先生诞生于香山(今中山),其民主革命思想深受岭南开放风气影响,珠海因此成为民主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活动现场
展望大湾区未来,黄天骥指出,岭南文化曾两次引领中国变革: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推翻帝制,深圳改革开放开创经济发展新范式。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望成为第三次“文化引擎”。珠海凭借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以及深厚的历史积淀,可在文化融合、科技创新、国际交流等领域发挥独特作用,推动岭南文化从区域文明向世界文明升级。
听众与黄天骥教授互动交流
结语:以文化自觉助力湾区建设
讲座尾声,黄天骥寄语现场观众:岭南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得风气之先而不失其本”,既要勇于吸收世界先进文明,又要坚守文化根脉。当前,大湾区建设正需以岭南文化的求实、包容、交融、创新精神为纽带,凝聚粤港澳共识,激发创新活力。
本次讲座吸引了粤港澳方志研究专家、文化学者及多家媒体代表参与,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方志讲堂”的开启,标志着大湾区文化传承与创新迈出新步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岭南声音搭建了崭新平台。
珠海市中山大学校友会与黄天骥教授合影
来源:艺术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