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策转向积极有序我国核电政策从2018年“稳妥推进”转向2021年“积极有序发展”,释放明确支持信号。2022年以来,连续四年每年核准10台及以上核电机组(2025年首批核准10台),形成规模化、节奏化审批模式,拉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国务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
核电行业深度分析:核准常态化与聚变技术驱动的能源革命
一、政策支持常态化,核电核准进入快车道
政策转向积极有序 我国核电政策从2018年“稳妥推进”转向2021年“积极有序发展”,释放明确支持信号。2022年以来,连续四年每年核准10台及以上核电机组(2025年首批核准10台),形成规模化、节奏化审批模式,拉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国务院《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转型的意见》明确加快沿海核电基地建设,目标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5%。
经济与能源安全双重驱动 核电兼具“稳投资”与“低碳转型”功能。单台三代机组投资约200亿元,2025年首批10台机组带动超2000亿元投资,覆盖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等全产业链。核电作为基荷能源,年发电量可减少燃煤1.27亿吨、减排二氧化碳3.34亿吨,助力“双碳”目标。
二、技术迭代:从三代裂变到四代与聚变探索
三代技术规模化应用
“华龙一号”主导市场:2025年新核准机组中8台采用“华龙一号”,国产化率超85%,全球在建/在运机组达41台,技术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
四代技术商业化突破:高温气冷堆(如石岛湾示范工程)已商运,快堆(霞浦示范项目)加速推进,实现核废料循环利用。
核聚变技术前瞻布局
可控聚变进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刚提出,2030年前有望实现“核聚变灯”点亮。合肥紧凑型聚变装置(BEST)预计2027年建成,ITER国际合作项目推动技术突破。
聚变优势:燃料(氘、氚)取自海水,零碳排放且无堆芯熔毁风险,被视为终极清洁能源。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与聚变协同发展,成为能源革命“双引擎”。
三、设备市场:高壁垒、高增长的核心赛道
市场规模与结构
2025年国内核电设备市场规模预计达1500亿元,2030年突破2500亿元(CAGR 10%)。核岛设备(反应堆压力容器等)占比35%,常规岛设备(汽轮机等)占30%。国产化率超90%,关键设备如主泵、阀门(单机组价值量0.8-4亿元)实现自主化,上海电气、东方电气等龙头占据主导。增量空间与出口机遇
三代机组批量化建设、核废料后处理及四代技术商业化带来新增量。预计2030年国内核电装机达1.1亿千瓦,全球新增装机18吉瓦(亚洲占50%)。“一带一路”沿线出口加速,2025年设备出口规模预计200亿元,2030年突破500亿元。四、风险与挑战
安全与监管压力:国常会强调“全球最高安全标准”,需持续强化核废料处理、辐射防护等技术。投资与成本:建设周期长(5-6年)、资金密集,需平衡市场化电价竞争与长期收益。技术转化瓶颈:聚变商业化仍需突破等离子体稳定性、材料耐辐射性等难题。短期:政策驱动下设备商订单饱满,关注主泵(应流股份)、阀门(中核科技)、核级材料(宝钛股份)等核心环节。长期:四代堆、核聚变及SMR技术突破打开万亿级市场,具备技术储备的龙头(如中广核、中核集团)有望领跑核电行业正处于“政策红利+技术迭代”双轮驱动期,从传统裂变向聚变跨越的路径清晰。设备国产化与全球化布局夯实基本面,聚变技术则为远期增长注入想象力,建议长期关注具备全产业链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来源:财经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