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有一个特点,华野其他领导人都没有,所以能镇住几位老将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5 12:00 2

摘要:陈毅的领导身份决定他要经常做报告,且他个性极为爽朗,极喜欢在大会上讲话。陈毅的身份很多,华东局副书记、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今天周末,看一些轻松幽默的内容。关于谭震林的信的第三期,过几天再更。

陈毅元帅在华野的威望无人能及,构成其威望的因素都有哪些呢?

陈毅的领导身份决定他要经常做报告,且他个性极为爽朗,极喜欢在大会上讲话。陈毅的身份很多,华东局副书记、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

按理说,这样一位位高权重、一言九鼎的超级大佬,说话应该比较谨慎。陈毅却非如此,啥话都敢讲。不多废话。我们通过陈老总的几篇讲话看看他的独特领导能力。

一、让贤

1947年3月,华野在莱芜战役大获全胜后,在淄川大矿地召开第一次政治工作会议,陈毅第一次在全野高级将领面前,论说自己和粟裕在作战指挥上的地位:

“这次战斗布置(指莱芜战役,笔者注)与指挥及宿北、枣庄之战,粟司令负主要责任,做的工作最多,最负责任。我们同意他的意见。他对于战役胜利贡献最大。苏中部队对粟司令很熟悉,新四军其他部队,山东部队不大熟悉,特别山东八路军更不熟悉。我这里介绍一番:粟司令在大革命时期是青年知识分子参加工农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响应党的号召当学兵参加南昌暴动,上过井冈山,当过方志敏的参谋长,浙江游击队领袖。抗战时期为二支队副司令,江南指挥部副司令,在江南江北是负总责,反磨擦黄桥、天目山战斗也是负总责。在自卫战争中,粟司令领导的战略区,表现最好,他经得起考验,作风老实,埋头苦干,成就很大。在军事上,希望大家在粟司令领导下努力学习。今后作战规模更大,更需要统一指挥。”

华野统一整编后也开过一次会,不过由于时局紧张开的比较简短,未涉及很多领导人定位的问题。莱芜大胜之后,陈毅不失时机地讲了出来。

若换了别个心胸稍微狭窄一点的司令,怎肯当众讲出来军事上负责由副司令来做呢?

再看看会上粟裕的报告,更能感到陈老总的可贵。

此次大会,原拟发言顺序为华东局书记兼华东军区政委饶漱石先发言,传达中央指示及部署下一步军事战略。其次是陈毅做关于莱芜战役胜利的报告,第三是黎玉做关于山东地方民政上的报告。

陈毅主动提出,仗不是他指挥的,由粟裕来做更好。粟裕盛情难却,做了一篇十分精彩的报告,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1984年《军事学术》刊载了这篇文章。

陈毅做了这番讲话仍嫌不够,3月9日向记者谈起粟裕的指挥能力,眉飞色舞地讲:“(宿北、鲁南、莱芜胜利)这证明了我军副司令粟裕将军的战役指挥一贯保持其常胜纪录,愈出愈奇,愈打愈妙。”

领导赞美部属并不容易,尤其是赞美能力强过自己的部属。一旦赞美出来了,而且讲的丝滑无比、坦诚到底、阳光敞亮,那美的效果,可不就止作用于被赞美者一人了。陈老总高超的情商和领导能力于此可见一斑。

二、超出寻常的坦诚

1947年5月29日,华野在孟良崮战役胜利后,于沂水县坡庄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进行总结。陈毅的很多讲话让人不敢听。

比如一上来就抛出一个重磅问题,“重伤兵杀俘虏,不老实,公开对党进行欺骗,违反政策。张灵甫是我们杀的,报告说是自杀的。我们例骗了党中央、毛主席、朱总司令。……”

关于张灵甫之死,各方众所纷纭。有当众击毙说,有俘虏后打死说,有投手榴弹炸死说,国民党方面说是自尽殉国。外间说法各有各的主意,比如蒋介石坚称张灵甫自尽,自然是维护其士气与所谓忠节。

华野内部为啥还有不同说法呢?盖因当初孟良崮战役前华野打出的口号是:“打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结果没活捉反而打死了,有的纵队领导怕因此被上级追责,才故意搅混水说是张灵甫自杀。

这件事,陈毅本可以装糊涂,毕竟这是一场大胜仗,足以向中央交代了,没必要把盖子揭开。揭开意味着什么呢?不藏私。在重要、关键的问题上,上下互相交底。我们千万不要从当下庸俗的办公室政治出发(当然那时也不排除有类似的思想),认为应当给部下一点容错空间、自由度什么的,好让上下级关系有一定的润滑。军事上千万不能随随便便容错,一个小小的容错,会导致多大指挥失误、多少人白白牺牲呢。

又比如,关于耍龙灯战术。军中有些人不理解野司的指挥,背地里说陈毅的闲话。有道是纸里包不住火,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陈毅对这些牢骚话门儿清,他采取了一个最直接的处理办法,在大会上讲出来。

仍是坡庄会议,陈毅说:“要提高部队的行军力,陈军长电报答答答,小兵脚板拍拍拍。要强调支援,要歼灭敌人便要走路,这是脚板比赛,独立师慢了,几乎误事。走路不要抱怨,硬要拖,尽量向前赶……”

独立师说的谁?就是大名鼎鼎的皮旅。几乎可以肯定地说,独立师牢骚较大。这是可以理解的。一者战术理念不一致,皮旅没见过这么大范围的调动。二者,皮定均调离皮旅到6纵当副司令,皮旅挂了一个七不沾八不连的独立师番号,娘不收爷不管的,一遇不解之事自然牢骚满地。

当然,也不排除其他部队同样存在牢骚。毕竟陈毅都说,很多部队都不熟悉粟裕。粟式打法引起很多山东将领的不认可。

大会上讲部队对自己的牢骚,这需要一定勇气。陈毅公开讲出来,看似有损威信,实则亮明了坦诚。

牢骚之所以传播快,在于它的背后性。

谣言之所以能伤人,也在于它的背后性。

一旦扯开所有阴影,把阳光照到每个角落,所有牢骚、谣言、暗箭、含沙都将失去赖以凭恃的力量。

开诚布公地亮丑,伤的是一时面子,博来的是阳光、干净、无私的领导威信。

三、团结

看陈毅在华野时期的报告,讲团结的篇幅极多。

如这段:

“第四,集中兵力首先反对地方主义,这对我们有很大的经验。在日本投降时,山东有部队三十万,内野战军五万,苏中二十万,内野战军三万。初期五十万军队,在第一线作战的只有八万人,其余都是分兵把守,地方部队调都调不动。……只保守一个地方,是不行的;主要战线胜利了,其他各地都可解决。

“撤退到山东,也是为的保卫华中,这点当时许多人不了解,对集中兵力有很多意见,在厕所里写起诗米;‘反攻反攻,退到山东。口吃煎饼,手里大葱,有何意见?打回华中。’后来他们了解集中兵力的好处以后,又有人批评集中兵力过晚了,不知集中兵力要渐渐的集中,一下子把地方部队全部集中也不好,使地方政权天天打游击,无法进行工作。集中兵力时,在次要方面仍需要留些部队牵制敌人,不可过分集中,最多集中到地方兵力不超过三分之一;要采用割韭菜的方式,不可连根拔掉。”

又讲:“华中人嫌山东人‘脏’,山东人嫌华中人头发长。”

公开批评这些不负责任的发言。

在陈毅一再强调之下,华中和山东野战军的隔阂才慢慢消失。

当然,也不一味地全是自我批评、批评下面,对一些高级领导人,陈毅也批评,不过都批的非常有艺术。

比如对谭震林。

谭震林自我批评过,有时过于急躁。陈毅也语带双关地说过他。鲁南战役全歼敌第一快速纵队,有的主力纵队缴获了大炮不愿意上交,谭震林似乎在这些问题上不够重视,客观上纵容了某些纵队的本位主义。

陈毅在报告中说:“有的同志可能说,过去你不讲统一集中,这次我搞到一批东西就讲集中统一,专门搞我的。这是不合事实的。谭副政委说在和平时期未想到,未做准备,这话是对的,以后也曾提出过,不过不深刻,消灭快速纵队后才深刻地提出。”

这个火候把握得妙到巅豪。

又如对陈士榘。刚刚表扬他长期从事参谋工作,在山东军区贡献很大。转头说了一句:“拿最近来说,他从北平执行部回来,就帮助一纵整理,在南面牵制敌人……”

笔者不由想起叶飞在回忆录中曾痛斥山野前指有的领导人,曾与其发生严重争议。此事在其他史料中没有找到对比史料,有的人认为这是孤证不足凭。

笔者同样也认为此事不定一发生过。但一纵1946年在山东不受待见是公认的,有多篇史料可交替证明。陈老总所云帮助一纵整理,说的有点莫名其妙,飞来一笔,当是有所指。一纵的作战理念有鲜明的粟裕风格,山东诸将都看不惯,所谓参谋长帮助整理,应当大家气都不顺。叶飞后来在回忆录中记了宿北战役这一笔,应当是系此而来。

陈士榘后来在华野与粟裕合作,基本上能够各安其位,没有发生什么理念上的争执。这和许世友、王建安等人明显不一样。为什么脾气更大的陈参座反而比许王等人转变更快呢,想来是陈老总居中调和、威压、掌控,才有相对和谐的局面。

连陈参座都甘服其指挥,至于许世友摔摔电话这种小事,对陈老总来说无异是洒洒水了。

综而言之,以坦诚、无私的特质而论,华东无人能过之,这是陈老总威信的来源。

来源:有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