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五月,是充满活力与爱意的五月,也是第二个全国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在忙碌之余要学会接纳自己、关爱自己。5月21日下午,由江南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学院心理工作站联合开展的“同心互助,携手成长”——江南大学第三届“5•25我
“5·25我爱我”
以爱之名,赴一场与自己的约会
朋友们
日子细碎奔忙
别忘留份温柔给自己
“5·25我爱我”
暂歇脚步
以爱之名
赴一场与自己的约会
今年五月,是充满活力与爱意的五月,也是第二个全国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提醒着我们每一个人在忙碌之余要学会接纳自己、关爱自己。5月21日下午,由江南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各学院心理工作站联合开展的“同心互助,携手成长”——江南大学第三届“5•25我爱我”广场心理游园会在蠡湖校区和霞客湾校区顺利举办,近千名江南师生前往活动现场,共赴这场心灵之约。此前5月21号,东氿校区开展了“我在东氿,遇见CRUSH”积分争霸赛,吸引了6个学院百余名学生报名参与。
接下来
跟随小鼋的脚步
一起逛逛心理游园会现场吧!
一场跨越不同校区的温暖之旅
20余种充满趣味的心理互动体验游戏
师生齐聚,欢笑与感动交织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
每个角落都充满着活力和激情
快跟随我们的目光
一同重温那些温暖又欢乐的精彩瞬间!
蠡湖校区心理游园会
1号: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
通过风铃绘梦,借色彩倾诉心声,在展板涂鸦的创作与游戏中释放压力,趣味套圈领奖,重拾了儿时的欢乐,收获满满的治愈与惊喜。
2号:食品学院
以特定情绪品味食物,以味蕾唤醒内心故事,于舌尖滋味里完成了一场深度的自我对话与情绪疗愈。
3号:无锡医学院
记录当下的心情,留存心灵轨迹。扎气球让大家酣畅解压,释放负面情绪。扭扭棒激发创意思维,乌龟对对碰带来趣味互动,舒缓身心,邂逅治愈时光。
4号:生命科学与健康工程学院
一方蒙布隔绝视觉,开启了奇妙的感知之旅。在触觉探索与想象碰撞中,收获惊喜乐趣,打破常规认知,开启新奇体验。
5.25
5号: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将化学知识融入实践,用元素写祝福增添趣味,让创意与趣味在瓶身定格珍藏,让科学与浪漫交融,充满创意与温情。
6号:人文学院
于花笺写下爱己箴言,贴至展板,探索内心世界、明晰自我关怀。以温柔文字滋养心灵,收获爱己力量与生活智慧。
7号:设计学院
通过撷取自然物,执笔画心绪,以色彩与线条具象化内心世界,以艺术疗愈心灵,助参与者释放情绪压力,实现了心灵的深度表达与疗愈。
5.25
8号:物联网工程学院
射气球、娃娃上色、抓糖活动,以趣味互动释放压力,激发创意与动手热情,在欢乐氛围中增进情感交流,带来沉浸式愉悦体验。
9号:理学院
指尖翻飞折纸鸢,让思绪乘风、心绪沉淀。便签写惑、赠答、诉夸,在文字间传递温暖。画笔勾勒简笔画,绘出心底意象,在动手创作中舒缓压力、梳理思绪、找寻内心答案。
10号:环境与生态学院
以笔诉心曲,携纸犬同行。巧手创作,装点萌趣,以双手赋予纸张灵动生命,在专注折叠中放松身心,给大家传递了温暖陪伴与治愈力量。
11号:外国语学院
写下烦恼,将内心困扰诉诸笔尖,释放了内心的压力。领取英语祝福,以温暖英文句子点亮心情,在倾诉与治愈中收获力量与希望。
5.25
12号:商学院
于素白扇面之上,色彩流转间绘就独特想象,每一笔皆是思维与灵感的碰撞。沙包带着期许飞向贴纸,在趣味投掷中深化价值认知,寓教于乐,激发思考。
13号:法学院
执工具为笔,以自然花草为媒,拓想象成画。方巾染上斑斓,在动手创作中感受自然之美,释放压力,收获独一无二的艺术成果与治愈体验。
14号:马克思主义学院
以经典游戏模式为载体,将趣味掷骰与心理学知识问答结合,参与者在欢乐中轻松解锁心理奥秘,收获知识与乐趣。
5.25
15号:机械工程学院
执笔勾勒面具轮廓,在DIY绘画中挥洒奇思妙想,以色彩为语言塑造独特造型,表达自我,释放创意灵感,收获专属艺术面具与沉浸式乐趣。
16号:生物工程学院
绘五幅阴霾入纸,固定成靶。掷沙包破云,在创作与释放间,吹散心头阴翳。实现压力排解,完成心灵疗愈。
17号: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
以水面为画布,以想象为墨,在丝巾间勾勒中式浪漫,参与者通过亲手打造独一无二的时尚配饰,感受到了非遗技艺与美学融合的魅力。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相聚总是显得那么短暂而珍贵。同学们在体验快乐之余还为自己喜爱的摊位活动投上了珍贵的一票,最终,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获得第三届广场心理游园会“最受欢迎学院摊位活动”一等奖,无锡医学院、商学院、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荣获二等奖,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人文学院、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荣获三等奖。
霞客湾校区心理游园会
1号
集成电路学院
以色彩颠覆刻板标签,参与者在主动书写中重构了自我认同。零食拉拉乐似轻盈音符,在拉力间跃动愉悦,共同构筑起打破认知枷锁、疗愈情绪的心理能量场。
2号
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
情绪重塑,心影共融,以黏土为媒介,助参与者充分地表达和释放情绪,提升自我认知,在合作中增进人际理解,收获了心灵共鸣。
3号
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
用抓娃娃结合心理问答,创新融合娱乐与心理健康教育,在趣味中普及知识,助参与者收获礼品、探索心理。
4号
江阴市中医院
在江阴市中医院专家们的帮助下,我校师生体验中药茶饮、耳穴贴压、铜砭刮痧、艾灸、温通罐、拔罐、头疗艾灸罐等中医身心放松系列活动,解锁夏日养生秘籍,给忙碌的学习和工作增加了一份健康能量。
校级示范项目一览
“我在东氿,遇见CRUSH”
积分争霸赛
环境与生态学院
5月20日下午,环境与生态学院在东氿校区顺利开展了“5·25”心理健康文化节校级示范项目“我在东氿,遇见CRUSH”积分争霸赛。此次活动共设置了九个趣味关卡,采用动态积分机制,创新性地将趣味挑战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吸引了环境与生态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设计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等6个学院130余名学生的踊跃报名参与。这场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赛事,不仅为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增添了别样色彩,更成为传播正能量、凝聚校园精神的有力载体,使整个东氿校园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自然心韵・益愈工坊”
系列疗愈工作坊
设计学院
设计学院于5月开展了3场疗愈工作坊,吸引超300名师生参与。首场“森林呼吸”通过漫步牡丹园感知光影、声响、质感,结合盲盒触觉联想与自然拼贴创作,引导师生用五感重建与自然的联结,匿名作品交换环节让情绪在共鸣中流动。第二场“拥抱泥土”以陶艺为载体,师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将陶土塑造成带有个人情绪印记的器物,通过棱角、曲线等造型释放焦虑、寄托期待,实现非言语的自我觉察。终场“色彩心绪”以积木壁画DIY汇聚集体能量,用五种自然色调拼贴心境,形成动态的“心灵风景线”,让参与者在群体叙事中看见情绪共性,缓解孤独感。
“砺心美育·春启心程”
心理赋能体验营
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
5月,由数字科技与创意设计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君远学院)联合开展举办了心理赋能体验营系列活动,吸引了300余人参与。黏土解压工坊活动以黏土为媒介,捏出“情绪小怪兽”和“Q版舍友形象”,借助“情绪具象化”促进自我觉察。春日映像馆主题摄影活动提供了展示创意与才华的平台,增强了同学们对校园自然的关注与热爱。“猫鼠大战”校园定位捉迷藏帮助学生增强体质,并通过竞技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情绪色彩密码》绘本工坊引导大家通过色彩表达情绪,创作心灵绘本,促进自我探索。风筝绘梦・春日放飞以风筝为媒,共同书写了一场“治愈与成长”的春日故事。
“于江南追寻‘彩虹人生’”项目
机械工程学院
4-5月,机械工程学院以“心理+”理念打造多彩校园系列活动,通过黄、粉、橙、蓝四色主题助力学生身心成长。在“携手前行”中组队闯关六个创意团辅点,用温暖黄绘就友谊底色。“美景探寻”助同学们捕捉春日诗意,定格美好粉的校园记忆。“运动21天”以活力橙点燃青春,通过运动打卡培养同学们健康习惯。“放飞心愿”则以未来蓝承载憧憬,手绘专属风筝翱翔蓝天。四个板块融合户外探索、团队协作与自我成长,引导学子走出网络、拥抱自然,在互动中构建积极心理,用行动编织属于青春的七彩虹光!
送“爱”上门,添“心”动力
——学生团体心灵成长计划
物联网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5-6月,物联网工程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致力于将心理保健能力融入学生整体素质培养体系,将互动式、体验式、浸润式的心理保健服务送到同学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本项目面向课题组、实验室、俱乐部、学生组织、宿舍等小范围学生社群,以“送上门、面对面、手把手”的团辅形式带领学生感受“蝴蝶拍”、“腹式呼吸”等稳定心理技术,体验“拍八虚”、“八段锦”等中医疏压运动,尝试“正念冥想”、“香薰放松”等减压放松工具,通过现场体验和互动有效增强我校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
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的光
在时光里温柔生长
无需向世界证明
自爱的光芒自会穿透风雨
从此刻起,把爱意留给自己
伴我们走过每一段山海与星辰
若你感到疲惫,请记得联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我们一直都陪伴在你的身边!
心理关爱资源
1. 校内心理咨询资源
(1)预约方式
“江南心协”,点击“心理预约”栏目下方“咨询预约”;
②e江南:学生管理与服务平台——心理咨询与测评;
③电话:0510-85326525。
(2)咨询地点
蠡湖校区:笃学楼(北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东侧)
霞客湾校区:学生活动及后勤服务中心2楼
东氿校区:知行楼C101室
江南心协公众号
2.网络心理求助资源
①江南大学24小时心理热线:18051592525;
②江苏省大学生24小时心理热线
025-58255200;
③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0510-88000999/12320;
④苏心门户小程序提供音频、视频咨询功能。
本文欢迎微信公众号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前注明:本文首发于江南大学,-1958。稿件来源:学生工作部(处)
本期编辑:时丹婷 田朕宇
欢迎您积极投稿或建言献策
投稿邮箱:jndxrmtzx@jiangnan.edu.cn
Copyright © 2014-2025江南大学融媒体中心.
来源:江南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