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春天,万花竞放,媚态千般。望着桃花岩这无边春色,李白却百无聊赖,作《惜余春赋》《愁阳春赋》。李白就一声长叹,《惜余春赋》就有了开篇。这一声叹息,足以穿透时空,抵达渺远。
传记·诗仙之路(26)||第四章·辗转江湖·738年
738年,开元二十六年
二月,李林甫领陇右节度使副大使;五月,又兼河西节度使。
六月,李亨立为太子,贺知章为太子宾客。
九月,益州长史王显率兵攻吐蕃安城,官军大败。
润州刺史齐瀚开尹娄河于扬州南瓜洲浦。
契丹进犯,张守珪出塞反击侵略。
李白三十八岁了。李白老老实实呆在安陆,差不多困了一年光景。偶有诗酒唱和,也仅是暂时的安顿。
光阴催迫,时不待人。李白再也坐不住了。
春天,万花竞放,媚态千般。望着桃花岩这无边春色,李白却百无聊赖,作《惜余春赋》《愁阳春赋》。李白就一声长叹,《惜余春赋》就有了开篇。这一声叹息,足以穿透时空,抵达渺远。
天之何为令北斗而知春兮,回指于东方。水荡漾兮碧色,兰葳蕤兮红芳。试登高而望远,极云海之微茫。魂一去兮欲断,泪流颊兮成行。吟清枫而咏沧浪,怀洞庭兮悲潇湘。何余心之缥缈兮,与春风而飘扬。飘扬兮思无限,念佳期兮莫展。平原萋兮绮色,爱芳草兮如剪。惜余春之将阑,每为恨兮不浅。
春欲去,人将别,华年去也。谁都无力留住,唯有恼人的愁怨满怀乱窜。
这是李白的惜春感言。语言极尽铺张,绘物精细至微。
这是闲着的结果。不像其它诗,完全是凭借不可遏止的情感挤压出来。写完,李白依旧一派潦倒,完全是个心无所依、情无所凭的状态。
惜春,无奈,春天依旧无情地弃他而去。意未尽,愁还浓。李白又作《愁阳春赋》这个姊妹篇。无心炼句押韵,想到哪写到哪,文散心情更散。虽然意象华美,情语清丽,却都笼罩在浓重的哀婉里。
文章已经写到这个份上了,春依旧固执地去,愁依旧澎湃而来。李白想走就走,旋即开启了新一轮漫游。
首站即是南阳。李白访崔宗之,一见面,就迫不及待地尽述别情,不胜唏嘘。一番絮叨,一脸颓废。与印象中潇洒飘逸、狂放不羁的李白相去甚远。崔宗之见状,劝也没用,就邀李白去他的嵩阳别业,在那里一同隐居,一起消磨晦暗惨淡的时光。此间,李白作《南都行》:
南都信佳丽,武阙横西关。白水真人居,万商罗鄽闤。高楼对紫陌,甲第连青山。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陶朱与五羖,名播天壤间。丽华秀玉色,汉女娇朱颜。清歌遏流云,艳舞有馀闲。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南都是南阳的旧称,汉光武帝刘秀的故里。刘秀登上皇位,建都洛阳。南阳为其别都,因在洛阳之南,故称南都。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首先描绘南阳胜概:这里山川横亘,商贾云集,楼高道阔,甲第连山接云,一派繁华。再写此地的风流故人:英豪有范蠡、诸葛亮,美女有阴丽华,更有传说中的汉水神女。一番追溯,李白遂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叹。此后,李白流连忘返,感慨连连,最后诗末点题。他以诸葛亮自况,却万分遗憾,自己没有诸葛先师那么幸运;慨叹自己年华流逝,一直未遇知己,不得明君赏识,求仕不得,世志未了,潜沉俗世,游走江湖。
而南阳,既是诸葛亮的隐居修炼之所,又是其君臣相遇的出山入世之地。此前,李白每次经过南阳,总是行色匆匆。这次稍作停留,有的是时间漫思遐想。看看自己,内心的狂潮怎能平息?
心底狂潮难平,李白随即面目黯然,深陷无趣。
在南阳,李白还作《南阳送客》诗:
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
以酒饯别,因酒起兴。李白开门见山即说,饯别之酒太“薄”,不成敬意,但贵在情真意深。如此,诗就写得十分畅达,格外率意。
离别虽已成常态,李白依然无限伤感。原因很简单,他自己也是一个行踪不定的游子,常常与故人作别。李白体会深刻,颇有心得,遂即抛出“春思结垂杨”。这样的妙句直抵人心:丝丝杨柳,垂挂的都是思念,让人不由得埋怨河岸的那些纤纤芳草,承接了柳丝太多的垂爱。
垂杨若丝,状若春思,婀娜多姿,披拂参差,摇曳不止。诗源锦心,境由情生,妙义天成。
伤别既成常事,就该坦然面对。整首诗,李白都不掩豪情、不假雕饰。即便“断肠”,也是自如地“挥手”,一挥再挥三挥,也要给对方留下一帧洒脱率意的影子,日后,以便友人时时忆起,再宽慰释怀地奔赴远方,去追寻人生的下一个驿站、下一处风景。
友人去了,李白自己也该上路。在路口,辞别南阳好友,李白作《送友人》诗: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南阳送客》的情怀在这首诗里脉脉延续。不同的是,这首诗更具画意诗情,将离别写得风流蕴藉、情深意挚。开篇即写送别之地的景物之美,实是衬托送别的情感之美。中间设喻言情,深化了切切的别情。因情深情挚,故有深切的关照、真切的念叨。因有深切的体验,故写得形象生动、情深义重。这一番铺垫,水到渠成,遂有“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潇洒一别。“班马”已是不忍,人还能坦然面对,李白的豪迈之态瞬间定格在友人的记忆。
这洒脱的风神,更定格在大唐的深处、文化的来路。
这首诗画面感、现场感并具。情彩飞扬,意蕴生动,意境阔远,于精妙的设喻中完成了别情的畅然表达。
李白的目标在远方,远方又不知在何方?不知在何方,他也停不下来。他要去寻找,找一个足可安顿心灵、践行心志的地方。这个地方其实很明确。但是,他还没有找到走上这条通天大道的入口。
没有找到,就停不下来。大把的时光被李白抛掷在前行的路上。
崔宗之没有留住李白。崔宗之明白,挽留他也仅是面上该走的过场。像李白这样心怀壮观、性情恣肆的人,随他去就是最好的礼遇。
随即,李白开启了江淮之行。
经襄阳, 李白径直登上鹿门山,又去拜访孟浩然。这是他十分仰慕的风流雅士、诗坛先辈。孟浩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此前,孟诗人入京参加科举考试,进士不第,即知难而退。回归襄阳,隐于鹿门山,独自慢慢治愈不第的“内伤”。韩朝宗有心向朝廷举荐他,孟浩然没有回应。没有回应就是最明确的回应,孟大诗人心一横,就决定把自己彻底隐在这里。
去年,张九龄被贬荆州为官,听了孟浩然的不幸遭遇,怜其才,邀他入府,帮忙打理文书之类。
孟浩然在张九龄那里呆了些日子,整天跟官员公文打交道,规矩颇多,既无趣,又不自由。加之,目睹官场黑暗现状,耳闻官府丑恶传言,孟浩然觉得,为不为官,也不过如此,莫如无事一身轻。像张九龄这样的高官重臣,尚且遭遇不可预知的政治风险,更加坚定了他的归隐之念,遂果决辞行。
孟浩然刚回到鹿门山,回归自由,隐身遁迹,清闲度日。见李白到访,孟浩然一脸欢欣,完全是一副坦然自适的样子。这时,年近五十孟浩然不慕名利,不为朝臣,就此果决地了断尘俗凡念。听罢孟浩然近年来的曲折经历、不幸际遇和终极选择,李白油然而生敬意,欣然写下《赠孟浩然》诗: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夫子,我爱你!
这是一个壮年男人对一个中年男人的直接表白。直呈心曲,不加掩饰。不是人性畸形,不是心理变态。
李白对孟浩然的景仰和推崇出自肺腑,绝无功利。李白说,孟先生风雅潇洒、不慕名利、辞俗归乡、白首隐逸、醉月迷花,他高雅的神采、洒脱的举止,以及不趋时俗的追求、不附权贵的品节令自己高山仰止,揖手臣服。
李白对孟浩然说,他常常默吟前辈的《过故人庄》,先生安然乐居于山水之间,随意往来于白丁布衣之家,“开轩面场圃,举酒话桑麻”,无欲无求,静若止水,一派淡然,令人好生羡慕。仰止之情,直言出之,绝非面上的客套应景。
此后,李白又作《春日归山寄孟浩然》:
朱绂遗尘境,青山谒梵筵。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岭树攒飞栱,岩花覆谷泉。塔形标海月,楼势出江烟。香气三天下,钟声万壑连。荷秋珠已满,松密盖初圆。鸟聚疑闻法,龙参若护禅。愧非流水韵,叨入伯牙弦。
春日里,李白与一位身份显贵者同游禅寺。赏罢寺中的宜人景色,还没忘记要与孟夫子分享,借着兴致,盛赞孟夫子的隐逸志趣。
李白少年从道,未尝中断,这首诗写的却是佛事。李白并不排斥与佛结缘。诗中,李白使用了佛教典语,无意间显出超凡脱俗的才华。与释者交往,李白依旧卓然飘逸,举止自如,俨然是一个一直专注于礼佛的佛家弟子。
李白在孟浩然处逗留的时间没多久,就继续赶路。
李白再访颍阳别业。一见到元丹丘,一番絮叨,一肚子想说的说完了,旋即起身告辞。辞行时,李白向元丹丘借银两,说自己想远游江淮,无奈囊中羞涩,无力成行。元丹丘啥也没问,倾其所有,还特意放缓语速,平静地对李白说:山高水远,道阻且长,万望保重!
李白接过银两,留下《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即随风而去:
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本无轩裳契,素以烟霞亲。尝恨迫世网,铭意俱未伸。松柏虽寒苦,羞逐桃李春。悠悠市朝间,玉颜日缁磷。所失重山岳,所得轻埃尘。精魄渐芜秽,衰老相凭因。我有锦囊诀,可以持君身。当餐黄金药,去为紫阳宾。万事难并立,百年犹崇晨。别尔东南去,悠悠多悲辛。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已矣归去来,白云飞天津。
赠诗,远别。他与老友元丹丘的情谊还在不断升温。
诗一开始,李白就把元丹丘呼着异姓兄弟,真情表白他“羞逐桃李春”的不俗气节。说自己一向独具个性,像松柏那样坚守个人独立,绝不媚俗从流。末了,告知好友此行的去向。李白预言,此去途中,必定“悲辛”多多。毕竟,囊中元丹丘所赠银两,分量不足。他随即劝慰好友勿念,安心修道,不要放弃,贵在坚持。
“已矣归去来,白云飞天津。”李白对自己的漂泊无寄之状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告知元丹丘,等到下次相会,再一起携手同游。
就这样,李白揣着友情的暖意,带着满满的希望上路了。
之后,李白途经陈州、宋州、下邳,秋天到达淮阴。秋冬之际,行至楚州。
陈州位于河南中部偏东,今周口市境内。宋城今亦为周口市所辖。古时,下邳辖区主要包括今天的睢宁县、邳州市、宿豫区及周围部分地区,治所原在睢宁县境内。淮阴,沿袭二千三百年至今,为江苏省淮安市下设的一个区。楚州即今江苏淮安。
李白这一路长途奔波,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旅途见闻,感受颇多亦颇深,留下来的诗歌有《送侯十一》《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淮阴书怀寄王宋城》等。瞻拜、缅怀故人故迹,再在诗中表白心迹、寄寓感慨,是李白这次出行的最大收获。
途经陈州,李白写《送侯十一》:
朱亥已击晋,侯嬴尚隐身。时无魏公子,岂贵抱关人?余亦不火食,游梁同在陈。空馀湛卢剑,赠尔托交亲。
一落笔,李白就为侯十一的处境打抱不平,然后才叙述自身惨状。他说:自己流落在外,好几天没吃上热饭热菜了;穷困不堪,只得把随身携带的那柄天下无双的“湛卢剑”送给友人,期望友人再转赠给用得着它的人。既珍惜友谊,又哀叹自己时运不济。对未来,尤其对自己的济世理想,李白已不报太大的希望。
李白看不到希望,并不等于说他就失了寻找希望的动力,就放松了对希望的奋力追寻。李白随即上路,食宿之忧依然如影随形。
过下邳圯桥,李白立即想起张良,想起他遇高人、受重用、建功勋的千古传奇。感念自身境遇,李白作《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内心期予明晰可见: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振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张子房即张良,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鸿基伟业的重要谋臣。刘邦得天下,加封功臣张良为留侯。
此前,张良刺杀秦始皇未果,落荒而逃,一直逃匿到下邳。走投无路,来到圯水河的桥上,张良正苦闷彷徨,踌躇不前,突然走来一位老者。老者将一卷书送给张良。张良一见,是《太公兵法》。老者对他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十三年后,张良跟随汉高祖路过济北,果然在谷城山下见到一块黄石,随即筑祠供奉。后来,那个圯上老人就人称“黄石公”,传到李白这里,就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
李白一直以张良为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像张良那样得遇贤者助力,得到明君重用,奋智辅君,实现济世报国之志。经行此地,面对此河此桥,追缅先贤,李白感慨丛生,不能自已。写下前六句,叹息自己追寻多年,却没有遇到黄石公这样识才助才的人。接着曲折述怀,书写不遇之恨。先是无限钦慕张良,转为千般感慨自身境遇:自己有张良之才,却无张良之幸。
无张良之幸,也许时候未到吧,也许是用心还不够诚挚、用功还不到火候吧。
想毕,李白收拾好心情,朝着未知之境继续前行。在淮阴,李白作《淮阴书怀寄王宋城》:
沙墩至梁苑,二十五长亭。大舶夹双槽,中流鹅鹳鸣。云天扫空碧,川岳涵徐清。飞凫从西来,适与佳兴并。眷言王乔舄,婉恋故人情。复此亲懿会,而增交道荣。沿回且不定,飘忽怅徂征。暝投淮阴宿,欣得漂母迎。斗酒烹黄鸡,一餐感素诚。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有德必报之,千金耻为轻。缅书羁孤意,远寄棹歌声。
漫游淮阴,有感而发,李白写下这首诗寄给“王宋城”。《全唐诗》注为“王宗成”,也有人说是“王宗城”。李白刚刚从宋城来,可能是一位王姓的宋城朋友,也或是一位宋城官员。不管是谁,都无损李白的诗歌表达,都不影响人们对这首诗的顺畅解读。
李白首选王子乔修道成仙这个典故,以典寓情。《钵池山志》说:王子乔在钵池山炼丹后登仙而去。相传,王子乔常自县到京师,而又不见车骑,临至必有双凫飞来,人举网得之,则为乔所穿之鞋。接着又讲述淮阴侯韩信的故事。“楚壮士”即韩信。李白身在淮阴,即以“淮阴”典故寄寓自己受到友人的热情款待、日后定会报答之情。正如韩信当年受漂母一饭之恩、发达后即以千金相报一样。他表示:我李白绝不会像“鲁诸生”那样“绝情”无义。
李白情真意切地说:我发达了,报恩,那是必须的!
言下之意:请赐予我一个报恩的机会!
原来,此次远行,李白遭受了种种冷遇。李白这样说,既有所寄,又有所指:感谢友人的慷慨施舍,“有德必报之,千金耻为轻”,感恩之志,述诸于诗。情义至上,粪土金钱,德重泰山。
举步维艰之时,岁末逼近,李白仍在路上。
遇,还是不遇,都是个未知数。幸,还是不幸,李白都写在诗中。
一直走,一路前行,李白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
来源:品李白读唐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