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现汉魏书风当代创新,展现汉中悠久历史文化——新展“问道石门”在中国美术馆开幕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5 12:18 3

摘要:2025年5月24日上午,由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陕西理工大学联合主办,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汉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汉中市博物馆、石门书法研究院承办的“问道石门——陕西汉中石门汉魏书风创作研究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环球网报道 记者 陈全】2025年5月24日上午,由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中共汉中市委宣传部、陕西理工大学联合主办,汉中市文化和旅游局、汉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汉中市博物馆、石门书法研究院承办的“问道石门——陕西汉中石门汉魏书风创作研究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

展览现场。环球网记者 陈全 摄

活动开幕式由陕西理工大学副校长、石门书法研究院院长严都岿主持。

陕西理工大学副校长、石门书法研究院院长严都岿主持活动开幕式。主办方供图

陕西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谯伟表示,作为一所立足陕西、扎根秦巴、服务基层的省属高校,陕西理工大学建校67年来秉承西北联合大学爱国重教和北京大学汉中分校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始终以服务社会、服务地方发展为己任。以“石门汉魏十三品”为代表的石门书法遗存是秦蜀古道石门摩崖石刻群中的璀璨明珠,近年来,学校与汉中市共建石门书法研究院,联合开展学术活动,深入挖掘石门书法历史价值,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秦蜀古道摩崖石刻书法艺术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未来,学校将发挥石门书法研究院作用,聚力书法艺术发展,赓续文脉,推动陕西地方特色书法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陕西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谯伟现场致辞。主办方供图

中国书协理事、女书家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书协主席张红春指出,石门摩崖石刻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不朽丰碑。石门十三品以其高古浑穆、雄健开张的艺术风格,成为汉魏书风的典范,自晚清以来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石门石刻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此次展览通过对石门书风的深入研究与创作实践,探寻传统书法的根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将推动书法普及提高,通过展览挖掘石门书风价值,引导广大书法工作者深入传统、扎根经典,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让古老的石门书风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中国书协理事、女书家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书协主席张红春现场致辞。主办方供图

参展书家代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石门书法研究院副院长胡裔涛在开幕式上发言,表示55位书家以笔墨重走褒斜古道,是对“碑学传统”的学术回应,将石门石刻置于秦蜀古道的文化地理学视野中,在交通史、物质文化史与艺术史的交叉维度中,重构其文化意义。作品既有对摩崖浑厚气韵的提炼,也有将方劲碑势融入行草节奏的笔墨探索,或以解构重组赋予当代形态,使石门石刻与当代文化场域产生共振,进而努力尝试完成文化基因的当代转录,活化石门遗珍,推动当代创作。

参展书家代表,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石门书法研究院副院长胡裔涛致辞。主办方供图

王红艳介绍,汉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此次展览是对“汉魏风骨”的深情致敬、对“何以中国”的深刻诠释,也是以汉中为窗口、彰显文化自信的时代答卷。汉中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聚焦研究阐释、以文传脉,聚焦传承创新、以文立标,聚焦文化赋能、以文兴业,积极融入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活动,讲好国际范、中国风、汉中味的秦蜀古道故事,生动展现中华文化的风骨神韵,将“石门十三品”推介全国、走向世界,打造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亮丽“金名片”,为文化强国建设作出汉中贡献。

中共汉中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红艳现场致辞。主办方供图

陕西汉中石门摩崖石刻,犹如秦蜀古道之上的璀璨明珠,以百余方摩崖书迹串联起东汉至明清的文明记忆。作为秦蜀古道的文化地标,这里不仅是古代交通的要冲,更是书法艺术演进的基因库、东方美学精神的凝结体。其中,"石门十三品"作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珍品,其历史自东汉延续至南宋,历经一千余年的沉淀与传承。构建起中国书法从汉隶古拙,到魏楷峻拔,再到宋隶宏阔的视觉谱系,融合书法美、精神美和人文美为一体,让险峻栈道升华为流动的“书法长廊”,全景式展现了独特的东方审美特质。《都君开通褒斜道》《石门颂》《杨淮表记》和《石门铭》四品尤为世人所珍视。这些刻石深嵌于秦岭褒斜古道的险峻崖壁之间,不仅承载着古代交通史与水利史的厚重记忆,更以其雄浑朴拙、奇逸天成的艺术特质,成为书法史上审美流变的生动见证。

现场观众在欣赏展品。主办方供图

本次展览分为两大板块。展览第一部分“石门星凤,历世弥光”主要展陈以“石门十三品”等为代表的石门石刻珍贵拓本30余件及相关研究成果,旨在延续金石学的优良传统,彰显石门石刻的艺术和学术价值,推动这一文化瑰宝的传播与活化,为新时代中华文脉的赓续注入新的活力。

现场展出拓片。环球网记者 陈全 摄

现场观众在欣赏展品。环球网记者 陈全 摄

"石门十三品"承载着汉魏书法的自然神韵与人文精神,《都君开通褒斜道》的朴拙、《石门颂》的疏宕、《杨淮表记》的劲健、《石门铭》的飞动,在秦岭崖壁上勾勒出书法与山川共生的艺术史诗。其篆隶交融的笔意、随形就势的空间布局,既凝聚了古代匠人"以石为纸"的智慧,更成为后世书家溯源求变的灵感源泉。

现场观众在欣赏展品。环球网记者 陈全 摄

现场观众在欣赏展品。环球网记者 陈全 摄

展览第二部分“楷模传承,耀质含章”汇集了李刚田、鲍贤伦、叶培贵、张红春等来自全国各地的55位书法名家,以"石门十三品"为范本,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书法作品。作品既有对摩崖浑厚气韵的提炼,也有将方劲碑势融入行草节奏的笔墨探索,或以解构重组赋予篆隶基因当代形态。创作者们从刀痕斧凿中提炼自然哲思,在章法布局中呼应崖壁的空间张力,努力激活石门石刻的深层魅力,让传统碑学与当代文化场域产生共振,以实现跨越时空的文化解码,期望将石门石刻蕴含的"技进乎道"精神,转化为激活传统的创造性力量,以此活化石门遗珍,推动当代创作,承续中华文脉。

展览现场。环球网记者 陈全 摄

展览现场。环球网记者 陈全 摄

现场展出的书法作品。环球网记者 陈全 摄

现场展出的书法作品。环球网记者 陈全 摄

除本次展览外,近年来,汉中还通过“文物活化+学术研究+艺术创作”的多元联动,着力打造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让石门书风从博物馆走向大众,从历史走进现实,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汉中新篇章贡献文化力量。

开幕式后,还举行了“问道石门——陕西汉中石门汉魏书风学术研讨”活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导、书法与篆刻系主任张爱国主持研讨,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围绕“石门石刻的文化价值与当代传承”展开深度对话,探讨如何以笔墨激活文物生命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活力。

来源:环球网留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