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行装——从轻装出行看消费变化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5-25 16:08 2

摘要:从绿皮车到高铁,从彻夜排队到指尖购票,从肩扛手提到快递到家,物流网络、铁路服务和消费市场的发展,让昔日的稀缺商品变得习以为常、触手可得。

一个随身包、一个行李箱,是如今乘火车出行者的标配。

从绿皮车到高铁,从彻夜排队到指尖购票,从肩扛手提到快递到家,物流网络、铁路服务和消费市场的发展,让昔日的稀缺商品变得习以为常、触手可得。

将行李和年货提前寄送,而不是在旅途中拖着沉重的包裹,消费观念的转变不仅让旅途更加轻松,也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追求。

消失的空涂料桶

进入改扩建后的西安火车站,有人刷手机和家人视频聊天,有人在特产商店左挑右选,有人在领取自助下单的咖啡……这里不仅有西安的老字号和潮牌,还能买到中欧班列运回的跨境商品。

母婴室、第三卫生间以及自动感应洗手池、触碰式恒温净化开水器等便民设施,让谭仲元这个工作了近30年的“老铁路”都感慨“大变样了。”

旅客迎着朝阳出发

所有改变,也被记录在西安铁路局客运值班员谭仲元手写的29本服务日记里。这些泛黄的笔记本,被陈列在候车大厅,成为西安火车站发展的一个例证和注脚。

“多年前,外出务工的人们出行主要是三大件,背着大包袱、肩扛蛇皮袋、手提塑料桶。”谭仲元说。旅客行李笨重繁多,铺盖卷、锅碗瓢盆、瓜果熟食,需要每件仔细查看,旅客取下背上也不方便,影响安检进站、上车下车的效率。

那些年家很远、路很长,无数外出务工人员背的是行囊,扛起的是整个家。如今,拉个皮箱、背个挎包渐渐成为常态。从“大包小包”到“轻装上阵”,车站人均安检效率也提升了近两倍。

在飞驰的列车里,西安铁路局西安客运段列车长赵凯习惯了工作节奏的变化:车型翻新,车速上调,候车时刻表总在更新。

1994年,赵凯成了一名司乘工作者,30多年来,列车像一面小小的“窗口”,他在其中观察到了社会的很多侧面:人潮涌动,沃野千里,城市与农村,从慢到快,从贫困到小康。

掀开车窗,扑腾着从窗户上下车;满车都是泡面的气味,连厕所都站了五六个人;挤了20分钟终于通过一节车厢,袖章也被挤掉了……这些昔日亲历的景象,赵凯只能在回忆深处找到。

2025年2月,元宵节刚过,迎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岗的高峰期。在云南临沧市,42岁的字国义简单收拾了几件衣物,就告别家人前往今年干活的新工地——西安东站。

曾经,字国义回家的路程很是曲折,甚至无法给家人估算出一个准确到达的时间。拎着一堆行李,努力挤上火车,有时坐着有时站着,十几个小时熬到昆明,再坐汽车回到村上。

“我感觉这一路上比在工地还累。”字国义咧嘴一笑,“在车上浪费的时间,还不如多干几天活儿。”现在,他都是到地方再置办家当,必须带的大件,则通过快递“三日达”。

对比字国义,赵凯曾经见过一些有乘车“经验”的工人,会带着空的涂料桶,里面装着给家人买的东西,再塞上报纸,封好胶带,一个随时随地可坐的小板凳就诞生了,“他们上车后找一面墙,夜里直接靠着睡觉。”

着急赶路的人们总是健忘。赵凯在车上捡到过身份证、驾驶证,水杯、雨伞,各种各样的行李箱和衣服,现在甚至是电脑和手机。

20多年来,字国义习惯了家乡只剩春节的日子,他把每一笔钱都攒着,留给家里81岁的老母亲和两个还在上学的儿子。谈起孩子,他自豪介绍大儿子在云南理工大学读书,小儿子也进入了县里重点中学。说话间,他因常年从事苦力劳动而弯着的腰挺了起来。

一年一次的团聚,让字国义回家的脚步很是迫切,2025年春节假期前夕,他直接购买飞机票回家,在福州务工的妻子也早早订好了高铁票。给母亲和儿子准备的礼物,已通过快递先一步抵达。

受欢迎的酸辣土豆丝

“你还在车上吃泡面吗?”

西安铁路局西安客运段宣传助理李垚抛出一个问题后,又笑着回答道:“以前吃泡面是吃饱就行,现在吃的是‘舌尖上的中国’。”

自带泡面、馒头,就着榨菜、喝口热水就是一顿饭,这是一段时间列车乘客的“标配”。过去餐车上好卖的食物也都跟“肉”沾边,但这些年乘客“不那么爱肉了”,酸辣土豆丝、西红柿炒鸡蛋等素菜成为更加走俏的菜品。

乘警和小游客交流

家住渭南的同智龙23岁起就在外务工,从贵州到广东,再到内蒙古,最后又返回陕西,亲历了从绿皮车到动车组的巨变。

“那时候,硬座车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外出或者回家,同智龙都是抢上哪辆车就坐哪辆车。回想在车上吃的那一口泡面,他感慨道:“简直太香了,现在选择的快餐虽然更多了,但总是只记得方便面的味道。”

餐车厨房也跟着飞驰的列车一起前进。从烧煤到使用煤气,再到电磁炉,厨房的环境越来越好。烧煤时,“做顿饭鼻子眼里全是黑的”,用电磁炉电力不稳,时不时会断电。后来,高铁取消了后厨,改用微波炉加工快餐。

但在漫漫旅途上,旅客们还是想吃上一口现炒的热菜热饭。2024年春天,西安客运段对餐车的菜品进行了升级。更新的菜单上只有8道菜,最受欢迎的是酸辣土豆丝,价格也最低,只要18元。这些菜,是充分统计旅客“点单量”后精挑细选产生的。

“以前提供的菜品太多,容易出现品质不一的情况。”李垚说,现在根据乘客喜好、现实情况,准备全是快手菜,只为让大家吃上和饭馆一样的味道。

高铁上,旅客可以在手机上一键挑选地方美食,到站后,热气腾腾的饭菜就送到了座位。那声“泡面饮料矿泉水,花生瓜子八宝粥”成为一代人的回忆。

对西安铁路局西安客运段列车长朱佳蔓而言,最大的变化莫过于工作分工。在过去,列车员需要验票、打扫卫生、服务答疑,还要处理突发状况。

而在高铁上,这些工作被分配给了乘务员、保洁人员、餐服人员,再加上司机、机械师和乘警,“越细致,越方便服务和管理,职责也越明晰”。

追求安静的高铁车厢,就连交流也变得客气而隐秘。广播的音量要恰到好处,能让旅客听得见又不觉得吵。朱佳蔓会留心需要服务的人群,轻声询问的同时,展示标志性的笑容。

高铁列车员有个“有需求就服务,无需求无干扰”的原则。朱佳蔓认为,“铁路服务方式的转变,源自乘客需求的改变。”

西安铁路局西安客运段列车长王朝辉在铁路上工作了25年,他倒是很怀念过去那些忙碌却热闹的日子。值乘普速列车时,他常和早起的乘客拉拉家常,对方还会倾诉自己的心事,也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下车时会道一句,“小伙子,辛苦了!”他还为突发疾病的旅客紧急呼叫过医生,素不相识的人们在拥挤的列车中腾出一片空间,作为临时的“诊室”。

王朝辉觉得,高速飞驰的列车就像这个时代本身,会不断向前。这一路,不少东西慢慢消失,但也会留下许多时代的烙印,“就像记忆中那碗香喷喷的泡面。”

快车与慢车

每到三四月间,地处秦巴腹地的汉中上百万亩油菜花陆续开放,前往汉中观赏油菜花的游客络绎不绝。

为满足游客到汉中观赏油菜花需求,西安北至汉中先后加开多趟列车,沿途经停佛坪、洋县西、城固等多个观赏油菜花的站点。每日往返开行的动车组列车就有138趟,从早上6点到晚上11点,平均每8分钟就有一趟动车往返于西安至汉中之间。

动车穿行在原野村庄间 视觉中国/供图

这时候,庄岩回家的脚步是不紧不慢的。调休好时间,先去西安回民街买好酱牛肉和绿豆饼,坐上地铁才打开手机订票。自从西成高铁开通,他有空就能回汉中和家人团聚。

庄岩回想起小时候去一趟西安,得坐十几个小时火车,还要绕行经过宝鸡,现在坐上高铁,“感觉刚刚闭上眼睛眯了一会儿,车就到站了”。

8年前西成高铁正式运营,到今天列车“公交化”开行,庄岩不禁在想,究竟是过去的出行需求一直没被满足,还是不断增开的高铁刺激了人们的出行需求。

数据显示,到2024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6439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业里程超1000公里,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形高铁路网主骨架全面落地。刚过去的2025年春运,40天时间里,陕西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741.7万人次,再次刷新春运客运纪录。

在李垚看来,越来越快的列车也彰显出社会的发展速度,“但也有一种温情,是慢的。人们也需要慢下来,停下来看看世界。”

他所说的“慢的温情”,是那些至今依然穿行在大山之间,时速不到60公里的绿皮车。

每天7时55分,6064次列车将准时从广元开往宝鸡。这是一趟穿行陕甘川的公益慢火车。最低票价为4元,停靠33座车站,自1958年起就未曾停歇。

向宝林是列车长,在慢火车上工作了近20年,对沿途乘客很熟悉。为方便沿线老乡出行,向宝林还建立了微信群,随时发布列车动态。“车可以慢,但是不能停,就像生活一样。”这是向宝林在宝成线上以列车长身份穿梭的最后一年,今年9月,他就退休了。

最初,这些逢站就停、票价低廉的绿皮车是保障山区群众出行的,成为“网红”后,不少游客专程前来乘坐,怀旧慢火车的同时去秦岭赏雪。

“赏雪慢火车”火爆出圈,直达秦岭站的定制服务列车也相继开通了。冰雪游的主题列车搭载特色功能车厢,不仅提供餐食,还配备KTV、影院、按摩椅等娱乐设施。

“快的是速度,慢的是温度。”李垚说,“从满足需求到创造体验,每一次服务升级,都是对老乡需求的回应。”

来源:陕西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