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于是拼命想要融入各种圈子,迎合不同的人群,仿佛只有被所有人接纳,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码字不易,请勿搬运,全网维权!)
古人云:"道不同,不相为谋。"
年轻时总以为,人与人之间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彼此理解,相处融洽。
于是拼命想要融入各种圈子,迎合不同的人群,仿佛只有被所有人接纳,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却不知道,世间万物各有其道,人与人之间也各有其缘。
到了四十岁才明白,圈子不同,真的不必强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轨道,每个圈子都有其独特的磁场。强行挤入不属于自己的圈子,就像把方形的木块硬塞进圆形的洞里,费力不讨好,最终只会让彼此都不舒服。
学会接受不同,尊重差异,在自己的圈子里发光发热,才是最好的人生状态。
01 层次不同,无需刻意攀附
作家梁晓声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过年轻时的一段经历。
那时他刚在文学界崭露头角,经常受邀参加各种高端的文学沙龙。
沙龙里聚集着许多知名作家、学者,他们谈论着深奥的哲学问题,引用着古今中外的经典,言谈间尽显博学。
梁晓声为了不显得格格不入,每次参加前都要做大量功课,恶补各种知识,生怕在讨论中露怯。
有一次,一位学者随口提到了一个冷僻的西方哲学概念,大家都点头称是,只有梁晓声一脸茫然。
他赶紧附和道:"确实如此。"但心里却充满了焦虑和不安。
散会后,那位学者私下对他说:"小梁,你不必这样。每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术业有专攻,你在小说创作上的天赋,是我们这些理论家望尘莫及的。"
这句话让梁晓声恍然大悟。
从那以后,他不再刻意迎合那些高深的学术圈子,而是专心致志于自己的文学创作。
反而是在这种坦然中,他写出了《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传世之作,在文学界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庄子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人生阅历都不相同,硬要跨越这种差异去攀附更高的圈子,往往只会让自己陷入尴尬。
真正的智慧在于认清自己的位置,在适合自己的层次里扎根深耕。
一朵野花不必羡慕牡丹的富贵,只要在自己的土地上尽情绽放,同样美丽动人。
02 价值观不同,无需强求认同
演员陈道明年轻时也曾为了拓展人脉,频繁参加各种应酬和饭局。
酒桌上,有人大谈特谈如何赚快钱,如何利用关系走捷径;有人吹嘘自己的豪车豪宅,炫耀奢华的生活方式。
陈道明总是静静地坐在一旁,偶尔附和几句,但内心却感到深深的疲惫。
他发现自己和这些人的价值观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他们追求的名利场,他不屑一顾;他们津津乐道的物质享受,他觉得俗不可耐。
有一次,一个老板指着自己的劳力士手表对陈道明说:"道明,你也该买块好表,这样出去才有面子。"
陈道明淡淡地回答:"我觉得时间的价值,不在于什么表来计量。"
这话一出,现场顿时有些尴尬。
从那以后,陈道明很少再参加这样的聚会。他把更多时间用在读书、练字、听古典音乐上,过着简朴而充实的生活。
许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甚至有人说他清高、装深沉。
但陈道明并不在意,他说:"我不需要所有人都理解我,我只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就够了。"
《论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真正的成熟,就是能够包容不同的观点,但不强求自己去迎合不认同的价值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有自己的行为准则。
强行融入价值观相悖的圈子,就像穿着不合脚的鞋子走路,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实际上每一步都是煎熬。
不如坦然接受彼此的不同,在各自的道路上前行,这样对谁都好。
03 兴趣爱好不同,无需勉强融入
音乐家朗朗在成名后,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种名流聚会。
那些聚会上,大家最热衷的话题是高尔夫、红酒、股票投资,而朗朗对这些一无所知,也提不起兴趣。
有一次,几个企业家朋友非要拉他去打高尔夫,说这是商务人士必备的技能。
朗朗勉强答应了,但在球场上显得笨手笨脚,几个小时下来,球也没打好,还被晒得够呛。
朋友们善意地建议他多练练,说打高尔夫对拓展人脉很有帮助。
朗朗思考了很久,最后还是婉拒了:"我觉得我还是更适合在琴房里,与音乐为伴。"
从那以后,他很少参加这样的活动,而是把时间用在音乐创作和演出上。
他开始与志同道合的音乐家们交流,探讨演奏技巧,分享对音乐的理解。
在这样的圈子里,他如鱼得水,不仅艺术造诣突飞猛进,还结交了许多真正的朋友。
作家三毛曾说:"朋友这种关系,最美在于锦上添花,最可贵在于雪中送炭。"
真正的朋友,不在于你们是否有共同的社交圈,而在于是否有共同的精神世界。
兴趣爱好是精神世界的外在表达,志趣相投的人天然就容易走到一起。
如果硬要融入兴趣截然不同的圈子,就像让一个喜欢安静看书的人去蹦迪,让一个热爱户外运动的人天天宅在家里,怎么可能舒服?
倒不如顺应自己的内心,在兴趣相投的圈子里找到归属感,这样的友谊才会更加持久和深刻。
04 人生阶段不同,各自精彩就好
企业家马云在退休后,曾被问及为什么很少参加商界的聚会了。他说:"现在的我和以前不一样了,关注的东西也不一样了。以前关心的是如何做大企业,现在更想做点对社会有意义的事。"
确实,马云退休后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教育公益事业上,很少再出现在商业活动中。
有些老朋友不理解,觉得他"身在福中不知福",放着好好的商业帝国不管,去做那些"不赚钱"的事情。
但马云心里很清楚,自己现在的人生阶段和目标,与那些还在商海拼搏的朋友已经不同了。
勉强融入他们的圈子,只会让彼此都感到别扭。
人生如四季,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风景。
春天适合播种,夏天适合耕耘,秋天适合收获,冬天适合沉淀。
强行让一个处于"秋天"的人去参与"春天"的活动,只会破坏自然的节奏。
作家白先勇在《台北人》中写道:"人生如戏,全凭演技。但最高的演技,是演好自己。"
四十岁后的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融入多少圈子,而是清楚自己处于什么阶段,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有些圈子属于你的过去,有些圈子属于你的现在,还有些圈子属于你的将来。
不必为了过去的圈子而停滞不前,也不必为了将来的圈子而急功近利。
活在当下,在适合现在的圈子里发光发热,这就是最好的选择。
写在最后
苏轼有诗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
有些人注定会成为你生命中的过客,有些圈子注定与你无缘,这都是人生的常态。
四十岁后的智慧,就在于学会接受这种"不全",不强求圆满,不执着于融入每一个圈子。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不是冷漠,而是一种成熟的智慧。
它让我们学会尊重差异,接受不同,在各自的轨道上发光发热。
真正的朋友,不需要刻意维系;真正的圈子,不需要费力融入。
一切顺其自然,该来的总会来,该走的也留不住。
愿我们都能在属于自己的圈子里,活出最真实、最精彩的自己。
喜欢文章请点个赞、收藏或者转发,欢迎在评论中发表观点,多谢支持!
来源:聪明的梦想GHt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