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佛山通过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大会正式公布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名单,南海区西樵镇儒溪村等5个村获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佛山海关等6个单位获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佛山通过复查确认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大会正式公布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名单,南海区西樵镇儒溪村等5个村获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佛山海关等6个单位获评为全国文明单位,佛山大学等3所学校获评为全国文明校园,宋文亭家庭获评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
近年来,佛山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践行精神文明建设是为了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宗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扎实成效。
加强文明培育
文明新风广泛弘扬
佛山一直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主流价值构建道德规范、指引道德实践,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养。
当历史的指针指向新的起点,勇立潮头的佛山,如何广泛凝聚共识,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佛山探索构建“领导讲政策、专家讲理论、百姓讲故事”宣讲矩阵,每年开展主题宣讲走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系列活动2000多场次,覆盖听众70多万人。
其中,高明区精心策划推出“理响高明”宣讲品牌,以“菜单式”宣讲、对象化宣讲实现理论宣讲的“供需”对接,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广东省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三水区则着力打造“文明一刻钟”志愿宣讲队,邀请道德模范、大学生志愿者、“职业农民”等百姓名嘴,利用长者饭堂餐前、广场舞排练前等碎片时间,开展主题微宣讲活动,不断擦亮“理润三水”宣讲品牌,让文明新风吹遍每个角落。
“理响高明”宣讲员在荷城广场大榕树下宣讲广东好人故事。
要建设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就要用好“大思政课”育人主渠道。佛山坚持每年开学季开展“全市同上一堂大思政课”活动,全市153万中小学师生线上、线下同步参与,并创新推出“走读佛山——行走的思政课”,统筹传统文化、革命遗址、科普基地、优秀企业等资源,推动思政教育“活”起来。
尽管从小因病致残,但李想葵从不自怨自艾,不仅独力照顾残疾军人丈夫、抚育孩子,还是南海大沥的“志愿之星”;顺德一中副校长赖良才临近退休仍毅然到贵州支教帮扶,用爱与陪伴照亮苗乡学子前程……佛山通过立机制、树典型、重礼遇,营造好人文化、厚植好人沃土,凡人善举不断涌现,擦亮这座城市的最美底色。截至2025年3月,全市共有各级美德先进典型3700多人。
“中国好人”李想葵。
文化不仅可以浸润人的心灵,还能涵养一座城市的文明。佛山高标准建设岭南书院(佛山魁星书院),联动周边社区、学校、读书驿站,为广大市民提供讲学讲座、全民阅读、文脉研学、文化交流等丰富服务,推动书香城市建设。同时,佛山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明深度融合,出版《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等书籍,推动品字街、梁园、祖庙-东华里等21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累计投入1.5亿元打造精品力作等,以更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着眼提质增效
文明实践深入人心
佛山大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阵地拓展、资源盘活、项目培育,通过贯穿全年的文明实践活动,推动文明新风广泛弘扬。
赏粤剧、体验佛山武术、捧一掬塔坡井水聆听佛山初地的故事……在禅城塔坡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居民群众能经常享受丰富的精神文明大餐,也能便捷办理社区事务。目前,佛山全市5区、32个镇(街道)、794个村(社区)已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覆盖,230家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同时盘活整合文博展馆、书店网点、服务窗口、科普基地等资源,“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初步形成。
塔坡社区志愿者为市民游客分享“洗过塔坡水,顺风又顺水”的传统民俗。
在此基础上,佛山进一步打造“文明实践益晒你”惠民集市,定期定点深入村居、学校、园区、景区开展集中惠民活动,成为群众翘首以待的文明“圩日”。把文明实践融入元宵“行通济”、50公里徒步、端午赛龙舟、稻田马拉松等大型群众文体活动,推动公益慈善、奋勇争先、绿色环保、文明健康等文明风尚深入人心,赢得群众好口碑。
作为全国志愿之城,截至2025年3月,佛山全市注册志愿者超204万、志愿服务组织和团体共9706个,注册志愿者数全省排名第二(仅次于广州)。大力推动应急救援、支教助学、医疗健康等专业志愿服务,涌现出佛山菠萝救援队、蓝天救援队、好友营支教等优秀志愿服务队伍,累计入选全国、全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94个,全国、全省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和个人)58个。
保持常态长效
文明创建惠民利民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城市文明和公民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佛山坚持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坚持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市区联动,持之以恒深化文明创建,推动城乡面貌、环境秩序、民生福祉改善提升。
“以前是杂草丛生的荒地,现在成了休闲乐园,真的非常好。”在智谷湿地公园,风铃木、凤凰木等绿化树木与荔枝、龙眼等特色果树搭建出一个岭南园林,市民喜欢到这里散步休憩。佛山坚持把美学理念贯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打造集绿化、美化、彩化、文化于一体的城市空间。推动城市更新,完成老旧小区改造464个。实施“畅通工程”,打通“断头路”64条,新建或提升自行车专用道1096公里。深化绿美佛山生态建设,创新开展“绿美佛山1人1天1元”慈善基金行动,推动“大地植绿、心中播绿、全民享绿”成为新风尚。
大良智谷湿地公园落羽杉层林尽染。
佛山还注重办好“关键小事”,优化民生服务。办好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市长直通车),深化政务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2024年全国12345热线运行监测报告中,佛山12345热线在全国300多个普通地级市中排名第一。佛山特别瞄准社区小区这一关键领域,率先探索社区文明建设常态化机制,一体推进社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
从田间地头生动鲜活的理论宣讲,到凝聚起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共识;从街头巷尾的细节改变,到整座城市的精神升华,文明基因已深深融入这座制造业大市的肌理血脉。未来,佛山将持续擦亮全国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进一步创新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与社会文明程度相契合的精神家园,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文明华章。
文字 |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陈宁静
来源:佛山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