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节日: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暨《印象端午》新书研讨会”在京举行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5 19:18 3

摘要: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人民文学》主编,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徐则臣;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乔叶;作家、评论家王干;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文学评论主编王国平;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龙一;江苏省作家协会副

5月24日,由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主办的“我们的节日: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暨《印象端午》新书研讨会”在北京贵州大厦举行。

《印象端午:文学大家谈中国传统节日》新书研讨会与会嘉宾合影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人民文学》主编,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徐则臣;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乔叶;作家、评论家王干;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文学评论主编王国平;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龙一;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胡学文;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艳梅;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新闻协调与采访部主任章红雨;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浩;贵州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焱;贵州出版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王旭;贵州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钱海峰;贵州贵人领先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晓华以及鲁迅文学院的部分学员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端午节作为我国首个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节日,不仅寓意着家庭的团圆和谐,更承载了对先贤的缅怀、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在《印象端午》一书中,28位文学大家有的以史料为依据,对端午的起源、节俗、文化进行深情回望;有的以端午为背景,让传统节日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有的从日常生活和平凡小事中挖掘素材,表达至真至善的美好情感……对传统节日仪式的再现和情感记忆的细腻表达,让我们重新找回节日印象,探寻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王焱在致辞中指出,《印象端午》作为“印象”系列的第五本书,是贵州出版集团以文学的名义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次实践。在端午节即将来临之际,举办这样一场活动,不仅是为了一本书的发布,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情敬意。他强调,在传统节日面临形式化、空心化风险的当下,文化传承需要注入时代精神,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贵州出版集团会用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方式,通过文字的呈现,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贵州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焱

邬书林、艾立民、王焱、徐则臣、王旭、钱海峰、李浩共同为新书揭幕。

新书揭幕仪式

邬书林在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文脉传承不仅依赖重大文献与学术著作,还体现在习俗、节庆等鲜活的文化载体中,“印象”系列丛书通过深度挖掘重要节日,将价值观与个人德行贯通。他还赞赏“印象”系列丛书“开放性重塑”的理念,鼓励吸纳多元优秀内容,持续探讨深化传统节日主题,吸引更多专家学者参与,生动讲述中华文化故事,凝聚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

艾立民在讲话中强调,贵州出版集团相关出版规划契合“两个结合”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念,对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具有关键作用。他指出,传统文化传承特别需要关注青少年,让其深入理解文化渊源并与新时代紧密结合,完成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长艾立民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文学名家、评论家们围绕《印象端午》一书展开研讨。

徐则臣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与文化思考,认为其以细腻笔触留存传统节日中的生活细节与集体记忆,适合各年龄段读者阅读。他谈及传统节日的当代意义时指出,在传统习俗淡化甚至消失的当下,“印象”系列丛书不仅是对活态文化遗产的记录,更为打捞、唤醒沉睡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契机。他强调,在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所承载的差异性愈发重要。因此,推广《印象端午》等“印象”系列书籍,对帮助青少年探寻文化根源、树立文化自信、在世界文化之林彰显中国文化独特魅力意义深远。

《人民文学》主编、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徐则臣

乔叶以 “新旧” 二字概括了自己对《印象端午》一书的核心体悟。她引用北宋诗人梅尧臣“老树着花无丑枝”比喻传统与创新结合,赋予传统节日新的生命力与时代内涵,并指出书中诸多怀旧内容以文学形式将过去拉回当下,更显其独特价值。她表示愿以文学工作者的身份向青少年推荐此书,助力“印象”系列丛书持续发展。

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乔叶

王干和与会嘉宾深入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内核。他认为,中国节日兼具世俗化与人本主义特色。王干还分享了自己与汪曾祺等文人的趣事,展现了传统文人的风雅与情趣,借此呼应传统节日、文化与文人的紧密联系。他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名家参与到“印象”系列中来,使其更丰富。

作家、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委员王干

杨庆祥诚挚祝贺新书的出版,并称赞其设计极具巧思,并指出,书籍功能多元,不仅用于阅读,作为商品,若凭设计与内涵吸引人,即便未被阅读,摆于书架也彰显价值。谈及端午节的内涵,杨庆祥分别从星象与人文角度作了解读。他指出《印象端午》一书的出版意义深远,可向世界传递中国价值观念,疗愈当代精神困惑。他还建议未来邀请更多年轻人参与创作,让传统文化在代际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庆祥

王国平分享了自己对端午文化与《印象端午》一书的独特见解——端午节既有“安康”所代表的静谧、缅怀特质,也蕴含“争”的精神,展现出节日内涵的多元性。他认为,《印象端午》的价值不仅在于众多作家“同题作文”下呈现的视角碰撞,更在于不同作家笔下与家人、朋友的端午回忆,皆因书籍的创作契机被唤醒、记录,极具人文价值。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文学评论主编王国平

龙一分享了自己的写作心路与感悟。据他透露,为在书中脱颖而出,他另辟蹊径,以杜甫的“端午日赐衣”为切入点,深入考据杜甫的人生轨迹,生动还原了这位诗人在长安过端午的真实场景,让历史人物的命运感与时代气息跃然纸上。这场历时一个月的创作,不仅为丛书贡献了独特篇章,也让他在考据与创作中,收获了新的写作感悟。

天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龙一

胡学文对贵州出版集团与主编李浩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方面作出的贡献大加赞赏。谈及端午节的内涵,胡学文从精神层面、世俗层面、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三个维度展开解读,并指出书中作家们关于端午的个人记忆与情感,汇聚成独特的端午情感史。在传统节日逐渐被淡化的当下,这些个体化的书写为后人了解端午文化提供了珍贵视角,更能让年轻一代从作家个人的隐秘情感中认识端午的丰富内涵。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胡学文

章红雨在认真阅读了全书后,认为该书的出版不仅为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增添节日氛围,还为读者提供了节日仪式感的思路,同时为读者展现了各地端午习俗,如洗艾水澡、酒厂制曲等。她高度评价了“印象”系列丛书,并通过分析数据,从契合国民听书习惯、人们使用电子产品等维度为助力丛书传播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

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新闻协调与采访部主任章红雨

张艳梅首先谈及“印象”系列丛书在设计上的文化质感,使装帧本身成为吸引读者、传递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她指出,“印象”系列丛书兼具文学、文化、收藏等多元价值,它不仅记录个人情感,还构建共同的文化记忆。作为集体创作,“印象”系列丛书构建了多元文体的文学档案与文化档案,以历史宽度、文化高度与情感深度,承载故乡记忆、亲情传承、节日仪式等多重内涵。因此可将“印象”系列丛书作为大学生学习的范本。在淄博市,“印象”系列丛书被纳入全民阅读重点推介,后续还将开展系列分享活动,助力文化传播。

国内知名文学评论家,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张艳梅

李浩首先感谢70余位知名作家(涵盖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得主等)的倾力参与,以及贵州出版集团的支持。谈及编撰感受,他以真挚的致谢生动展现了“印象”系列丛书背后凝聚的深厚文化心血与多方协作的强大合力,彰显出对传统文化传播的坚定决心与美好期许。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印象端午》一书主编李浩

与会嘉宾一致表示,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没有终点。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指引下,《印象端午》的出版,不仅是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实践。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这本书重新理解“何以中国”,当端午的文化密码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打开方式,我们便完成了对中华文脉的深情致敬——在重塑文化记忆的过程中,筑牢民族自信的根基,让中华文明在时代长河中生生不息,熠熠生辉。

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