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草纲目》作为中国古代医学巨著,其“人部”记载了大量以人体部位、排泄物甚至尸体入药的方剂,内容之惊悚至今令人咋舌。
《本草纲目》作为中国古代医学巨著,其“人部”记载了大量以人体部位、排泄物甚至尸体入药的方剂,内容之惊悚至今令人咋舌。
这些记载既反映了古代医学的探索与局限,也揭示了社会伦理与认知的复杂性。以下是其中最具争议的“人部药”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分析:
一、“人部药”的惊悚分类
1. 人体组织与器官
人肉:李时珍引述《辍耕录》记载,战乱时期人肉被称为“两脚羊”,分“饶把火”(老瘦男子)、“不羡羊”(年轻女子)等类别,但明确批判此为“盗贼无人性”之举。
人骨:用于接骨、治疗臁疮,但李时珍强烈反对,称“犬不食犬骨,人岂可食人骨?”。
阴毛:男阴毛治蛇咬,女阴毛治难产或阴阳易病(性交后腹痛),甚至用丈夫阴毛烧灰调猪油吞服。
2. 排泄物与体液
人中黄:将甘草粉装入竹筒,浸入人粪中制成,用于解毒清热。
人尿(童子尿):被列为“轮回酒”,用于止血化瘀,李时珍称其“咸寒无毒”。
人精:外敷治疮毒,但需“无病男子”的体液。
3. 尸体衍生药
蜜人(蜜渍人):阿拉伯老人绝食仅食蜂蜜,死后以蜜封棺百年,形成“蜜剂”治疗骨折。李时珍引陶宗仪记载,但注明“不知果有否”。
人魄:吊死者脚下挖出的“麸炭状物”,磨粉服用可安神定魄,李时珍解释为“魄属阴,沉地所化”。
二、历史背景与李时珍的编纂逻辑
1. 战乱与饥荒的影响
明代及此前战乱频繁,灾荒时期“人相食”现象常见。如明嘉靖年间华县大地震(死亡83万),灾民生存压力可能促使极端药方的出现。李时珍虽未直接参与食人,但如实记录了历史中的残酷现实。
2. “集前人之大成”的编纂原则
李时珍明确表示,编纂《本草纲目》需收录所有前人医案,即使“邪秽”内容也需附注批判。例如,他虽记录人骨入药,却痛斥“方伎之流心乎利欲,收人骨为药饵,仁术固如此乎?”。
3. 医学认知的局限性
古代“同类相疗”观念认为人体组织可治同类疾病,如头发治脱发(血余炭)、人骨接骨等。此外,巫医传统与“魂魄”理论结合,衍生出人魄、阴毛等玄学药方。
三、争议与批判
1. 李时珍的伦理困境
他在“人部”中表现出矛盾态度:一方面收录“人傀”(人兽互变)等荒诞内容,另一方面批判食人、人骨入药等行为。例如,他称食人肉者为“盗贼”,并质疑“人胆泡酒增勇猛”的迷信。
2. 鲁迅的误读与澄清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误将“人肉入药”归咎于李时珍,实则李时珍明确反对此行为,仅作为历史记录留存。
3. 现代视角的反思
部分药方含科学成分(如蜂蜜抗菌防腐),但更多是巫医混杂的产物。现代医学证实,人肉、人骨等不仅无效,还可能传播疾病(如朊病毒)。
四、文化影响与争议遗产
1. 中西方的“木乃伊药”共鸣
欧洲中世纪误将阿拉伯语“mumia”(沥青)理解为木乃伊,衍生出食用木乃伊的风潮,与“蜜人”传说形成跨文化呼应。
2.*中医现代化的挑战
“人部”内容常被反中医者引用,但需注意李时珍的批判性态度。现代中医已摒弃此类药方,仅保留胎盘(紫河车)等少数经科学验证的疗法。
结语
《本草纲目》的“人部”是医学史的一面棱镜,既折射出古人面对疾病与死亡时的挣扎,也暴露了伦理与科学的冲突。
李时珍的贡献在于以严谨态度保存了历史全貌,而非推崇这些惊悚药方。正如他本人所言:“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这种“不删减”的实录精神,恰恰为后世提供了反思文明进程的珍贵样本。
来源:小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