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多学科视野下骨髓瘤诊疗”研讨会暨骨髓瘤学习班召开——聚焦学术前沿,共筑诊疗新篇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5 21:46 2

摘要:2025年5月23日-24日,第十一届“多学科视野下骨髓瘤诊疗”研讨会暨骨髓瘤学习班在上海顺利召开。会议期间,国内外血液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以“传承与创新”为基调,围绕骨髓瘤精准诊疗、转化医学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度学术对话,通过主题报告、圆桌研讨等形式,搭建了高水平

2025年5月23日-24日,第十一届“多学科视野下骨髓瘤诊疗”研讨会暨骨髓瘤学习班在上海顺利召开。会议期间,国内外血液领域权威专家齐聚,以“传承与创新”为基调,围绕骨髓瘤精准诊疗、转化医学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度学术对话,通过主题报告、圆桌研讨等形式,搭建了高水平学术对话平台,共绘骨髓瘤诊疗发展新图景。

会议现场

多维碰撞启新思——大咖共同聚焦骨髓瘤诊疗前沿

主会场学术纵览

会议伊始,在刘澎教授的主持下,马军教授、吴德沛教授、沈志祥教授、赵维莅教授、邱录贵教授进行了联袂致辞,拉开学术交流的序幕。

刘澎教授会议开场主持

马军教授表示:中国血液学科历经百年发展,五代血液人的接续奋斗使我国血液领域临床研究跻身国际前列,这种代际传承的学术精神,推动着学科持续突破,期待未来在国际学术舞台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

马军教授开场致辞

吴德沛教授感慨道:回顾十一年发展历程,骨髓瘤研讨会议已从初创时70余人的规模,发展成为多会场联动的学术盛会。此外,还肯定了刘澎教授从聚焦浆细胞疾病筛查,到建立规范化诊疗体系,以精准切口实现学科突破,打造出中山医院骨髓瘤特色诊疗。

吴德沛教授开场致辞

沈志祥教授表示:很高兴看到第十一届骨髓瘤研讨会圆满启幕。从哈尔滨南下上海,刘澎团队以战略眼光构建浆细胞疾病筛查体系,打造特色诊疗单元,展现开拓精神。期待其团队延续“南下”发展态势,深耕MM诊疗领域,为学科建设注入新动能。

沈志祥教授开场致辞

赵维莅教授创新性提出,本场会议彰显着“变与不变,新与不新”的辩证发展。变和新的是学术规模与创新成果,十一届会议见证了中国学者从学习借鉴到自主创新的跨越,临床指南不断融入本土研究成果;不变和不新的是代际传承的学术初心,跨机构协作的优良传统,以及对青年才俊的培养机制,这种守正创新的发展模式值得延续。

赵维莅教授开场致辞

邱录贵教授总结道:作为我国骨髓瘤诊疗体系建设的见证者,很欣喜看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团队在疾病筛查、分级诊疗等环节建立的标准化流程。期待该团队持续深化基础研究与临床转化结合,为提升血液肿瘤诊疗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邱录贵教授开场致辞

学术研讨环节中,在陈苏宁教授、杨仁池教授的主持下,侯健教授以靶向免疫治疗时代MM的Deep think为主题报告,抽丝剥茧般解析MM治疗核心议题,首先探讨了治疗MM是治疗症状还是干预其生物学进程,指出需平衡症状治疗与生物学进程干预,强调早期诊断应聚焦高危进展患者筛选,建立具备克隆清除、微环境重塑及低毒便捷特质的治疗手段;其次剖析了MM治疗目标,主张MM一线治疗需同步实现持续微小残留病灶(MRD)阴性与肿瘤干细胞清除双重目标,针对复发患者则应动态评估克隆进化特征,制定个体化精准方案;其三从进化论视角提出维持治疗需实现临床治疗与克隆进化的平衡;最后聚焦免疫微环境调控方向,强调需深化微环境特征研究,为新型治疗策略提供理论支撑。

侯健教授作专题报道

姜中兴教授、周凡教授的主持下,刘澎教授重点剖析了AL型淀粉样变性诊疗难点:AL型淀粉样变性表现为多器官受累,临床异质性大,诊断治疗极具挑战,中位诊断时间在6-12个月,误诊、漏诊发生率和早期死亡率较高,亟需提升临床警觉性与早期识别能力。开始治疗之前必须先确诊,确定疾病累及的范围、部位和严重程度及其临床结局,以及详细评估可能影响治疗选择的合并症。心脏受累程度是短期和长期生存的重要预测因素,肾脏分期模型有助于预测患者透析依赖的风险。治疗策略应以实现深度血液学缓解为根本目标,通过动态监测指导个体化方案调整,从而突破传统治疗瓶颈。

刘澎教授作专题报道

随后,由侯明教授、宋永平教授主持,李剑教授分享了AL型淀粉样变性队列管理及相关科研成果,为临床管理提供新方向;徐开林教授、纪春岩教授主持,蔡真教授讲解了髓外浆细胞骨髓瘤的诊治进展,拓展了疾病诊治视野。糜坚青教授刘辉教授、杨林花教授主持)、傅卫军教授徐才刚教授、傅琤琤教授主持)、夏忠军教授李文倩教授、范圣瑾教授主持)、孙春艳教授王景文教授、王小钦教授主持)、李春蕊教授贡铁军教授、李乃农教授主持)、鲍立教授谭业辉教授、徐兵教授主持)、靳凤艳教授陆滢教授、张连生教授主持)、陈文明教授姜尔烈教授、周凡教授主持)傅卫军教授刘利教授、陈丽娟教授主持)、李晶教授邹善华教授主持)分别就新型CAR-T疗法、AL型淀粉样变性诊疗、免疫疗法进展、液体活检技术、MM合并血栓、高危MM、ADC药物及MM治疗新突破等前沿内容带来精彩报告,引发与会者热烈思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李剑教授、蔡真教授、糜坚青教授、傅卫军教授、夏忠军教授、孙春艳教授、李春蕊教授、鲍立教授、靳凤艳教授、陈文明教授、李晶教授作专题报道

在次日主会场会议开场中,胡豫教授张晓辉教授分别通过线上致辞,为会议注入学术启思与行业展望。胡豫教授表示:感谢东道主刘澎教授团队筹备盛会,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团队在骨髓瘤诊疗中以患者为中心、推动规范化与创新具有标杆作用,期待大会汇聚全球智慧,通过前沿研讨为精准诊疗注入新活力,助力提升患者预后,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胡豫教授开场致辞

张晓辉教授在致辞中感慨道:该研讨会11年来秉持交叉融合宗旨,推动骨髓瘤诊疗规范化与国际化。刘澎教授团队作为领军力量,在临床、科研及学术推广中成绩卓越,其多中心研究为行业提供“中国证据”。呼吁学界以会议为新起点,携手攻克血液领域诊疗难题,以开放视野和严谨态度推动学科发展,为患者点亮生命希望。

张晓辉教授开场致辞

会议继续深入推进。在梁爱斌教授、陈协群教授的主持下,李振宇教授汇报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CAR-T临床研究进展,展示其中心临床实践成果;在黄晓兵教授、高广勋教授的主持下,Martin Hutchings教授就T-cell Engager Therapy’s Key Advances and Clinical Value展开分享,带来国际前沿理念;路瑾教授王景文教授、付蓉教授主持)、高广勋教授刘澎教授、李丽娟教授主持)、房佰俊教授高素君教授、王伟教授主持)、杜鹃教授李燕教授、王少元教授主持)、钱文斌教授崔丽娟教授、沈建平教授主持)、袁玲教授张启科教授、颜晓菁教授主持)、李晶教授庄静丽教授、季丽莉教授主持)随后依次围绕高危MM诊治、MM序贯双次自体移植、CAR-T治疗的时机与选择、CAR-NK细胞疗法治疗淋巴瘤新进展、首次复发MM患者治疗选择等关键议题分享最新进展,碰撞出智慧火花。在方美云教授、常英军教授的主持下,吴俣教授开启血液科大夫如何诊治具有肾脏意义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病的讲解,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指导;在农卫霞教授、金阿荣教授的主持下,李增军教授分享了目前临床热点话题:MM免疫治疗进展,展示治疗新突破;钟立业教授沈杨教授、夏凌辉教授主持)、阎骅教授景红梅教授、朱尊民教授主持)、程韵枫教授王利教授、李菲教授主持)、徐佳岱教授席亚明教授、陈洁平教授主持)、陈晨教授姚红霞教授、杜欣教授主持)、韩悦教授江倩教授、方美云教授主持)也依次就髓外MM诊疗、中国CSCO浆细胞肿瘤2025年诊疗指南解读、TPO-Ras在ITP患者中的应用进展、高危MM治疗困境与出路、新一代全人源BCMA CAR-T疗法核心数据解读、移植后血小板减少症等内容作报告,全方位覆盖骨髓瘤诊疗新动态。

分会场学术纵览

瑞麟分会场马军教授、吴德沛教授、沈志祥教授、陈苏宁教授先后开场致辞,为分会场奠定务实基调。侯健教授随即以MM诊断与鉴别诊断相关问题展开详细介绍,提出了诊断MM应注意的问题:由于MM诊断相关具体数值的界定是人为设定的,且MM细胞分布常常是不均匀的,所以MM诊断需要把握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疾病本质(骨髓瘤细胞表现为单克隆性)以及临床特征。同时需要重视形态学在MM诊断中的重要性,注意与相关疾病的鉴别。最后表示,新兴的组学技术对于深化认识MM发病机制和鉴别诊断提供了有益的武器。

李春蕊教授深入探讨了MRD在MM中的临床价值。随后,王鲁群教授分享了骨髓瘤治疗从三药到四药的新趋势。紧接着,姜华教授、姜霽峰教授、王志梅教授围绕四药方案新趋势展开圆桌讨论。陈文明教授阐述了“不是所有CD38都一样”的观点,钟立业教授介绍了RRMM治疗的新选择。他指出,MM目前仍无法治愈,每次复发都会导致预后变差,因此首次复发MM患者的治疗尤为关键。选择合适的联合疗法,能够让患者最大程度获益,实现最大程度缓解并延长无进展生存期,这也是首次复发MM患者的治疗目标。糜坚青教授则对中国RRMM临床真实世界数据进行了解读,陈丽娟教授、范圣瑾教授、王伟光教授就同类药物如何选择进行圆桌讨论。

钟立业教授作专题报道

乘黄分会场:吴德沛教授、马军教授、徐开林教授、刘澎教授开场致辞后,刘爱军教授以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为讲题,对MM6 Plus研究进行了解读,金松教授分享了INFINITE研究视角下的MM治疗优化策略,王文静教授介绍了复旦中山骨髓瘤诊治的实践与探索。而后,鲍立教授、龚玉萍教授、王伟教授分别就NDMM持续治疗临床研究、老年MM真实世界数据经验分享、老年/虚弱MM诊疗进展及多中心数据展开深入交流。

赤华分会场:Martin Hutchings教授、刘澎教授开场致辞后,王黎教授介绍了惰性淋巴瘤治疗进展;徐佳岱教授分享了边缘区淋巴瘤异质性与治疗探索;张文君教授、任雨虹教授、王婷教授分别就DLBCL诊疗路径及相关数据分享等内容作报告丰富了淋巴瘤及相关疾病的诊疗知识。

吉量分会场:胡豫教授、刘澎教授开场致辞后,杜鹃教授盘点了第三代IMiDs的中国人群数据;唐韫教授探讨了泊马度胺在B细胞淋巴瘤上的应用进展;李晶教授讲解了AL型淀粉样变性诊疗进展;高广勋教授讲述MM国际新进展、顾史洋教授分享VPD一线治疗高危伴肾损伤MM病例。众多专家围绕这些讲题进行医研思辨与分享,提升了学术深度。

昆仑分会场:刘澎教授、张玉侠教授开场致辞后,张玉侠教授、王莹教授石浪教授带来CAR-T治疗MM、ASCT治疗MM流程管理相关内容;汤芳教授还围绕肢体运动训练对MM化疗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影响、新时代科普思维等内容进行分享与讨论,拓展骨髓瘤诊疗相关视野。

翎光分会场:梁爱斌教授、路瑾教授、刘澎教授开场致辞后,傅琤琤教授探索了长效G-CSF药物在MM领域的应用,讲课结束后有多位教授展开了专家座谈活动,提升了学术深度和思辨广度。

青鸾分会场:由刘澎教授、杜欣教授开场致辞后,李佩教授剖析了慢性髓性白血病(CML)一线治疗的现状与挑战,张雪皎教授解读了从指南更新看CML一线治疗的演进;黄健教授讲解了CML一线治疗新纪元,为CML治疗带来新思考。

部分参会专家会后合影留念

学术高地引领发展——中山血液学术传承与创新实践并

会议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作为主办单位,全面展示其在骨髓瘤全程管理、临床研究及学科建设中的标杆性成果,彰显中国血液诊疗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态势。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创建于1955年,首任科主任是中国临床血液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血液学家陈悦书教授。在现任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刘澎教授的带领下,科室优化重点研究疾病的临床路径及诊疗规范,积极与国际、国内专家交流,拓展临床服务能力,科室影响力和患者美誉度不断提升。在2023年申康市级医院临床专科能力评价(共四个维度)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在服务能力及医疗质量两项均高居全市榜首;连续两年在《复旦版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获提名。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MM)、AL型淀粉样变性是科室优势病种,年均新诊断淋巴瘤病例近800例,新诊断骨髓瘤病例逾400例,新诊断AL型淀粉样变性逾100例。2023年牵头成立「国家医学中心(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病专科联盟」,科室为理事长单位。2024年经医院批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淋巴瘤、骨髓瘤诊疗中心」正式成立。诊疗中心发挥国家级综合医院多学科优势,整合团队医疗资源,为相关血液疾病患者提供高质量诊疗服务。

此外,科室临床及科研实力雄厚,血液科徐汇本部目前开放普通病床67张,百级层流病床10张,闵行院区开放病床52张,年底青浦新城院区计划开放病床44张。2024年门诊量达56682人次,年出院12095人次,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逾100例。近三年,科室承担超过30项注册临床试验,作为组长单位牵头其中9项;相关科研成果在EHA、ASH等国际大会报告。

总结——守正创新向未来

为期两日的研讨会汇聚百余位国内外权威专家,以主会场与六大分会场联动的形式,呈献六十余场高含金量学术报告。从基础研究到临床转化,从诊疗规范到个体化探索,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融,犹如点点星火,为骨髓瘤诊疗领域照亮了守正创新的前行之路,为临床提供了全面、前沿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推动临床实践与科研进步意义深远。

编辑:Nunu

审校:Irena

排版:Baa

执行:Baa

本平台旨在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传递更多医学信息。本平台发布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医学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台不承担相关责任。本平台对发布的内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观点。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权利人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尽快处理。

来源:灵科超声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