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创新研讨会在丰台区成功举办,此次会议聚焦如何将“国家育人蓝图”转化为“学校鲜活实践”,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会议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与丰台区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北京市各区及外
近日,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创新研讨会在丰台区成功举办,此次会议聚焦如何将“国家育人蓝图”转化为“学校鲜活实践”,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会议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与丰台区教育委员会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北京市各区及外省市友好学校的教育工作者积极参与。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政策研究与宣传中心研究员付宜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杨德军等多位领导专家出席会议。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现场有450余人参会,同时通过直播平台,吸引了4万余人线上观看直播,34万余人观看图片直播,在教育领域引发广泛关注。
市区校协同,探索课程创新路径
在会议致辞中,杨德军指出,本次研讨会是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 - 2035年)》的具体落实,展示了市区校协同推进国家育人蓝图的成果。他强调,北京市基础教育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此次研讨会将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教研员朱传世在报告中明确,课程教学改革已进入“扩优提质期”。他提出构建优质课程供给矩阵、建立专家库等行动路径,以推动学校课程建设的系统化发展,引领课程创新实践。
丰台区委教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杨晓辉介绍了丰台区在课程改革中的实践经验。丰台区构建了“培训先行,主题融合——方案备案,优化提升——课程视导,提质增效——以评促建,示范引领”的“四位一体”实施路径,通过建设研修共同体、开展系列研讨活动等方式,为学校课程建设提供专业支持,将区域规划转化为学校的具体行动策略。
作为承办校,十一学校丰台小学的曹君校长分享了学校通过课程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学校以国家育人要求为指导,结合校情,通过开发全空间育人场景、构建课程共同体等举措,将国家课程转化为生动的育人实践,创新了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育人模式。
多维度研讨,破解课程实施难题
会议下午设置了五大分会场,围绕“课程创新与学生发展”“学习证据与评价机制”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的专家团队联合高校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结合十一学校丰台小学的课程案例,从多维度剖析课程创新与实践路径。通过专家的专业引领和参会人员的互动交流,为解决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推动课程创新从经验层面上升到理论高度,促进区域课程生态的优化。
实践展示,促进核心素养落地
会议期间,十一学校丰台小学展示了14节涵盖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多种课程形态的课堂教学观摩课,生动呈现了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新样态。校园内的全场景育人生态也给参会者留下深刻印象,从课间活动到特色课程实践,如童“画”拍卖会、儿童主导的戏剧创作等,充分展现了课程育人的成果,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得以落地生根。
专家寄语与展望,明确课程改革方向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付宜红研究员在点评中强调,课程改革需要系统性思维和设计,避免形式主义。她肯定了丰台区和十一学校丰台小学在课程创新中的实践成果,并指出课程创新应坚守育人初心,注重传承与借鉴。
北京教科院课程中心主任王凯在总结中聚焦课程生态构建,分析了当前课程改革面临的挑战,如课程方案到课堂实践的“断层”以及资源盘活难题。他以十一学校丰台小学为例,提出通过细化育人目标、创新课程形态等方式推动课程从静态向动态转变,强调课堂教学要创设真实情境,促进核心素养培养。同时,他倡导尊重区域和学校的差异,形成多元创新的课程生态。
此次研讨会全面展示了北京市在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创新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从“国家育人蓝图”到“学校鲜活实践”搭建了有效桥梁。未来,丰台区及北京市其他地区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为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创新经验和实践范例。
来源:小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