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的漫画比动画更深邃,让镜头更慢,藏着他给予每个人的温柔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5 22:44 2

摘要:在一项对3000名成年读者的网络调研中,有超过82% 的人表示,成年后再看宫崎骏,比小时候感触更多。

在一项对3000名成年读者的网络调研中,有超过 82% 的人表示,成年后再看宫崎骏,比小时候感触更多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童年读宫崎骏,是温柔的幻想;成年再读,是深刻的理解。

宫崎骏的电影,让我们找到成长路上丢失的东西。而他的漫画绘本,解读每一帧镜头。比起动画来说,更加深邃,藏着宫崎骏全部的温柔。

最近,入手了一套宫崎骏的漫画,更加感受到,在绘本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答案。

宫崎骏的漫画书全套7册,是一套值得每一位成年读者收藏的心灵读本。

它不仅仅是童年的回忆,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注视,对自我成长的追问。是在快节奏时代中,我们依然可以慢下来、重新感受温度的窗口。

本来是给孩子看的,没想到,自己从小到大都熟悉的那些“画面”,变成文字和图片捧在手里的时候,距离近了,心也更近了。

这套书,是磨铁出版的。如果是一个成年人的话,全部手拿的话,肯定是拿不动的。需要两个胳膊都用力,抱在怀里。因为,真的是太重了。

这也说明,这套书的质量是非常有保证的哦。

我拿到手的是7本书,这7本,不仅包括小时候经常看的《龙猫》、《千与千寻》、《哈尔的移动城堡》、《崖上的波妞》、《天空之城》,还有《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样的新书。特别是《幽灵公主》,更是新新书哦。

试问,如果这套书打包成礼物,送给即将过儿童节的你或者你的孩子,是不是大大的惊喜?拿到这样的礼物,谁不尖叫。我反正是发出了土拨鼠般的尖叫。

今天,就来谈谈我的阅读感受。

当城市的高楼遮蔽了星空,当成人世界的规则侵蚀了纯真的边界,宫崎骏以他的作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梦与自然、善良与勇气的窗。

宫崎骏的漫画电影,不只是影像的奇观,更是情感的回声,是灵魂深处那抹不愿被时间吞噬的柔软。

这套把他的电影做成了绘本,少了音乐的烘托,并没有减少他带来的“唯一”与“独特”。这套绘本每一帧画面,皆是画师与灵魂共鸣的结果。

先从《天空之城》谈起吧!

《天空之城》是我第一次真正理解“浪漫主义”这个词的含义。

每个孩子心里,都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天空之城

宫崎骏画中那些绿意盎然的森林、翻腾的云海、被藤蔓缠绕的遗迹,既是视觉奇观,也是情感的隐喻。

它们静静诉说着一个个关于成长、选择和信念的故事。

拉普达,这座漂浮于云端的理想之城,承载的是人类关于文明、科技、自然三者之间冲突与平衡的思考。

当巴鲁和希达决心摧毁它时,那一瞬间不是毁灭,而是一种庄严的拯救。

就像宫崎骏一贯的主题:“真正的力量,不是征服,而是守护。

其实宫崎骏早就告诉我们:再美好的物质,也抵不过守护内心的纯净。如今,讲给孩子听,绘本比语言更有感染力。

接着说说《哈尔的移动城堡》。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浪漫旅行,也是一首写给爱与自由的长诗。

人人都会爱上哈尔,因为,我们的心是一座城堡,爱与守护让它所向披靡。

宫崎骏讲述这个故事,是用这种“反成长”的方式打破传统叙事,让观众看到:年龄不是限制,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才是真正的“年龄”。

而移动城堡里那些稀奇古怪的装置、随时可能塌陷的楼梯、像蒸汽机般咕噜作响的心脏装置,全都是宫崎骏对“家”这个概念的再创造——它不必稳定,不必完美,但只要里面有人相互守望,就值得存在。

魔法师哈尔,小时候被他的帅气和魔法吸引。如今,更是被他的责任与勇敢打动。

记得他那场在夜色中飞翔的戏:风吹过乱发,夜空中燃起蓝色火焰,城市的灯火如星辰般晃动,仿佛两颗漂泊灵魂在瞬间找到了彼此。

这绝对是这不电影全部的情感表达。

继续看《千与千寻》。

这部电影每次看的时候,都是一遍又一遍,不会单单看一遍。

这部作品,可以说是宫崎骏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了,也是他最成熟的一部寓言作品。

千寻从最初那个畏缩、依赖的女孩,成长为勇敢、坚韧的少女。

她不靠超能力、不靠奇迹,仅凭着诚实、善良与坚定的内心,一步步赢得了自己的尊严与自由。

她照顾变成猪的父母、与无脸男建立信任、拯救白龙的名字,这一切都是她从一个被动的孩子蜕变为主动的个体的过程。

白龙问她:“你记得自己的名字吗?”

这句对白直击人心,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常常被生活所裹挟,忘记了自己是谁。

宫崎骏通过这个奇幻的故事,对抗着现代性的异化,提醒我们要抓住属于自己的真实与善良。

继续来看《崖上的波妞》

“波妞,喜欢宗介!”这句话,小时候仅仅是喜欢。长大了才懂,这句纯粹而直接的表白,是童话,也是信仰。

这是一个不被解释逻辑束缚的故事。

波妞,一个来自海洋的金鱼公主,在与宗介邂逅的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开始柔软了。

画面中那一点点浮动的光影,仿佛是童年的气泡,在水中静静上升、破裂、消散,但余温仍存。

小时候就觉得,波妞好幸运。长大了,更是觉得她好勇敢。

宫崎骏在《波妞》中用水墨式的线条勾勒海洋的灵动,用柔和的色彩织就了一个只属于孩子们的梦。

它不问为什么波妞可以变成人类,也不解释为何世界因为她的力量而发生异变。

宫崎骏在此展现了他对“孩童视角”的极致尊重:对孩子而言,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可爱,一切皆值得相信。

还有《龙猫》。

没有哪一部宫崎骏的作品,像《龙猫》这样温柔地触碰人类最原初的情感。

虽然,有很多关于“龙猫”与“亡灵”的解读。但是,并不影响“龙猫”成为孩子们的理想。

龙猫的世界,是孩子的世界,是纯真、无忧的理想国。

宫崎骏并没有用大量对白去阐释故事的意义,而是让观众在极致的宁静中体验一种接近自然、接近心灵的生活方式。

没有灾难、没有战争、没有明确的反派,只有两个姐妹在乡间田野间奔跑、欢笑,偶然与森林之神龙猫相遇,展开一场安静而神奇的冒险。

龙猫不说话,但他用行动守护着孩子的心。

它代表了母性、自然、宇宙间不言而喻的善意。

宫崎骏说:“只有在失去了‘龙猫’的能力之后,我们才真正长大。”但这并不是一个悲伤的警句,而是对童年的一种庄重致意。

接着看《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

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奖。

这部作品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它更隐喻、更复杂、更私人化,却依旧满溢着那种熟悉的温柔与坚持。

片中主角真人,在失去母亲、面临战争创伤的背景下,被牵引进入一个神秘、混沌而富有象征意义的奇幻空间。

那里有奇怪的鸟人、有不能出生的灵魂、有破败的高塔、有不能归来的门……这一切看似毫无逻辑,却恰恰是宫崎骏对“

“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这是影片中祖父对真人的提问,也是宫崎骏对观众的提问。

不是“你能怎样成功”,不是“你会怎样被认可”,而是你想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方式。

是勇敢地面对失败?是坚持自我内心的声音?是保护无法解释的善良?

这部作品,是宫崎骏的献礼。

他不再是那个讲故事的人,而成为一个站在世界尽头、用双手拼出记忆碎片的老匠人。

他用最后一部电影,建起一座对人生的追问之塔。

最后看看新书《幽灵公主》!

虽然是新书,但是,她却是我们的老朋友。

《幽灵公主》可以说是宫崎骏最宏大、最沉郁、最具有哲学深度的作品。

这不是一个善恶分明的故事。

这部作品,将目光投向自然与工业、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通过阿席达卡与小桑的旅程,展开一场古老而永恒的伦理辩论。

宫崎骏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他一贯的生态关怀。

他笔下的森林,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童话乐园,而是充满矛盾、挣扎、愤怒与沉默的真实存在。

当山兽神的头颅被砍下,森林变成荒地,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直击灵魂。

影片并没有以毁灭为终点,而是以“重新生长”为希望。

在最后一幕,小桑对阿席达卡说:“我会活在森林中。”

阿席达卡答:“我会去帮助重建铁镇。”

他们没有选择在一起,却彼此尊重对方的信仰。这种克制的情感表达,正是宫崎骏深刻人性描写的象征。

“你是善良的,但我无法原谅人类。”

这是《幽灵公主》中最刺痛人心的一句台词。

短短一句话,揭示了整部电影的核心:人类并非彻底的邪恶,自然也不是全然的和谐;而这两个世界之间的鸿沟,并不是靠爱情或信仰就能轻易弥合。

宫崎骏从不简单地将自然视为“善”,将工业视为“恶”。

他要我们看到的是:冲突的根源,并不是谁更正义,而是双方都无法完全理解对方的存在方式。而这,才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最深的悲剧。

这正是《幽灵公主》的力量所在:它不是一个“世界得救了”的童话,而是一个“人类还可以做出选择”的现实寓言。

宫崎骏的漫画电影,是一座庞大的梦境宫殿,每扇门背后都藏着一个关于成长、关于希望、关于世界的寓言。

他不为迎合而创作,而是用一生在坚守:相信孩子的智慧、尊重自然的神性、挖掘人性的复杂。

他的画笔不急不躁,那些看似简单的线条背后,是数十年的积累与沉淀。

他的故事不喧嚣不张扬,那些沉默的角色眼中总藏着火焰。

他说:“我不是为孩子拍电影,我是拍给自己,也拍给能听懂的你们。

当世界越来越快,当屏幕越来越亮,我们是否还愿意,在某个深夜,放慢脚步,重新走进那个有风、稻田、猫巴士、纸鸟、老城堡的世界?

如果你愿意,那宫崎骏的电影,就永远不会消失。

来源:养娃知识百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