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月22日至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启幕。作为陕北文化重镇,神木市携石峁遗址与本土文物活化成果惊艳亮相,搭建起一座跨越千年的文化桥梁,让文物“活”在当代生活场景中。神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张海娥及神木参
5月22日至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启幕。作为陕北文化重镇,神木市携石峁遗址与本土文物活化成果惊艳亮相,搭建起一座跨越千年的文化桥梁,让文物“活”在当代生活场景中。神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张海娥及神木参展团成员一同参观文博会。
本届文博会设置8大主题展馆,涵盖文化产业综合展、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展及非遗·工艺美术等专业展区。神木市参展团精选30余件(套)文创精品,集中呈现石峁遗址文化、本地出土文物IP及传统泥塑工艺三大板块,通过“文物+科技”“非遗+生活”的跨界融合,展现陕北文化基因的现代转化路径。
石峁三足器茶具,以石峁遗址出土陶器为原型,三足鼎立的器型暗合“天圆地方”哲学,釉色复刻4000年前先民烧制工艺,搭配可拆卸滤网设计,让茶道仪式与史前文明共振。雁鱼灯蓝牙音响,汉代青铜雁鱼灯化身“会唱歌的文物”,鱼腹内置无线充电模块,雁颈为可调节灯臂,古典造型与智能科技碰撞出“一灯多用”的创意火花。金怪兽镇尺三件套将国宝级文物“金怪兽”IP化,集镇纸、笔架、书签功能于一体,鎏金工艺复刻文物纹饰,让办公场景成为文化传承的微型展厅。在泥塑展区,《东方红》《梦》《火判官》等作品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现场还特邀非遗传承人王耀平现场演绎“泥塑复活术”。他手中的陶泥经揉、搓、压、挑等工序,逐渐幻化为憨态可掬的陕北民俗人物或灵动的飞禽走兽,观众可直观感受泥塑的技法精髓,见证泥土在指尖焕发生机的过程。随着展区人流如织,一件件文创品正将陕北的风土人情、历史文脉,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符号。
从石峁陶罐到茶具,从金怪兽纹样到办公文具,神木市以文博会为窗口,让文物走出博物馆、非遗走出作坊,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肌理。这场跨越4000年的文化对话,不仅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更以创新实践诠释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时代命题。
来源:榆林纪事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