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裁缝”做世界生意:“布三代”掌门,用英文名字开店,口语一流!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6 02:48 3

摘要:“来中国吃了很多饺子,肚子都变大了。”巴基斯坦游客奥梅德先生一边自嘲,一边乖巧地伸展双臂,任由西装定制店老板侯莲莲“摆布”。谈笑间,顾客的肩宽、袖长、领座高度等关键制衣信息便在一通流利的英语对话中顺利完成。

“来中国吃了很多饺子,肚子都变大了。”巴基斯坦游客奥梅德先生一边自嘲,一边乖巧地伸展双臂,任由西装定制店老板侯莲莲“摆布”。谈笑间,顾客的肩宽、袖长、领座高度等关键制衣信息便在一通流利的英语对话中顺利完成。

量完尺寸次日,奥梅德和妻子佐哈就可到店试衣。

奥梅德和妻子佐哈5月中旬来中国展开为期两周的旅行,第一站便选择了上海。而上海的第一站,则是在海外各类社交媒体已经红了很多年的上海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

妻子佐哈介绍行程:夫妻俩先各自定制一套西装和夹克,然后再去上海最热闹的地方购物,最后用欣赏一场精彩的马戏表演来结束在上海的旅行:“我们会在这里痛快地玩上3天!”

“洋面孔”顾客在摊位前熟练地选购。

一对俄罗斯夫妇为孙辈选购床上用品,几番砍价后愉快成交。

“Suits by Susan”(苏姗西服)是店主侯莲莲在“南外滩”的第三家铺面,她的店铺和市场里很多同行一样,在本地回头客和海外游客中享有盛誉。

“你问我的中文名我都要想一想,因为大家叫我Susan习惯了,本地顾客也这么叫。我们这里每家店铺的每一位老板和员工都有英文名字,一用就是十几年、几十年。”侯莲莲还透露了一个“秘密”:“我们整个市场英语水平是‘人均八级’,而且是专业八级——‘服装专业’,哈哈。”

侯老板所言非虚。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的前身是久负盛名的董家渡轻纺面料市场。早在“董家渡”时期,这里便与当时的襄阳路市场、七浦路市场齐名,堪称沪上服装经济顶流。其中,“董家渡”更以高端定制享誉海内外。外国游客到上海,豫园、外滩、“董家渡”是排名前三的目的地。

有摊主首次在市场管理方组织的视频直播中出镜。

一位外籍回头客带着自己的西裤来定制“同款”。

制衣界流传着一句话——“法国设计,英国面料,上海做工”。相比高端品牌成衣的昂贵价格,“上海裁缝”提供的定制服务不仅价格实惠,依托轻纺面料市场的原料优势,“董家渡”还可以让顾客在面料和配饰上有更多选择,很快便受到了海外游客的关注和追捧。

2006年4月,为配合董家渡聚居区的整体开发,董家渡轻纺面料市场撤销,大部分商户搬迁至距离原址500余米新建的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上海与国际游客的服装定制之缘在这片新土壤中继续开花结果。

面积小的店铺中,顾客入乡随俗,在简易试衣间试衣。

店家用贴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旗帜的样衣做“招牌”吸引外国顾客。

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负责人张盛祥有这样的感慨,如果说“面料优势”为“董家渡”争取到了第一批海外客源,“南外滩”更加优越的经营环境则在留住回头客的基础上又带来了更多新增客流。“我们这里不少店铺,每隔二三年都要重新装修一次,就为紧跟世界时尚潮流。”

作为一线经营者,侯莲莲最能深切感受市场变化:近年来,随着中国“免签朋友圈”的逐步扩大,更多外国游客可以更便捷地来到上海,来到“南外滩”。“这个政策对我们这些做外国人生意的商家来说简直太好了,不是那种简单的资金补贴,而是润物细无声。”

侯莲莲的“百宝箱”里装着各类布料小样和客户身材尺寸表。

制作过程中的西装袖口钉着纸条,写满下一步的修改细节。

侯莲莲的一个铺面近期正在装修,准备迎接“夏装季”。

“85后”侯莲莲从年龄划分上属于“南外滩”市场的“布三代”,相对年轻。但2025年她又有了新的愿望:希望见到更多“90后”甚至“00后”年轻老板来创业。“听说他们都会拍视频、搞直播,我们这些‘老人’也想尝尝鲜、闯一闯,为上海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再加把劲!”

编辑 / 樊陆佳

来源 / 解放日报(作者:蒋迪雯/张文睿)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