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金2800,只因做对了这三件事,六年为自己存下30万的养老钱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6 07:16 3

摘要:"老于,今年过节你钱挺大方嘛!"老李喝了口茶,目光中透着一丝不解和羡慕。

"老于,今年过节你钱挺大方嘛!"老李喝了口茶,目光中透着一丝不解和羡慕。

我笑了笑,没有接话。

老李放下茶杯,压低声音问:"听说你们家有三十万存款,是真的吗?"

这话让我有些意外,看来我家的"小秘密"已经传开了。

我今年六十五,从北方小城的国营煤厂退休已有六年。

每月两千八的退休金,在这座三线小城里不算高。

可就是靠着这点钱,我和老伴硬是攒下了三十万养老钱,让不少老友都惊讶不已。

1992年深秋,天气转凉,我穿着洗得发白却熨得笔挺的蓝色工装,和老伴赵秀英一起从煤厂办完了退休手续。

那时的国营煤厂正赶上全国改制大潮,效益日渐下滑,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不安的气息。

路过厂门口时,我忍不住回头望了一眼那座陪伴我三十年的老厂房。

砖红色的厂墙上,"振兴煤炭工业"几个大字已经褪色,高耸的烟囱仍在喷吐着黑烟,仿佛在无声地向我们这批老工人告别。

"于建国,发什么愣呢?"老伴轻轻拽了拽我的袖子。

"没啥,就是想着,咱们在这儿干了大半辈子,就这么结束了。"我轻叹一声。

"瞧你这话说的,哪是结束啊?是新开始!"老伴刮了一下我的鼻子,"咱们得好好琢磨怎么过好下半辈子。"

回到家,我们坐在那张缝了又缝的老沙发上,面对面算起了今后的日子账。

"咱俩每月退休金加起来五千六,水电煤气一百多,吃饭穿衣七八百,剩下的四千多。"我一笔一笔地算着。

老伴摇摇头:"你这算得也太简单了。儿子在省城工作,月收入才四百多,还得支持点;闺女明年要结婚,总得准备嫁妆吧?房子漏雨,电线老化,家电都用了十多年了..."

我听着这一连串的开销,心里咯噔一下。

打开冰箱,里面只有半棵白菜和几个土豆。

我出门到煤厂家属区的小卖部买了两瓶汾酒,想着晚上和几个老友聚聚,给自己"庆祝"一下退休。

小卖部的王大姐笑着说:"于师傅,听说你退休了?以后日子可就清闲啰!"

我笑了笑:"是啊,清闲是清闲了,就是钱紧张。"

"现在谁家不紧张啊,厂里都多久没发全工资了。"王大姐撑着下巴感叹,"我家老头子是地区劳模,现在也在家收破烂补贴家用呢!"

听到这话,我心里更没底了。

第二天一早,我骑着上世纪八十年代买的老凤凰自行车,去了煤厂退休工人常去的小公园。

十月的风已带着寒意,但公园里却热闹非凡。

几位老友围坐在石桌旁打着扑克,烟雾缭绕中夹杂着笑骂声。

"老于来啦!快来搓两把!"头发花白的老李招呼我。

"算了吧,我琢磨着找点事干。两千八的退休金,不够花啊。"我摆摆手,坐在一旁的石凳上。

"谁家够花啊,都一样!"老赵抽了口烟,"你不知道,厂里效益不好,前几天财务科的小刘还跟我说,明年退休金的发放都成问题了。"

这话像一盆冷水,把我浇了个透心凉。

晚上回到家,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香味。

老伴正在厨房忙活,灶台上炖着一锅萝卜肉片汤。

"今天怎么这么丰盛?"我有些诧异,平时我们很少吃肉。

"给你接风洗尘呗!"老伴笑着把汤端上桌,"我今天去市场,听说肉价降了,就买了半斤瘦肉。"

看着热气腾腾的肉汤,我突然有种想哭的冲动。

饭后,我把白天听到的消息告诉了老伴。

"厂里可能连退休金都发不出来了,咱们可怎么办啊?"我担忧地问。

老伴沉默片刻,然后坚定地说:"别怕,咱们自己想办法!"

她拿出一个布包,从里面掏出一个小本子,认真地写了起来。

"这是干啥?"我好奇地问。

"记账本啊!从今天开始,一分钱都要记清楚,花哪儿了,省哪儿了。"老伴头也不抬地说道。

就这样,我们开始了精打细算的退休生活。

每天早晨,老伴都会掰着指头计算当天的开销:菜不超过三元,水果只在特价时买,肉一周一次,外出吃饭成了奢侈品。

刚开始,我有些不适应,甚至觉得有些小气。

特别是夏天,当我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在吃冰棍时,我也想买,却被老伴拦住了。

"一根冰棍五毛钱,够买一斤西红柿了!"老伴严肃地说。

有时候,我也会发牢骚:"咱们活这一辈子,还差那几毛钱吗?"

老伴却总能淡定地回答:"不是差那几毛钱,是差那种过日子的态度。"

渐渐地,我也养成了精打细算的习惯。

早上去买菜,我会绕着市场转一圈,比较价格后再决定买什么;家里的灯,必须人离开就关;冬天洗澡,我们省着用热水,先洗头,再洗上身,最后洗下身。

许多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积少成多,竟然让我们在第一个季度就存下了近四千元。

看着存折上的数字,我和老伴相视一笑,心里有了一丝踏实。

但是,只靠省钱是不够的,我们还得想办法增加收入。

1993年春天,小城里新建了一个大型农贸市场。

有一天清晨,我骑车路过那里,看到许多摊位上摆满了新鲜蔬菜,顾客川流不息。

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爷正在卖自家种的葱蒜。

我凑过去问:"大爷,您这菜自己种的?一天能卖多少钱啊?"

"可不是自己种的嘛!城郊那块地。"老大爷声音洪亮,"一天下来,四五十块钱总是有的,赶上好日子,七八十也不稀奇。"

这个数字让我眼前一亮。

回家后,我把这个发现告诉了老伴。

"不如咱们也种菜去?"我提议道。

老伴先是一愣,随后点点头:"试试呗,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说干就干。

第二天一早,我骑着车去找以前在煤厂食堂工作的老张。

他家在城郊有几亩地,退休后一直靠种地为生。

"老于,你想种地啊?"老张听了我的想法,有些诧异,"你从来没种过地吧?这可不是轻松活儿。"

"我在井下干了三十年,还怕这个?"我拍拍胸脯。

老张被我的决心打动,同意把他家一块半亩地租给我们,每年租金三百元。

就这样,我和老伴成了"菜农"。

刚开始,真是举步维艰。

我们不懂农时,不知道什么季节种什么菜;不懂肥料,白菜长得又小又黄;更不懂市场行情,常常卖不出好价钱。

有一次,我们辛辛苦苦种的一畦青菜,因为不懂得浇水技巧,全都被太阳晒蔫了。

看着那片枯黄的菜地,老伴忍不住掉下了眼泪。

"要不算了吧,咱们不是干这个的料。"她沮丧地说。

"别急,再试试。"我坚持道,"咱们去请教老张。"

在老张的指导下,我们慢慢掌握了种菜的技巧。

他教我们如何判断土壤墒情,如何安排播种时间,甚至连卖菜的窍门都倾囊相授。

"现在的人喜欢吃绿色蔬菜,不打农药的,虽然长得丑点,但卖相好啊!"老张说着,拍了拍我的肩膀,"你们煤厂的人是苦出来的,肯定行!"

慢慢地,我们的菜种得越来越好,卖得也越来越顺。

每天凌晨三点,我就起床整理菜地里的收成,四点钟骑着三轮车带着老伴去市场摆摊。

一直卖到上午八九点钟,然后回家休息一会儿,下午再去地里干活。

虽然辛苦,但收入却是实实在在的。

从最初的三四十元一天,到后来的七八十元,我们的"菜园子"成了家庭重要的经济来源。

每个月算下来,光卖菜就能赚六七百元,这几乎等于我一个人的退休金了!

"老于,你这是何苦啊!"有次在市场上碰到老李,他看着我们满手的老茧,不解地问,"退休了还起早贪黑的。"

"闲着也是闲着,运动运动身体好嘛!"我笑着回答,没有道出心里的计划。

那时候,我和老伴已经有了一个小目标:十年攒十万。

这个数字在当时的小城里,几乎是一个不可想象的金额。

我们的第三个"秘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投资健康。

1994年春天,煤厂同批退休的老张因为突发脑梗,住了一个多月的医院。

我去医院看他时,他躺在病床上,半边身子已经不能动弹,说话也含糊不清。

床头堆满了药瓶和输液袋,他爱人愁眉不展地在一旁算着医药费。

"花了多少钱啊?"我小声问。

"六千多了。"老张爱人叹了口气,"家里存款都快花光了。"

这件事给我和老伴敲响了警钟。

"老于,你看看,身体要是垮了,前面省下的钱全得搭进去。"回家路上,老伴担忧地说。

从那以后,我们便将健康放在了首位。

每天不管刮风下雨,早晨五点准时起床,到小区旁的公园锻炼一小时。

一开始是简单的散步和伸展,后来又学会了太极拳和气功。

我戒了烟,把每天喝的二两白酒减到一小盅,还学会了冬天冷水洗脸的习惯。

饮食上,我们也有了新的讲究:每天至少吃一种绿叶菜,每周两次鱼肉,粗粮细粮搭配着吃。

"老于,最近你精神头不错啊!"老友们常常这样评价我。

我总是笑着回应:"天天下地干活,不比你们天天打麻将健康?"

1996年,市里开始推广健康体检,我和老伴成了第一批参与者。

每年花几十元钱做一次体检,及时发现并解决健康隐患,这比大病花上千上万要划算得多。

就这样,我们一方面省吃俭用,一方面卖菜增收,再加上保持健康少生病,存款数字一天天增长。

到了1999年底,我们的存款竟然突破了八万元!

"老于,你这存钱的本事真是没谁了!"老伴笑着说,"要不咱们改善改善生活条件?"

这些年来,我们家的家具电器几乎没有更新过。

电视机还是八十年代买的黑白机,沙发是结婚时老伴陪嫁的,冰箱用了十多年,里面的冷气时不时往外漏。

经过商量,我们决定更换一些必要的家电。

新买的彩电是二十一寸的熊猫牌,花了一千六百多元;冰箱选了容声牌的双门冰箱,又是一千多元;再加上一台洗衣机,总共花了四千多元。

看着焕然一新的家电,我们的心情也格外舒畅。

"花钱也要有讲究啊,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一分不花。"老伴总结道。

2000年前后,小城也赶上了全国的经济发展浪潮。

街上多了不少商场,人们的消费方式也在悄然改变。

同批退休的老李买了大哥大,每月话费就要一百多元;老赵的儿子结婚,摆了二十桌酒席,花了上万元钱。

而我们依然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手机是儿子淘汰下来的老款诺基亚,每月话费不超过五十元;闺女结婚时,我们没有大操大办,只请了几桌亲友,重在喜气而不是排场。

那几年,厂里的退休人员陆续有了变化。

有的因病去世,有的靠着子女的接济过日子,还有的月月光,甚至还有借钱度日的。

但我们却越过越好,存款也在不断增加。

到了2003年,我们的存款已经超过了十五万元。

那年冬天,儿子从省城回来,得知我们的存款后十分惊讶。

"爸妈,你们也太能省了吧!存了这么多钱干什么用啊?现在都讲究享受生活。"儿子不解地问。

老伴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钱不是省出来的,是赚出来的。你爸这些年卖菜,一分钱一分钱攒下来的。"

我补充道:"钱存着,日子才踏实。你们年轻人不懂,等你们到了我们这个年纪就明白了。"

实际上,这笔钱很快就派上了用场。

2004年,儿子在省城谈了对象,准备买房结婚。

当时的房价已经上涨到两千多一平米,儿子工资虽然比刚工作时高了,但首付款还是难以凑齐。

我们二话不说,拿出六万元支持他付了首付。

"爸,这也太多了..."儿子有些不好意思。

"你小时候,咱家条件不好,委屈你了。现在能帮你一把,是爸妈的福气。"我拍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满是欣慰。

2005年,闺女生了孩子,我们又出了三万多元添置婴儿用品和请月嫂。

看着孙子健康成长,老伴常常感叹:"咱们这辈子活得值,能帮到孩子们。"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老房子也显得越来越不方便。

楼梯陡,没有电梯,冬天水管容易冻,夏天闷热难耐。

2006年,我们用积蓄换了一套六十平米的小两居,虽然不大,但采光好,有电梯,比原来的老房子舒适多了。

令人欣慰的是,即使经历了这些大开销,我们依然保持着节俭的习惯,而且菜地也一直没有放弃。

到了2008年,我们的存款再次突破了二十万元大关。

那年,我无意中在社区宣传栏看到了一则通知:社区老年大学招生,课程有书法、绘画、电脑等,免费向退休老人开放。

我和老伴商量后决定报名学电脑。

"你疯了吧?咱们这把年纪学什么电脑啊,看不懂的。"老伴起初有些犹豫。

"正因为年纪大了,更要学点新东西。不然脑子生锈了怎么办?"我笑着反问。

就这样,我们的生活又多了一项内容——每周两次去社区老年大学上课。

起初确实很难,连开机关机都搞不清楚,更别说使用鼠标和键盘了。

课堂上,我们是年龄最大的学员,也是进步最慢的。

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耐心地一遍遍教我们。

"于叔,您别着急,慢慢来。电脑就是这样,多练习几次就熟悉了。"小伙子鼓励我。

经过半年的学习,我居然学会了用电脑查询信息,发电子邮件,甚至能用Word打字了。

这些新技能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晚年生活,还让我们省下了不少钱。

比如网上购物比实体店便宜,电子邮件比打电话省钱,网上查询信息比买报纸杂志经济。

2010年左右,我们小城开始了一波房地产热潮。

到处是楼盘广告,电视上、广播里全是"买房升值""黄金地段"之类的宣传。

"老于,你那么多存款,怎么不买套房子投资啊?现在房价只涨不跌!"老李有次喝茶时问我。

我摇摇头:"我们这把年纪了,不折腾了。钱放银行,利息低点没关系,安全最重要。"

老伴也附和道:"是啊,我们年纪大了,要的是安安稳稳,不是大起大落。"

时间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

几年后,房价增速放缓,有些投资者因为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

而我们的存款虽然增长缓慢,但安全稳定,从未经历过亏损的风险。

到了2015年,一个意外的发现让我们的收入又有了新的增长点。

那年夏天,有位来自城里的年轻人专门到我们的菜地来买菜。

"大爷,您这菜不打农药不催熟,是真正的绿色蔬菜,我准备开个健康食品店,想和您长期合作。"年轻人诚恳地说。

就这样,我们和这位年轻人达成了合作:我们专门种一些特定的蔬菜,他以比市场高20%的价格全部收购。

这一来,我们的菜不用再天不亮去市场摆摊,收入却比以前还高。

"老于,你们夫妻俩可真是想得开啊,这么大岁数了还有新点子。"老张啧啧称奇。

"活到老,学到老嘛!"我笑着回应。

到了2018年,我已经七十多岁,老伴也七十出头。

我们的身体依然硬朗,菜地依然在种,而存款已经达到了三十万元。

在我们这个退休工人家庭中,这是一个让人羡慕的数字。

2018年中秋节,全家人难得聚在一起。

儿子已经成为省城一家企业的中层管理者,闺女和女婿在县城开了一家小店,生意红火,孙子孙女们都上了大学。

团圆饭后,我们在小区的花园里散步。

月光如水,秋风送爽。

"爸,我一直想问,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儿子突然问我,"就靠两千八的退休金,这些年又是帮我买房,又是帮妹妹开店,自己还换了新房子,现在还有这么多存款?"

我笑了笑,看了老伴一眼:"没什么秘诀,就是做对了三件事:精打细算,开源节流,保持健康。"

老伴补充道:"最重要的是,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需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

儿子若有所思:"我们现在收入比你们那会儿高多了,却总觉得钱不够用。"

"那是因为你们想要的太多。"我放慢脚步,认真地说,"我们那时候赶上了国企改革,看到不少同事下岗后生活困难,我就想,与其依赖别人,不如靠自己的双手。"

我继续说道:"退休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另一个起点。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怎样用有限的钱过上有质量的生活。"

闺女插话道:"爸,您还记得我高中毕业那年吗?全班同学都去照相馆拍毕业照,就我没去,因为您说那是浪费钱。"

我有些愧疚:"那时候是爸妈考虑不周..."

"不,爸,我现在明白了。"闺女眼中含着泪花,"正是您教我的节俭,让我懂得了钱的来之不易,也让我在开店时能沉得住气,不像其他人一开始就大手大脚。"

听到女儿这么说,我和老伴相视一笑,心里满是欣慰。

回家路上,老伴突然问我:"老于,你说我们这辈子过得值吗?"

我望着她因岁月而布满皱纹却依然明亮的眼睛,坚定地说:"值,很值。咱们不仅安稳地度过了这段岁月,还帮助了孩子们,给自己攒下了养老钱。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生活从未停止过奋斗和追求。"

老伴点点头,脸上泛起了幸福的笑容。

月光如水,洒在我们走过的小路上。

在这个普通的中国小城,像我们这样的退休工人还有很多。

他们也许没有显赫的身份,也没有丰厚的财富,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坚韧地走过了时代的变迁,在平凡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人生。

而我,一个月领两千八百元退休金的老工人,正是他们中的一员。

或许,这就是中国千千万万普通家庭的缩影:勤劳、坚韧、自强不息。

在时代的大潮中,我们像一叶小舟,不曾停滞,不曾沉沦,而是顺流而上,驶向属于自己的港湾。

来源:那一刻的思绪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