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学田野里的深耕者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河南省郑州陈中实验学校(简称“陈中实验学校”)立足“双减”,全面深化教学改革,聚焦课堂主阵地和核心素养落实,积极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提炼、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河南省郑州陈中实验学校(简称“陈中实验学校”)立足“双减”,全面深化教学改革,聚焦课堂主阵地和核心素养落实,积极探索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经过不断探索、提炼、优化,最终实现了从单课时的习育课堂向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习育课堂的转变。

习育课堂的进阶与迭代

陈中实验学校是一所靠课改站立的学校,“立课改志、念课改经、走课改路”是陈中教师团队的追求。回顾这些年的课改之路,大致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习育课堂及“四微课程”探索阶段(2017—2019年)。这一阶段学校借助放大“习”和“育”两个教学关键因素,探索出以“习读、习研、习说、习练”为基本环节的习育课堂模式。从教学模式角度看,习育课堂尝试了“学习”模式翻转,围绕“习”字做文章,放大习、研究习,补上了习的短板;习育课堂模式挖掘、放大、拓展了课堂组织育人、规则育人、流程育人的价值。同时,为了让学生课堂上有更精彩和更高阶的展示,本着“四微课程”与习育课堂联动的原则,学校从学科能力、学科素养、课程意义维度开发了四微课程——晨诵课、时政课、主题演讲课、反思课。四微课程定位于目标引领、过程创生、评价促优,致力于在激情诵读中放飞梦想,在时政学习中浸润价值,在自我教育中完善品质,在分享表达中激扬生命。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习育课堂属于课时教学改革,四微课程属于学校课程体系点状构建阶段的成果。

习育课程体系及学科宣言和特色课程探索阶段(2020—2022年)。这一阶段是学校课程建设突破期,学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校本化课程体系,推出学校课程图谱;同时开发并实施了“儿童观世界(时政课程)、家庭社会实践、学习力提升、好奇心”四大特色课程。这四大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成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什么是学科宣言?学科宣言就是用最简约的语言表明教师对本学科教育价值的理解,是教师专业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它高度概括了一个学科的功能定位、专业价值观、教学方式、育人目标以及这个学科的教师专业发展追求、发展方向和策略等,是一个学科的集体行动纲领。如数学学科的“探数形之奥秘,做思维之体操”;地理学科的“经纬天地,纵横四海”等。

关于四大特色课程,这里重点解读儿童观世界课程和学习力提升课程。学校把重要时政、重大国内外事件作为重要的生成性德育资源,并且研发了儿童观世界课程。儿童观世界课程超越了过去让学生集体看新闻联播的阶段,以课程思维、课程理念对德育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是时政德育的有效载体,这样通过时政德育与学科整合,让时政德育更有深度,更有生命力,也更受学生欢迎。该课程以时政素材切入,选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学生感兴趣的某一条内容,再从地方台搜集相关详细报道,加上一些背景资料,然后以项目学习方式推进,体现了多学科知识综合应用,把落脚点定位在学生必备品质、关键能力和正确价值观等综合素养提升上。

学习力提升课程可概括为“六力一法”,简称“非常 6+1”。“六力”指的是专注力训练、观察力训练、思维力训练、阅读力训练、提问力训练、表达力训练;“一法”指的是学习方法指导——通用学习方法、学科学习方法、先进学习方法或思维工具使用等。

学室文化建设及大单元教学研发与实践阶段(2022—2024年)。学校以班改促课改,变教室为学室,即学室文化建设。学校以“六场”构建为特色学室文化标志:班班张贴与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学习工具等有关的海报,创设学习工具场;放置实验器材、动植物和石头标本、地球仪等,创设观察、动手探究场;放置学科图书、资料、电脑等,创设全学科阅读、项目阅读的阅读场;增添动物角、植物角,创设感知体验生命的生命场;布置利于表演、展示的小舞台、展示角,创设对话互动的表达场;设立了费曼学习区、微课学习区、独立学习区、合作交流区、师生共学区,创设私人定制个性化学习场。

为什么要走向大单元教学

如果把2023年看作陈中实验学校大单元教学的理论研究年、设计年,那么进入新课标、新教材、新课堂相互兼容的2024年则是学校大单元课型的常态实践年。学校逐步把基于课时教学的习育课堂迭代升级为大单元教学背景下的习育课堂。

为什么要倡导大单元教学?实施大单元教学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思考:一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二是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三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过去单元教学的整体思路是,先一节课一节课教学,最后再上复习课,即“先分后总”结构,学生在学习中对知识缺少整体认知。基于新课标理念的大单元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导读,再进行课时学习,提倡围绕某个大概念,课与课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整合打通进行,最后进行单元整理,是“总分总”结构。概而言之,当前大单元教学实施核心理念为:先带领学生“综观森林”(整体感知),再引导学生“局部审美”(问题探究),后引导学生学会“植树造新林”(迁移应用)。

要做好大单元教学,必须做好大单元备课。倡导大单元备课同样基于三点思考,即构建“三图”,一是清晰的教学方向——就像GPS导航图;二是系统的教学框架——就像建筑的设计图;三是科学的教学路径——就像登山的路线图。

大单元备课既便于教师对单元教材内容进行整体把握,吃透教材各模块之间的关系,便于教师整体上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及达成指标,又便于教师确定单元大概念,围绕大概念的学习、理解、运用进行结构化学习,便于教师明晰学生学了这一单元后能做什么事,便于教师系统设计课型、课时,还便于教师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系统设计单元作业。

构建大单元教学“三大课型”

基于大单元教学的习育课堂有三个课型,分别是单元导读课、单元融通探究课和单元整理课。

之所以上单元导读课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过去“分—总”单元学习的弊端是学生缺少整体感知,缺少系统观念,缺少建立认知结构图式、联结知识网络的锚,人为增加了系统加工知识的难度。二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强调遵循学习逻辑去教学。总之,单元导读课是整个章节的简介,也是整个章节的认知起点,同时是整个章节的方向盘,上好这样的起始课能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整合,并实现结构化学习。

单元导读课基本流程可概括为:预学单双测、把握学习起点—整体浏览课本、构建认知先行结构—协商制定目标—明晰大任务。

单元融通探究课主要有两种,一是方法融通探究课,二是内容融通探究课。单元融通探究课基本流程是:先行组织;呈现并解读双目标;选择融通探究课型,动态构建问题化系统;分任务、活动依次有序探究;量规辅助学习(嵌入式评价);学后反思。

单元整理课与常规复习课有六大不同:变过去教师引导整理为学生自我整理建构;变单元知识点整理为单元知识、方法思维、大概念、元认知等多维度整理;变文字整理为图标、工具整理;变过去知识点面面俱到的平均用力复习为只进行不会的、查漏补缺性质的精准复习;变过去仅单元内部整理为单元内部整理与跨单元关联整理;作业设计从多是知识、题型之间的良构环境的近迁移作业为劣构环境下概念之间的远迁移、解决创新的真问题作业。

经过反复实践、提炼,单元整理课流程分为如下步骤:(1)单元内化(小整理);(2)跨单元关联(大整理);(3)呈现导读课上的大任务或一个综合题、压轴题(总——高阶目标)(照应关系);(4)小任务中表现检测(为大任务完成铺垫)(低阶目标);(5)完成导读课大任务(综合检测)(高阶目标);(6)大概念的迁移运用(作业、练习设计必须是综合题目)。

单元整理课变单元总结为单元整理,尤其是加入学后反思环节;推出单元与其他相关单元进行关联,建立更大的概念网;对单元提出核心问题进行规范、系统思考与解答;提出新问题,让学生从概念层面进行远迁移运用。

单元整理课需要2课时完成。一是让学生用工具多维度内化、关联认识结构(整理课的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是对单元所学进行双整理——单元内知识、概念、方法、思维、题型全面系统整理及单元相关的跨单元整理,前者叫整理,后者叫关联。正如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所说,大概念内化、素养的达成必须放大学后反思这个环节,故单元整理内容较多时,整理课可分两个学段完成:第一学段完成单元认知整理,第二学段完成综合检测和迁移运用。

总之,陈中实验学校的课改之路可概括为这样一个路线图:构建习育课堂——优化习育课程体系——变课时习育课堂为大单元习育课堂。走在大单元教学路上的陈中人一直保持理性的思考。比如,大单元课型建模是推动大单元教学理念落地的有效抓手,但是在推进大单元教学的同时,不能轻视课时教学的重要性,要把两者结合起来共同促进素养教育目标的达成;比如,大单元教学将进化为大单元学习,高效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的是知识点,高品质课堂将围绕单元大概念进行探究、运用展开;比如,学科特点决定了有效学科实践活动选择,大单元教学要体现学科特色,时刻不忘学科育人这个核心目标的达成。

回顾8年来的课改历程,陈中实验学校在构建习育课堂、推进大单元教学、追求高品质教学过程中积淀的重要经验是对教科研工作的重视。学校先后成立的教学研究室和教科所,已成为重要的课改智库。学校坚持集智共研和双线并行,即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课改,一手抓作业、诊断测评等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这些都很好地保障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

陈中人一直走在不断改进课堂的路上,一直走在追求好课堂、好课程的路上。我们坚信,只要上路,就会遇见鲜花和庆典。

来源:明日之星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