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增温效应高出二氧化碳数十倍。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的甲烷正在以近几十年内最快的速度增长,2023年排放量创新高。
甲烷是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增温效应高出二氧化碳数十倍。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的甲烷正在以近几十年内最快的速度增长,2023年排放量创新高。
“甲烷减排已不再是气候政策的‘补充议题’,而是实现短期降温目标、弥补全球减排缺口的核心路径,各国政府要加快行动,以避免未来面临更严峻的气候风险和更高的减排成本”成为2025甲烷大会与会专家共识。
“我们把甲烷进行资源化利用,这是我们制定甲烷管控行动的最重要的目标化导向。未来也需要通过更严格的法规、更明确的减排目标以及更高效的市场机制来推动落实。”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席科学家徐华清说。
政策不断完善治理成效初显
中国自“十四五”起将甲烷治理纳入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行动。2023年发布《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明确能源、农业、废弃物三大领域减排路径,并启动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CCER),推动煤矿低浓度瓦斯利用等项目参与碳交易。2024年,生态环境部进一步细化《甲烷排放控制2024年重点工作计划》,要求油气企业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并修订煤矿瓦斯禁排标准,甲烷浓度从30%降至8%。
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重点领域减排初显成效。
生态环境部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我国甲烷治理取得一定成效。不仅建立了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推动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本土化的研究以及常态化开展国际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向联合国提交了第一次双年度透明度报告;还修订并发布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将禁止排放的煤矿瓦斯体积浓度限值由30%降低到了8%。此外,发布了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项目的方法学,为推动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支持甲烷减排打好基础。
具体来看,2024年,国内煤矿瓦斯抽采量达135亿立方米,利用率提升至44.4%,20余个低浓度瓦斯氧化项目年减排等效二氧化碳超800万吨。比如,晋煤集团建成全球最大瓦斯液化基地,年处理量超10亿立方米,通过碳交易年减排二氧化碳200万吨。在油气领域,“三桶油”组建甲烷控排联盟,2024年常规火炬点燃率下降至0.12%,低于国际油气气候倡议(OGCI)0.2%的目标。
与此同时,为巩固成果并不断推进甲烷减排治理,今年2月生态环境部联合有关部门发布了《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推广指南,进一步加快了低碳技术 的产业化进程,为行业提供了重 要参考,推动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与商业化进程,并为推动全国范围内的甲烷控制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雄心勃勃”但颇具挑战
尽管全球都在积极推进甲烷减排,但由于甲烷排放来源分散、监测体系尚不完善,部分行业减排技术和经济性挑战仍存,甲烷管控面临诸多难题。
记者从2025甲烷大会上了解到,2024年11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旗下的国际甲烷排放观测站(IMEO)发布第四期报告。报告指出虽然全球减排承诺不断增加,但甲烷减排行动的实施速度仍显滞后。虽然甲烷数据监测工具不断成熟,但监测能力转化为实际减排成效仍显不足。截至2024年11月,甲烷排放响应系统(MARS)发布了超过1200份甲烷排放警报,仅有1%的警报得到了有效处理,全球运营商和政府的响应行动仍显不足,需加强协调与合作以提升响应效率。
徐华清也指出,自2022年以来参与全球甲烷减排承诺的国家总体的排放量不降反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甲烷管控面临的挑战。
“我们看到在全球推进甲烷减排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亟须加速创新。在技术方面,尤其是农业领域的新技术方面,在技术研发和商业化亟需取得突破;在数据基础方面,建立科学规划的监测体系、实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以及数据反演技术也需要加速推进。在制度创新方面,在排放与核算标准、监管体系、投融资以及全产业链协同减排方面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些都是未来五年需要关注的重点创新的领域。” 美国环保协会副总裁、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秦虎表示。
就具体行业来看,国内低浓度瓦斯的利用技术还不够成熟,投资成本高、运行维护复杂等问题制约了其大规模推广应用。在油气行业甲烷泄漏检测与修复技术方面,需要进一步提高检测精度和效率,降低监测成本。
“甲烷减排项目往往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如建设瓦斯抽采和利用设施、购置甲烷监测设备等,对于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经济压力较大。这可能导致部分企业减排积极性不高,影响甲烷减排目标的实现。”多位业内人士说。此外,不同地区的监管能力也存在差异,一些地方可能存在监管漏洞,导致部分甲烷排放未得到有效管控。
多管齐下促排控
会议同期发布的《2024—2025全球甲烷控排进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为应对甲烷排控深层矛盾挑战给出建议。
一方面,要不断完善甲烷排放核算方法和报告指南,开展监测试点工作,以逐步探索满足核算要求的甲烷监测技术规范。同时应建立全面、透明的甲烷数据平台,并定期开展甲烷排放因子测算及更新,组织开展数据核查工作,稳步提升甲烷排放数据质量和透明度,提升中国甲烷排放报告能力和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质量。
徐华清也建议,可以加快构建天地一体、上下协同的甲烷排放立体监测体系,充分发挥卫星遥感、无人机、激光雷达等先进监测技术的优势,提高甲烷排放监测的精度和覆盖范围,实现对甲烷排放的实时动态监测。建立健全甲烷排放数据的共享与管理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同配合,形成甲烷减排监管的合力,确保甲烷排放得到有效管控。
另一方面,《报告》建议利用创新金融手段促进甲烷减排,建立市场化、可持续的甲烷减排机制。开展甲烷排放控制工程项目气候投融资工作,探索将甲烷纳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和ESG指标体系,从而促进企业进行甲烷相关的信息披露。
《报告》还建议,构建针对大型甲烷排放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卫星监测结合地面响应措施,将确保迅速、有效地应对大规模甲烷泄漏,从而减轻其对气候的负面影响。通过加强对突发大型排放源的重视与管理,中国不仅能够提升甲烷排放管理的科学性和效率,还将为全球甲烷减排工作提供重要的经验和示范。”
文 | 本报记者 渠沛然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ID:cnenergy)
编辑丨赵方婷
来源:中国能源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