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 探索村级共建理事会工作机制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5-26 15:17 2

摘要:近年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在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形成村级共建理事会,探索了一条基层群众自治的新路子,实现了乡村建设主体由“政府”转变为“群众”、工作局面由“政府要我干”转变为“群众我要干”、工作机制由“政府大包大揽”转变为“政民

近年来,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在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形成村级共建理事会,探索了一条基层群众自治的新路子,实现了乡村建设主体由“政府”转变为“群众”、工作局面由“政府要我干”转变为“群众我要干”、工作机制由“政府大包大揽”转变为“政民合力建管”的可喜变化。今年以来,文山州在全州范围全面推广村级共建理事会工作机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参与乡村建设,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图说:马关县上布高村航拍。通讯员 刘瑞 摄

村级共建理事会工作机制源于马关县都龙镇的绿美村庄建设,基层在创新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逐步将共建理事会的工作延伸到了乡村治理和建设的方方面面。

据介绍,文山州采取“1+N+1”模式形成村级共建理事会。“1”即一个村(社区)共建理事会;“N”即在各村(社区)形成若干个专业服务组,如建筑施工组、水电组、道路运输组等;“1”即每个村(居)民小组形成一个共建小组。共建理事会、专业服务组、共建小组成员均采取组织引荐、群众联荐、个人自荐等方式推荐产生。

村级共建理事会工作机制主要职责有四个方面:一是组织发动群众,二是实施自建自管,三是搭建服务平台,四是维护村规民约。具体而言,就是引导群众自己“说事、议事、主事”,共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图说:马关县龙树脚村。记者 张文峰 摄

村级共建理事会工作机制如何运转?就是在“自”上做文章、在“建”上强引导,自下而上推动“理事会”有效运转、发挥作用。

组织共同建。共建理事会是一个群众性志愿组织,其组建方式完全不同于村民委员会的组建。通常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主任,由群众推选5至7名委员组成基本框架,下设由辖区内党员、工匠、致富带头人等组成的共建小组,并采取村播宣传、发放聘书等方式吸引更多人加入。

图说:马关县龙树脚村航拍。记者 张文峰 摄

需求共同提。坚持“群众的事群众说了算、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的原则,通过村民夜话、院坝会、火塘会等方式,广泛收集群众诉求建议,制定村庄发展规划及有关专项建设计划,采取“一事一议”“一组一案”“一户一策”共定建设方案,让群众对自己家园“建什么、怎么建、建成什么样”说了算。

资源共同筹。推行“党委政府补一点、村组集体出一点、乡贤能人捐一点、群众凑一点”的“四个筹一点”和“政府统购材料省一点、群众投工投劳省一点、施工成本省一点、变废为宝省一点”的“四个省一点”,整合各方资源投入乡村建设。

图说:马关县马洒村航拍。张文峰 摄

服务自己做。以马关县举例,该全县各村庄分类组建了总数近5000人的绿化美化、医疗服务、建筑施工、水利水电、种植养殖、民间艺术等专业为民共建小组833个,通过“群众点单—共建委派单—共建小组实施—群众评议”方式,将集体服务和个人服务、攻坚服务与日常服务、志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为村民提供精准服务。

从目前实施的探索看,共建理事会充分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为构建党组织领导的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探索了实现路径。特别是,解决了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群众需求久拖不决、公共设施管护难等问题,实现了乡村建设规划、施工、材料、人工成本“四个节约”,涌现出“给我一吨水泥,改变一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大三格、小三格”、社区治理“红管家”志愿服务等典型经验,有效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目前,该模式已推广至全州1022个村(社区),覆盖率达100%,全州和美乡村建设质效齐升,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张文峰 王世涵 黄鹏

责编:袁熙

审核:谢祥睿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

来源:云南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