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褚亚平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理教育学家和地名学家。他长期从事地理教育研究与实践,完善了中学地理教学法学科体系,创造性的提出地理教材“三系统”理论,提出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深入教学研究、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并行的地理教育理论,他对地理教育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
摘要:褚亚平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理教育学家和地名学家。他长期从事地理教育研究与实践,完善了中学地理教学法学科体系,创造性的提出地理教材“三系统”理论,提出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深入教学研究、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并行的地理教育理论,他对地理教育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地理教育学的发展。他重视地名研究与管理人才培养,撰写专著力图构建地名学的基础理论,并对新时期地名管理、地名规划、地名商品化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褚亚平;地理教育;地名学;学术贡献
褚亚平先生是新中国地理教育和地名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他高瞻远瞩、勤奋耕耘,为中国地理教育学科和地名学的发展倾尽全力,他德高望重、学识广博,以“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关心爱护青年学者,精心培养一代又一代地理教育人才。2015年10月17日,褚亚平先生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92岁。
1 褚亚平先生的生平简介
褚亚平先生1923年12月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1948年从北平师范大学地理学系毕业后,经黄国璋主任推荐到南开中学女子中学任教,北平解放后转聘到北京市第二中学任地理教师;1951年春被北京市文教局调任编审研究室研究员、地理学科负责人,同年秋被借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编写初中教科书《自然地理》,任务完成后回市文教局,任北京市教师进修学院地理教研组组长,参与北京市中学师资训练班的相关工作。
1954年,褚亚平先生参与筹建北京师范学院(1992年更名首都师范大学),任专修班地理科主任、地理系首任系主任,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等职,担任自然地理、中国地理、地理教学法、地名学概论、地理学思想史等课程的教学,指导地理教学法和地名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和助教班的进修生。在担任系主任期间,褚先生重视学科建设、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和研究生的培养,为地理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褚亚平先生勤奋刻苦、治学严谨,是中国地理教育学界的著名学者与专家,与褚绍唐先生并称为“南褚北褚”,为中国地理教育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曾任国家教委首届高等学校理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地理学科审查委员和召集人,星球地图出版社等单位的学术顾问,还兼任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地名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理事长。
褚亚平先生在长期的地理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地理教育理论。第一著者或主编出版了《地理教育学》、《地理学科教育学》、《中学地理教学法》、《80年代地理教育硕文》等著作。他还积极参与撰写或组织编写《地名学论稿》、《地名学基础教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北京卷)》等专著。因对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褚亚平先生1990年获国家教委表彰“从事高校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绩显著”的荣誉证书和“老骥伏枥”石刻奖品,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褚先生对教育事业的坚持不懈与无私奉献,为祖国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地理教育人才。
2 褚亚平先生的地理教育思想
褚亚平先生博学多思、与时俱进,在长期的地理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地理教育理论,形成了极具现代化特色的地理教育思想。2004年,他将自己对地理教育多年的思考与见解总结为:①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断改善人类生存生产环境,合理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并探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应是现代地理学科教育内容的基本实质;②以人为本,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以终生有用的地理基础知识为教育素材,以全方位多侧面观察分析地理事物的方法为探究常规,以典型地域和乡土地域的实地考察为实践依据,是当代地理学科教育工作者应具有的基本思想和工作要求;③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是认识地理事物特性之所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地理思想深化的理论基础;④电脑网络是地理教学迅捷摄取、传播和探究时空形象信息的高效能手段;⑤地理学科教育具有重大的育人作用,地理课程是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国土整治、人口调控和城乡建设规划以及探星登月等宏观问题处理的科学文化基础;⑥应将地理课程列为学校的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是一个人打造思想文化基础的基础,学好了终生有用;⑦一生做一名社会主义祖国的人民教师很光荣,心甘情愿为伟大祖国的地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⑧“地理教育为今日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全世界重视科学教育的国家,在学校里总会把地理课程置于应有的重要地位。在数十年的地理教学研究与实践中,褚亚平先生不断深化他对地理教育内涵与本质的认识,开创性地提出一系列地理教育观念,凝练形成睿智深邃的地理教育思想。
3 褚亚平先生对地理教育研究的贡献
褚亚平先生作为中国地理教育事业的学术带头人,他倡导教师言传身教、严谨治学,提出要认真分析学生思想并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他对地理教育研究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完善中学地理教学法学科体系,推动地理教育教学学科体系的建设。1981年,褚先生编著出版《中学地理教学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师范院校第一本地理教学法教科书。该书对地理教学法的研究对象与本质作了详细的阐述,并探讨了地理教学的过程与遵从的法则。褚先生认为,地理教学法是以研究地理教学方法为主,同时兼顾地理教学任务与地理教学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他分析了地理教学各个环节各要素所起的作用,对地理教学法的系统研究完善了中国地理教学法的学科体系。其后,褚先生在地理教学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创建地理教育学学科。他认为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以学科教育学的微观角度替代传统对教育学整体的宏观研究更有利于学科发展的需要,教育学的发展符合从宏观层次的普通教育学到微观层次的学科教育学的发展规律。1992年,褚先生主编的《地理教育学》出版,这是中国地理教育学领域的第一部权威著作,对中国地理教育方法、教育质量评估、地理教育的本质有系统的阐述,并对地理教育未来发展、地理教育现代过程等方面有创造性的见解,其后出版的《地理学科教育学》对地理教育的诸多问题有更深入的探讨。褚先生从地理教学法到地理教育学的研究,不断推动着中国地理教育学理论的发展。
第二,创建地理教材“三系统”理论,推进学校教材理论的发展。建国初期,褚先生曾主编初中地理教材,长期关注中学地理教材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褚先生基于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提出了地理教材的“三系统”,即课文系统(T)、图像系统(M)、作业系统(E)。他认为地理教材编写要关注地理教材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与地理教材整体性的关系,保证“三系统”统筹协调,进而建立“TME”一体化的课本系统,即地理课本系统应该是“三维多层次”的大结构分析模式(图1)。他提出,该系统的纵向结构依次由首层的显性结构“知识要素”与二、三、四层的隐性结构“智能要素”、“德育要素”与“美育要素”组成。结合各系统自身的整体性,“三系统”又分别包含四层结构要素,其中“知识要素”作为传递教育信息的媒体占据着主宰的地位,其他三层要素又相互联系。随后,他运用“地理课本系统内容联系结构图”与“地理课本内容一体化图式及动态结构”进一步深入探索地理课本的一体化理论。“三系统”理论是建国以来中国地理学界关于地理教材编写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为中国后来地理教材的编写提供了重要参考。
第三,提出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深入教学研究、培养高质量师资队伍并行的地理教育理论。褚先生对地理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都有自己的独特认识,他将地理教育目标划分为两种分类体系,一类是智能教育、德育、美育,其中智能教育占主导地位;另一类是知识、观念和行动,并强调行动教育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他提倡新的教学方法要吸收传统教育方法的优点并改进缺点,主张学生通过乡土地理调查等研究活动,增强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等地理要素的感知,通过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作为地理教育专家与地理教育工作者,褚先生始终强调教师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倡导通过职前培训与在职培训提升教师能力,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推动祖国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褚先生认为,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地理教育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地理科学教育需要把握住时代赋予的学科教育任务,确切规定课程内容;倡导把“人地关系”与“知、观、行”一体教育结合起来是地理教育内容取胜之路;目前中学地理教材改革已初有成效,为后续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基础。褚先生认为,地理学科是集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生态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等诸多教育功能于一体的科目,重视地理教育对国家振兴,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褚先生对中国中小学地理课程改革与地区间地理教学差异有自己的见解,还强调环保教育、地理意识、地图等教学内容在地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4 褚亚平先生对地名学研究的贡献
褚亚平先生长期担任中国地名研究会副理事长,20世纪80年代,褚先生最早在北京师范学院开设《地名学概论》选修课,招收地名学研究生,并先后编写《地名学论稿》、《地名学基础教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北京卷)》等学术专著。褚先生与人合著的《地名学基础教程》是学习地名学科基础理论的必读书目。该书对地名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任务与研究方法作了明确的界定,并对地名系统、地名功能、地名语词、地名特性、地名分类、地名演变、地名命名、地名管理等诸多地名分支内容作了深入阐述。褚先生强调,地名规划要作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地名规划会促进城市规划的运行。他还呼吁,城市地名商业化作为意识形态产物商品化的代表,为了保证公共资源的合理利用,对新时期的地名管理需要纳入法制化轨道。他认为基于地名的不同功能属性,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地名可分为商业地名与非商业地名,并且商品地名数量会逐步增加,因此会对地名管理造成一定的冲击,此时国家需要制定专门的“地名法”保证地名管理的正常秩序。另外,他还对地名中的数词地名与微地名等特殊地名形态,以及飞地的管理与模糊地名的存在状态与管理方式进行了探讨。褚亚平与曾世英、王际桐等诸位先生为中国地名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致谢:承蒙褚亚平先生家属以及生前好友华南师范大学刘南威教授、执信中学廖觉娴老师提供相关资料并给予指导,特此致谢!
作者:张争胜、赵亮、高雅茹、南文龙
选稿:江西地名研究工作小组
编辑:汪鸿琴
校对:宋柄燃
审订:宋宇航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来源:中国地名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