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区绘就民族团结进步多彩画卷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5-26 16:49 3

摘要:在黄河之畔的北疆沃土上,青山区以“军民融合护团结”为笔、以“三项计划”为墨,在30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挥毫泼墨,绘就出一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长卷。这里有“大国重器”与“非遗工坊”的时空对话,有“军工血脉”与“田园牧歌”的和谐共生,更有各族群众用双手编织的团

在黄河之畔的北疆沃土上,青山区以“军民融合护团结”为笔、以“三项计划”为墨,在30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挥毫泼墨,绘就出一幅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壮美长卷。这里有“大国重器”与“非遗工坊”的时空对话,有“军工血脉”与“田园牧歌”的和谐共生,更有各族群众用双手编织的团结故事。4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如珍珠散落,8条精品路线似银线穿缀,串起了青山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通过在党建引领、创建实践、宣传教育、经济发展、社区治理等领域的深耕细作,青山区走出了一条具有青山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党建领航:让团结之基“强”起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青山区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思想教育,是凝聚共识的“灵魂工程”。青山区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通过“第一议题”学习、主题党日活动、能力提升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在区委党校的红石榴讲堂,一场场精彩的理论宣讲深入浅出,让“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深入人心。2024年,青山区申报的5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成果,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青山区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宣讲员发放宣传工具包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固本培元的“根基工程”。青山区创新运用“四教融合”“六种载体”,深入村(社区)、企业、学校等领域开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在2024年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主题活动现场,一本本《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民族理论政策书籍发放到干部职工手中,如同一把把“金钥匙”,打开了各族群众心灵相通的大门。通过广泛开展理论宣讲和实践活动,青山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区上下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创建实践:让团结之花“艳”起来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青山区的奋斗目标,也是全区各族群众的共同心愿。近年来,青山区以“六项协同”为抓手,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水平,让团结之花在青山大地竞相绽放。

扩大格局,构建创建“同心圆”。青山区以民族工作“三项计划”为着力点,充分发挥民委委员单位作用,组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创新打造“红石榴+宣教”“红石榴+嵌入”“红石榴+文旅”“红石榴+服务”等工作品牌。先后与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乌海市海南区签订民族团结进步联创共建协议,实现了创建工作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的转变。在创建过程中,青山区还注重培育示范典型,严格把关推荐2家单位申报国家级、3家单位申报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此外,新推出立春电影博物馆、东达山实训基地等14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形成了覆盖党员干部、高校、中小学和基层群众的多层次教育体系。

塑造典型,传递榜样“正能量”。青山区倾力推出8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品特色路线,涵盖旅游研学、红色军工文化等多个领域,串联起33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沿着“北方兵器城—军工文化广场—自由路二号街坊兵工文化社区—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东达山度假村”的军工研学路线,仿佛翻开了一部鲜活的历史教科书。自由路二号街坊的苏式建筑,默默诉说着当年各族建设者汇聚于此、挥洒热血的故事;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里,大国工匠卢仁峰的焊接作品熠熠生辉,“北疆楷模”雷锋车队的事迹感染着每一个参观者。这条被央广网等媒体广泛报道的路线,每年吸引着10万余名青少年,他们在这里聆听民族团结故事,汲取奋进力量,让军工精神在新一代心中生根发芽。为了让这些路线更加生动鲜活,青山区聘请了8名来自不同领域的先进典型作为推介官,通过主流媒体广泛宣传“北疆楷模”雷锋车队、大国工匠卢仁峰、“小巷总理”乌兰娜等模范人物的事迹。

宣传教育:让团结之声“响”起来

如何让民族团结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响,是青山区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近年来,青山区创新宣传方式,搭建宣传矩阵,让团结之声响彻青山大地。

“理响青山·红石榴”2025年理论宣讲大赛暨文明实践宣讲员风采大赛

线上线下,构建宣传“立体声”。数字化时代,青山区积极构建“线上+线下”传播矩阵,让民族团结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广。“青山石榴红”视频号精心制作50余期短视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微党课、“道中华”讲好中华民族故事系列展播等内容,吸引了大量观众。“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汉字听写大赛”“经典诵读大赛”“诗词大赛”等精彩纷呈的线下活动,吸引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数字非遗3D云展馆的建成,更是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战国赵北长城遗址、非遗项目的虚拟展示,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在2024年“5・19中国旅游日”活动现场,各族群众欢聚一堂,8名推介官向全国观众展示青山区的民族团结成果,大家共同欣赏文艺演出、体验非遗项目,现场洋溢着欢乐祥和的氛围。

阵地建设,打造教育“主舞台”。青山区注重发挥阵地建设的教育作用,在公园广场、文化馆等公共空间增加民族团结进步元素。清晨的“石榴花开”主题园区里,蒙古族长调与行云流水的太极招式相映成趣;傍晚的包头团结广场上,一场融合蒙汉歌舞的文艺展演吸引数百名群众驻足。这些场所不仅成为群众学习民族团结知识的“露天课堂”,更是民族团结的“粘合剂”,让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绽放光彩。

在学校,青山区教育系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三星小学的“红石榴籽”厅里,各族学生一起绘制56个民族图腾;松石学校的“石榴籽”广播站,用蒙汉双语讲述着民族团结故事;青山路第六小学的“升旗课程”中,各族学生共同升起五星红旗。教育系统构建的多元化课程体系,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孩子们心中深深扎根。2024年,青山区中小学开展的“石榴籽课堂微视频”“小石榴籽走边关”等活动,成为青少年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经济发展:让团结之果“甜”起来

民族团结不仅是精神层面的凝聚,更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青山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2025年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法治宣传周“红石榴宣讲团”深入基层首场宣讲

乡村振兴,激活发展“新动能”。青山区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的撬动作用,实施了东达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训基地、色气湾村农产品交易市场配套设施、银匠窑村民族团结路硬化工程等项目,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培育了集体经济品牌。在兴胜镇东达沟村,凭借“艺术+生态+民俗”的独特定位,这里成为乡村旅游的新标杆。胶囊民宿依山而建,推开窗便是青山绿水;东达山艺术馆里,艺术家们交流创作,碰撞出灵感火花。23个非遗工坊里,面塑艺人李师傅指导游客制作生肖糖画,蒙古族游客阿拉坦在葫芦烙画展位前专注刻画草原风光……“节假日里,单日游客量突破2万人次,文创产品销售额增长26.7%。”基地负责人介绍,这里既是文化传承地,也是各民族文化互鉴的大舞台。第八届东达山艺术节举办的50余场次活动,吸引20万人次参与,带动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让村民们的钱包鼓了起来,也让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

助力就业创业,搭建增收“新平台”。青山区积极搭建“红石榴”嵌入式发展平台,联合高校、人社、税务等部门,举办“红石榴就业行动——春风送岗”系列招聘会,为1.4万余名求职者提供服务。同时,打造7个红石榴就业创业培训室,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帮助各族群众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发展“新生态”。青山区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税务局、消防救援大队等单位协同合作,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7家企业成功申报全国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弘元新材有限公司等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城管局等部门联合开展清真食品专项检查,规范清真食品市场管理,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在青山区政务服务中心,“红石榴综合服务圈”和“红石榴”帮办代办体系等服务举措,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一站式”救助枢纽服务中心、街镇民政服务站的建立,让困难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社区治理:让团结之网“密”起来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阵地。青山区以打造互嵌式社区为目标,创新治理模式,构建起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

网格架构,织就治理“一张网”。青山区以“社区网格+民族团结”为着力点,搭建“社区党委+民族助理员+网格员”工作架构。先锋道街道的五级“睦邻格里”组织架构、自由路街道的网格“自家人”等模式,累计为辖区各族群众提供44类825条政务服务信息,实现了“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心在格中连”。

在万郡社区,“五微工作法”让37个民族事务治理工作织密服务网络。“微组织”凝聚共治力量,103名“石榴籽”志愿者活跃在邻里间;“微窗口”搭建服务平台,红石榴综合服务站年均办理民生事项213项;“微平台”架起连心桥梁,37个网格微信群解决环境整治、就业咨询等问题50余件;互助服务平台上,全民参与互助成为常态,多元文艺、互动科普等活动接连开展,56场活动让各族居民的心越贴越近。在这里,“微心愿”汇聚成“大团结”,1512个“微心愿”的认领,让困难群众感受到了社区大家庭的温暖,也让民族团结的氛围更加浓厚。空间的紧密嵌入,让各族群众从“陌邻”变成“睦邻”,社区成为共居共学的温馨家园。据统计,全区各社区实施民族事务治理“五微工作法”后,建立“微组织”56个、开设“微窗口”56个、设立“微平台”539个,开展“微服务”六大类、实现“微心愿”15099个,解决各族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互嵌式发展,营造和谐“大家庭”。青山区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维度发力,推动各族群众全方位嵌入。在空间上,通过合理规划社区布局,促进各族群众居住融合;在文化上,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增进文化认同;在经济上,通过提供就业创业机会,实现经济共融;在社会上,通过加强基层治理,促进社会共治;在心理上,通过宣传引导,增强心理认同。

“睦邻节”“邻里集市”等活动的开展,让各族群众走出家门,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在活动中,大家一起品尝美食、欣赏文艺演出、交流生活经验,感情越来越深,关系越来越亲。正如一位居民所说:“在这个大家庭里,我们都是一家人,不分彼此,团结互助。”

当“红石榴+”品牌越擦越亮、“三项计划”成效日益显现,青山区正以“闯”的魄力、“创”的智慧、“实”的作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征程中勇毅前行,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北疆沃土常开长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山力量。

来源:青山人青山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