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汽车行业长期遵循“工程师主导”的研发模式,用户往往处于产业链末端。但吉利牛仔的“时光限量版”量产计划,彻底打破了这一惯性——用户设计的改装方案被直接转化为官方产品。这种“逆向开发”模式背后,是车企对年轻消费群体话语权的重新认知。
传统汽车行业长期遵循“工程师主导”的研发模式,用户往往处于产业链末端。但吉利牛仔的“时光限量版”量产计划,彻底打破了这一惯性——用户设计的改装方案被直接转化为官方产品。这种“逆向开发”模式背后,是车企对年轻消费群体话语权的重新认知。
5月24日,“吉利汽车X时尚传媒集团 吉利牛仔改装玩车节”在北京檀谷·慢闪公园拉开帷幕,全网征集出10款呼声最高的吉利牛仔个性改装车型,有野性十足的敞篷风格、精致典雅的复古风格、自然随性的露营风格、粗犷硬朗的硬派风格,打造了一场够疯、够野、够态度的狂欢派对。
吉利牛仔精准捕捉了这一趋势:通过小红书“越改越野”话题征集,累计收获2.3亿次曝光,用户上传的敞篷越野、复古邮差、硬核机甲等方案,本质上是对“个性化出行”的具象化表达。吉利的这一波操作真是在模式上大大的创新,对用户参与的三阶层渗透。
初级共创:通过UGC(用户生成内容)收集创意,降低设计门槛;深度绑定:将高人气方案(如“时光旅者”)量产,形成“你的设计成为现实”的情感联结;生态闭环:成立改装俱乐部,将临时性活动升级为持续性社群运营。这种分层递进的策略,使吉利牛仔从单一产品进化为“文化符号”,而用户则从消费者转变为品牌共建者。
相比之下,部分合资品牌虽推出定制化服务,但仅限颜色、内饰等有限选项;新势力车企虽强调用户运营,却多聚焦于软件功能迭代。吉利牛仔的突破在于:将改装——这一曾被边缘化的“后市场行为”——前置到产品定义环节,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如果说量产改装车是吉利的“产品武器”,那么改装俱乐部则是其“文化阵地”。这一组织的成立,标志着车企从“卖车”向“经营生活方式”的战略跃迁。下面我们分析一下:
社群运营的“双螺旋结构”
线上裂变:依托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以#轻越野改装挑战赛#等话题激发创作,形成“内容-流量-转化”的正向循环。数据显示,改装节期间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5亿次,用户自发制作的改装教程、越野vlog成为免费传播素材。线下沉淀:通过玩车节、改装沙龙等活动,将虚拟互动转化为实体关系链。北京檀谷活动现场,60%参与者为“带圈入组”(携带朋友加入社群),印证了兴趣社群的强扩散性。从“用户”到“合伙人”的角色升级
吉利改装俱乐部并非简单的车友会,而是一个开放的价值交换平台:
这种模式与日本“痛车文化”社群异曲同工——后者通过年度展会、版权合作等方式,年产值已超百亿日元。
接下来我们聊聊燃油车的“文化反攻”在新能源内卷中寻找蓝海
当多数车企扎堆纯电赛道时,吉利牛仔反其道而行,以“8万级燃油轻越野SUV”的定位开辟新战场。这背后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切割。
拒绝“电动绑架”:抵触充电排队、续航缩水等体验痛点;追求“低成本探索”:预算有限但渴望诗与远方,轻越野场景(城郊露营、非铺装路面)满足其需求;鄙视“同质化设计”:对新能源车的“流线型全家桶”审美疲劳,方盒子造型+双色车身成为情感触点。当年轻人不再满足于“拥有一辆车”,而是追求“创造一辆车”时,汽车产业的游戏规则已然改变。吉利牛仔的实践证明:燃油车并非“夕阳产业”,通过用户共创和社群运营,传统品类完全可以焕发新生命力。
这场实验的更深远意义在于,它重新定义了车企与用户的关系——从单向的“生产-消费”链条,转向双向的“共创-共生”。正如管理学大师普拉哈拉德所言:“未来竞争的核心,在于企业与用户共同创造价值的能力。”对于中国汽车行业而言,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换道超车”。
来源:极光_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