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岁,是生命旅程中的一座里程碑。5月23日上午10点,市政协江海厅正在举办“阳光育人”计划第18期签约仪式,这个承载着无数在沪少数民族学子成长、希望与梦想的公益项目,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成人礼”。
18岁,是生命旅程中的一座里程碑。5月23日上午10点,市政协江海厅正在举办“阳光育人”计划第18期签约仪式,这个承载着无数在沪少数民族学子成长、希望与梦想的公益项目,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成人礼”。
受助学生 张昊 摄
“抱歉,我今天没有准备发言稿,因为我想最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来自新疆乌鲁木齐的学生嬉仁娜依·吴拉木江带着自信的笑容,用一场“丝滑”的即兴发言令众人惊叹。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音乐剧专业的她,希望将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传统艺术瑰宝,与现代音乐剧进行创新融合。
“海洋是那么神秘而令人敬畏,我的专业虽然有些冷门,但充满无限可能。”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新疆吐鲁番小伙穆谢热普·艾力,想为海洋科学专业做个“代言”。年纪不大,却已拥有一项发明专利和一篇“一作论文”,他立志在海洋科学领域持续深造,“为国家的海洋事业添砖加瓦”。
当台上这些意气风发的青春面庞,倒映在台下那些温柔的目光里,总会掀起无声的涟漪。“我曾经的导师陆浩,是一个喜欢讲老上海故事的人,他还会带着他的家人和我四处游历。”赛福鼎·阿力木是“阳光育人”计划第5期学员,现在作为计划推进小组成员主要负责导师遴选工作,为受助学生保驾护航。
忆起自己的求学之路,赛福鼎·阿力木有些感慨。“能得到这样亦师亦友的陪伴,让我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他说,通过“阳光育人”计划,他不仅看到自己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也深刻感受到上海开放、包容的城市品格,“各族师生间的每一次交流互助,都是在讲述一个民族团结的小故事。这里就是这座城市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缩影。”时光轮转,那个喜欢听故事的孩子成了讲故事的人。
饶俊在“阳光育人”计划“敢想的人生”公益论坛作交流分享
“看见台上的这些学生,就会想起当年的自己。”4年前的签约仪式上,作为曾经被“阳光育人”计划呵护的一员,饶俊完成了从学生到导师的华丽转身。今年,他第3次担任导师,并在“敢想的人生”公益论坛作交流分享。“我想告诉这些学生,只要敢想,人生就有无限可能。”如他所言,他正用行动将自己在“阳光育人”计划里感受到的爱与温暖,年复一年地去传递。
扎根破土、向阳而生,“阳光育人”计划与师生们一同成长。18年来,曾经的幼苗已然长成挺拔大树。
自2007年起,先后有240多位不同行业的社会导师,180余名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助理导师参与“阳光育人”计划,募集到资金670多万元,来自28个民族28个省及自治区21所高校440多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得到关心关爱。从“阳光育人”到“百城千人”,再到“圆梦大学”,“阳光育人”计划在上海市政协的支持下逐渐枝繁叶茂——
2022年9月,首家“阳光育人工作室”静安站在上海静安幸福益站志愿服务中心成立;2023年6月,“阳光育人工作室”黄浦站揭牌;同年8月,上海以外的第一家全国工作站——“阳光育人工作室”西藏站挂牌;2024年11月,“阳光育人工作室”喀什站成立……
18年来,“阳光育人”计划始终有效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不断丰富、范围不断延展、影响不断扩大,逐渐成为承载着增进中华文化主体性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功能的一个重要平台,吸引着越来越多有志青年、有识之士的加盟。
“‘阳光育人’计划远不止一笔助学款,它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形式上,都有别于一般的公益活动。这种‘一对一’导师全方位的指导,才是学生真正的收获。”导师夏腾飞因工作关系去过祖国的大江南北,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困难做过实地了解,他想借此机会学习“阳光育人”计划的先进理念,“与各行业导师及学生一起,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力量”。
“来到‘阳光育人’这个大家庭,最大的感受是这里各族师生之间的和谐氛围与文化融合。”导师熊健作为市民族联常务理事,长期与少数民族企业家打交道,“他们的人生轨迹,也是少数民族学生成长发展之路的一个缩影。我从事新能源科研工作,也有很好的教育资源,希望与社会各界一起托举年轻一代的各民族学生,使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起来。”
18年,是一场从萌芽到成熟的蜕变,更是一份责任的传承,坚守初心、步履不停。
“我希望自己到80岁仍然能参与‘阳光育人’计划。”作为“阳光育人”计划推进小组负责人,高静会带领同事们不定期安排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比如沟通培训、实习汇报、总结表彰等,切实提高“阳光育人”计划的实效。这期间,她见证了一期又一期学生从稚嫩青涩到自信沉稳,从迷茫彷徨到意志坚定。“‘阳光育人’计划搭建的平台和机制,将伴随他们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涯,从毕业到择业,甚至是一生的发展。”
田新民(左二)在与导师学生交流
“让阳光照亮少数民族学生的心”,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特别顾问、行业研究院副院长,十三届上海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市民族联副会长田新民创办“阳光育人”计划的原动力。18年过去,初心依旧未改。但他想做的已不止“照亮”,而是集火成炬,汇聚社会力量,将这份温暖永续传递。
“今天是‘阳光育人’计划的成人礼,我们在此回顾过去、展望未来。”田新民说,社会和谐稳定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石,每培养一名合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就是在民族地区播下了一颗民族团结的种子,它会扎根、发芽、开花结果。“我们会坚持自己的特色,让四季阳光周而复始,在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积极作用。”
“‘阳光育人’计划是一部充满温度与韧性的成长史诗,每一帧回忆都承载着无数人的坚持与善意,每一个脚印都见证着从微小星火到照亮远方的蜕变。”市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闵卫星表示,一直以来,“阳光育人”计划得到了市政协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今后,我们将持续擦亮工作品牌,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顺利成长,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来源:政协头条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