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6月份主要林木有害生物监测防治历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5-26 19:26 2

摘要:其中,美国白蛾进入网幕盛期,是人工剪除网幕、释放天敌防治和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居民小区、村点等重点敏感区域及弃管区域要加大监测巡查,建立台账销账制度,做好防效跟踪检查及补防工作;天牛类进入成虫羽化期,要抓住这一防治的关键时期及时防治;小线角木蠹蛾成虫开始

北京地区6月份

主要林木有害检测防治历

6月份随温度升高,北京地区进入林木有害生物高发、频发时期。

本月防治重点:美国白蛾、丝棉木金星尺蠖、黄杨绢野螟、国槐尺蠖、葡萄十星叶甲、榆蓝叶甲、斑衣蜡蝉、红蜘蛛、梨冠网蝽、悬铃木方翅网蝽、介壳虫、蚜虫、槐小卷蛾、光肩星天牛、桃红颈天牛、中华裸角天牛等。

其中,美国白蛾进入网幕盛期,是人工剪除网幕、释放天敌防治和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居民小区、村点等重点敏感区域及弃管区域要加大监测巡查,建立台账销账制度,做好防效跟踪检查及补防工作;天牛类进入成虫羽化期,要抓住这一防治的关键时期及时防治;小线角木蠹蛾成虫开始羽化,要做好性信息素或杀虫灯监测诱捕;槐小卷蛾、白蜡窄吉丁幼虫进入危害期,要及时防控,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病害方面,海棠锈病、白粉病、月季黑斑病、黄栌枯萎病、元宝枫枯萎病等侵染性病害发生将会加重;玉簪、铃兰、玉竹、银杏等植物要注意及时浇水、遮荫防晒,防止日灼晒伤产生生理性病害。

Carsidara limbata

又名梧桐裂木虱、青桐木虱。危害青桐。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嫩汁和叶片汁液。若虫分泌白色絮状物和粘液,易诱发煤污病,影响植物生长和环境卫生。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5.6~7.1毫米,体黄绿色,有黑色或黑褐色斑,翅无色透明,翅脉茶黄色,触角和足棕黄色;若虫初孵化体长方形,老熟体长圆形,被覆较厚白色蜡质。

防治措施

(1)成虫、若虫期,可选择20%螺虫·呋虫胺悬浮剂2000~3000倍液、2%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 4000~5000倍液悬浮剂、21%噻虫嗪悬浮剂3360~4200倍液液、25%氟啶·螺虫酯悬浮剂4500~6500倍液喷雾。

(2)保护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

梧桐木虱若虫

梧桐木虱若虫

梧桐木虱成虫

梧桐木虱为害状

娇膜肩网蝽 Hegesidemus habrus

又名膜肩网蝽。寄主有杨、柳。以成虫、若虫群集刺吸叶片,受害叶片正面出现白斑,背面有黑褐色排泄物,受害严重的叶片卷曲、脱落。第1代成虫于6月中旬出现,其后世代重叠。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毫米,暗褐色;前翅有许多透明小室,浅黄白色,呈网状;前翅长椭圆形,静止状态下两前翅交叠呈“半圆形”,翅面上形成深褐色“X”形斑。若虫4龄,头黑色,腹部黑斑横向和纵向,断续分布分成3小块与尾须连接。

防治措施

(1)营造植物种类多样化的林地和绿地。

(2)刮除老粗树皮,清除树上、树下的枯枝落叶。

(3)成虫、若虫发生期,可使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000~5000倍液、4%阿维·啶虫脒乳油3000~5000倍液、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4500~6000倍液等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喷1次,根据为害程度连喷2~3次,打药时重点要注意对叶背虫体的防治。

(4)保护利用寄生蜂、瓢虫等天敌。

娇膜肩网蝽成虫

娇膜肩网蝽若虫

娇膜肩网蝽为害状

娇膜肩网蝽为害状

大青叶蝉 Cicadella viridis

又名大绿浮尘子。寄主有杨、柳、榆、核桃、桃、苹果、梨、国槐、桑、臭椿、桧柏、悬铃木、白蜡、泡桐和栎等。成虫和若虫刺吸汁液,造成植物叶片褪色、畸形、蜷缩,还可以传播病毒病。6月为第1代成虫发生期。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10毫米,草绿色,头部黄褐色,顶部有黑斑1对,复眼墨绿色,三角形,前翅绿色带有青蓝色泽,前缘淡白,端部透明,翅脉青黄色,具有窄狭的淡黑色边缘。若虫初孵化时白色,微带黄绿色。卵白色微黄,中间微弯曲,一端稍细,表面光滑。

防治措施

(1)成虫期,可采用灯光诱杀,最佳诱捕时间为6月中旬、7月底~8月初及9月下旬。

(2)结合整形修剪,剪除带卵枝梢。

(3)成虫、若虫期,可选择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00~3000倍液、15%茚虫威悬浮剂4000~5000倍液、40%丁醚脲·呋虫胺悬浮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4)保护利用天敌昆虫猎蝽、寄生蜂及鸟类等。

大青叶蝉成虫

大青叶蝉卵

紫薇绒蚧 Eriococcus lagerostroemiae

又名石榴囊毡蚧。寄主有紫薇、石榴等。成虫、若虫刺吸植物汁液,虫口密度较大时,排泄物常诱发煤污病,可引起受害枝叶发黑,叶片早落或枝条枯死。6月上旬为产卵盛期,6月中旬为第1代若虫孵化盛期。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约3毫米,椭圆形或长卵圆形,暗紫或紫红色,体被白色蜡粉,体表有少量白蜡丝,体末端稍尖于头端;雄成虫体长约1毫米,长形,紫红色,翅展约2毫米,翅脉2根,呈“人”字形。卵椭圆形,长约0.3毫米,紫红色,卵囊椭圆形;若虫体椭圆形,初为淡黄色,后为紫红色,体缘有刺突。

防治措施:

(1)结合整形修剪和日常养护管理,人工清除各种虫态的紫薇绒蚧。

(2)早春萌芽前,喷洒3~5波美度石硫合剂,消灭越冬代若虫。

(3)6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上旬,若虫孵化盛期,可使用25%噻嗪酮可湿粉剂1000~1500倍液、20%螺虫·呋虫胺悬浮剂3000~4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紫薇绒蚧未受精雌成虫

紫薇绒蚧卵囊及卵

紫薇绒蚧若虫

紫薇绒蚧为害状

蚜虫

6月有翅蚜迁飞转移寄主,部分仍然危害严重。本月防治重点蚜虫种类有中华忍冬圆尾蚜(金银木)、日本忍冬圆尾蚜(金银木)、李短尾蚜(榆叶梅)、洋白蜡卷叶绵蚜(白蜡)、柳蚜(柳树)、紫薇长斑蚜(紫薇)、桃粉大尾蚜(桃树)、槐蚜(国槐)等。

防治措施:

(1)若蚜、成蚜为害期,可使用1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5000~6000倍液、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5000~20000倍液、25%氟啶虫酰胺悬浮剂6000~10000倍液、28%阿维•螺虫酯悬浮剂4000~6000倍液、20%呋虫胺水分散粒剂3000~40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间隔10~15天喷药1次,连续喷药2~3次。

(2)保护利用食蚜蝇、草蛉、瓢虫、日本方头甲等天敌,若在蚜虫危害部位有较多天敌时

桃粉大尾蚜

紫薇长斑蚜

日本忍冬圆尾蚜

棉蚜

柳蚜

桃蚜

丝棉木金星尺蠖 Abraxas suspecta

又名白杜尺蠖、卫矛尺蠖、木金星尺蠖。寄主有丝棉木、卫矛、大叶黄杨等。幼虫取食植物叶片。

形态特征:成虫翅展37~43毫米,翅底色银白,具淡灰及黄褐色斑纹,腹部金黄色。卵椭圆形,有网纹,初灰绿色,后灰黑色。幼虫黑色,布满纵向白色细线,两侧线条黄色,老熟幼虫体长28~32毫米。蛹暗红褐色,纺锤形。成虫趋光性强。

防治措施

(1)成虫期,使用诱虫灯诱杀成虫。

(2)低龄幼虫期,使用25%灭幼脲悬浮剂1000~1500倍液、20%除虫脲悬浮剂3000~5000倍液、5%杀铃脲悬浮剂1500~2500倍液等喷雾防治;高龄幼虫期,可选用1.2%烟碱·苦参碱1000~1500倍液、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800~2000倍液、25%甲维·灭幼脲悬浮剂1500~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丝绵木金星尺蠖蛹

丝绵木金星尺蠖卵

丝绵木金星尺蠖幼虫

丝棉木金星尺蠖成虫

丝棉木金星尺蠖为害状

金纹细蛾 Phyllonorycter ringoniella

寄主有苹果、梨、海棠、李、桃等。幼虫潜叶为害,叶肉被取食后受害叶背面白色,正面呈椭圆形花斑,稍微拱起。

形态特征:成虫体翅棕色,头顶具有银白色鳞毛,全体具有金色闪光,翅展6~7毫米,基部具有3条银白色纵带,翅端前缘具有银白色爪状纹3个,后缘有三角形白斑1个。幼虫低龄黄绿色,老熟黄褐色。

防治措

(1)幼虫发生期,可选择5%除虫脲乳油1500~2000倍液、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30%阿维·灭幼脲悬浮剂2000~3000倍液、240克/升虫螨腈悬浮剂4000~5000倍液、35%氯虫苯甲酰胺水分散粒剂18000~25000倍液、25克/升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

(2)成虫期,使用性诱捕器诱杀成虫。

金纹细蛾幼虫

金纹细蛾蛹

金纹细蛾为害状

金纹细蛾为害状

柳虫瘿叶蜂 Pontania pustulator

幼虫取食柳树叶肉,受害部位隆起形成虫瘿。虫瘿初期绿色,后逐渐变为紫褐色,呈肾形或椭圆形。受害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提前变黄脱落。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6~7毫米,身体黄褐色,头部顶端有一黑色大斑,中胸盾片中央有矩形黑斑,两侧各有1个近菱形黑斑,小盾片后面有1对三角形黑斑,中胸腹部均有2个大黑斑;幼虫圆柱形,稍微弯曲,乳白色。

防治措施

(1)摘除虫瘿,集中销毁。

(2)4月份成虫羽化期,使用黄板诱杀成虫;也可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6000倍液或6%甲维·氟铃脲乳油2000~2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

(3)保护天敌昆虫啮小蜂、宽唇姬蜂。

柳虫瘿叶蜂幼虫

柳虫瘿叶蜂成虫

柳虫瘿叶蜂为害状

松梢螟 Dioryctria rubella

又名微红梢斑螟。寄主有油松、华山松等。幼虫蛀食松树嫩梢、球果,有转移为害的习性。新梢被蛀后,呈钩状弯曲。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6毫米,翅展19~30毫米;雄性触角锯齿状,雌性触角灰色丝状;前翅灰褐色,有3条灰白色波状横纹,中室有1个灰白色肾形斑,后缘近内横线内侧有1个黄斑,外缘黑色;后翅灰白色,无斑纹。幼虫体长15~25毫米,头部及胸背板褐色,胸腹部淡褐色。蛹长椭圆形,初始为黄褐色,接近羽化时变为深褐色。成虫趋光性强。

防治措施

(1)及时剪除被害枝梢和球果。

(2)利用诱虫杀虫灯、性信息素诱芯等监测诱杀成虫。

(3)初孵幼虫期和转梢为害期,释放蒲螨等天敌。

松梢螟成虫

松梢螟蛹

松梢螟幼虫

松梢螟为害状

小线角木蠹蛾 Holcocerus insularis Staudinger

寄主为柳、杨、榆、丁香、白蜡、国槐、银杏、槭树、法桐、元宝枫、樱花、海棠、榆叶梅、香椿等。幼虫在植物枝干皮层和木质部蛀食,多发生在枝杈处,常有蛀屑和虫粪堆集,发生严重时枝干被害处横截面千疮百孔,易出现风折。两年发生1代,3月~11月为幼虫危害期,5月下旬~9月中旬成虫发生期。

形态特征:成虫翅展38~72毫米,灰褐色;前翅布满黑色弯曲横纹,翅基及中部前缘有暗区2个,前缘有黑色斑点。成虫趋光性强。

防治措施:

(1)及时清除受害严重的树木和枝条。

(2)5月下旬~9月中旬,利用杀虫灯和诱捕器诱杀成虫。

(3)4月~10月,向排粪孔内注射小卷蛾斯氏线虫液(6万条/毫升)或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00倍液;树干注射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0.8~1.2毫升/厘米胸径等防治幼虫;6月~9月,卵和初孵幼虫期,使用8%高氯氟·噻虫胺4000~8000倍液等药剂树干喷雾防治。

小线角木蠹蛾为害状

小线角木蠹蛾成虫

小线角木蠹蛾幼虫

榆蓝叶甲 Pyrrhalta aenescens (Fairmaire)

又名榆蓝金花虫、榆绿金花虫,主要危害榆树。成虫和幼虫取食叶片成网眼或孔洞,甚至将叶片全部吃光。6月上旬,老熟幼虫开始在榆树干、枝及裂缝处群集一起化蛹,6月中旬第1代成虫开始羽化,喜在居民房屋墙壁、窗户等处活动,极易引起扰民舆情。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8毫米,长椭圆形;鞘翅蓝绿色,具有金属光泽,其余黄褐色,全体密被细绒毛及刺突;头小,具有三角形黑斑1个,上具有倒油葫芦型黑斑1个,两侧凹陷部有卵形黑纹1个。幼虫老龄体长约11毫米,微扁,深黄色,背面黑色,前胸背板中央有近方形黑斑。蛹体椭圆形,长约7毫米,暗黄色。

防治措施

(1)4月上旬~10月上旬幼虫和成虫发生期,使用1.2%烟碱·苦参碱1000~1500倍液、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800~2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2)老熟幼虫群集化蛹时,可人工捕杀或销毁虫体。

榆蓝叶甲成虫

榆蓝叶甲幼虫

榆蓝叶甲蛹

榆蓝叶甲卵

老熟幼虫群集化蛹

榆蓝叶甲为害状

黄栌枯萎病 Hegesidemus habrus

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侵染引发,为典型的土传病害,由生活在土壤中或者病株残体中的病原物,从黄栌根部侵染而引起的系统性病害,从而造成植株的萎蔫、枯死等症状。一般是通过土壤、粪肥、灌溉水或雨水等进行传播,传播距离较短。其远距离传播主要靠人为传播(工具和种苗的调运)。

发生与危害特征

黄栌枯萎病的症状多种多样,与不同植株的长势以及环境条件有关。首先是植株叶部萎蔫,尤其是在生长旺盛的5~6月;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黄萎型,叶片缓慢地从边缘向内逐渐褪绿变黄,初期叶脉仍保持绿色,最终干枯脱落或宿存;另一种是青枯型,叶片快速失水萎蔫,自叶缘向内干缩、卷曲,初期呈绿色,后期焦枯,变成褐色,通常不脱落。其次是植株主干或枝条的木质部与韧皮部交界处有褐色带线,影响水分养分传输,发病严重时整株或者部分枝杈快速枯死。黄栌枯萎病症状一般出现在开花、结实之后,发病盛期为6~7月,夏季高温对枯萎病有抑制作用,秋季又有所发展,一直持续到落叶。

防治措施:

(1)种植前选择无大丽轮枝菌的地块,要了解目标地块及相邻地块的种植历史,有无感病植物种植,可利用PCR技术对土壤进行大丽轮枝菌核酸检测。

(2)种植时选择黄栌无菌种苗,为了排除无症状带菌体,可利用PCR技术对苗木进行大丽轮枝菌核酸检测。

(3)养护工作中应避免黄栌根部出现伤口;及时修剪并销毁染病枝条或病株;采取滴灌而非沟灌和漫灌的浇水方式。

(4)可使用70%戊唑·醚菌酯6000~8000倍液水分散粒剂、7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2000~2400倍液、15%恶霉灵水剂5~7克/平方米灌根。

黄栌枯萎病为害状

黄栌枯萎病叶片受害状

元宝枫枯萎病

病原物与黄栌枯萎病相同。根部、主干、枝条及叶片均可发病。幼苗染病,叶片萎蔫,根茎基部变软坏死,上面产生白色霉层,最后全株枯死。2年生以上苗木染病先从1~2个枝条上表现症状,逐步扩展到其它枝条,病枝叶片失水萎焉下垂,逐渐变干,枯死后不脱落。病情严重时会扩展到整株,枝条自上而下全部枯死,主干和根部皮层也逐渐变褐腐烂枯死。元宝枫枯萎病症状一般出现时间为5月下旬,发病盛期为6~7月,病害可持续发展至10月。

防治措施:

参见黄栌枯萎病的防治措施。

元宝枫枯萎病

月季黑斑病

病原菌是蔷薇盘二孢(Marssonina rosae),异名蔷薇放线孢(Actinonema rosae),可危害月季等蔷薇属植物的叶片、嫩枝和花梗。发病初期叶片上先出现紫褐色小点,后逐渐扩展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病斑,直径1.5~13毫米,边缘呈放射状,周围有黄色晕圈;后期往往几个病斑相融合,周围大面积黄化,严重时中下部叶片全部枯黄脱落,呈光杆状。露地栽培条件下,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芽鳞和叶痕越冬,或以分生孢子盘在枯枝落叶上越冬;温室栽培条件下,病原菌则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部越冬。翌年5~6月产生分生孢子直接从叶片的表皮侵入。雨水和灌溉水是月季黑斑病进行传播的主要媒介。由于病菌具多次重复侵染,所以在月季生长期内能多次发病。北京地区月季黑斑病每年5月中旬开始发病,7~8月雨季发病严重,10月病害趋于减轻,11月上旬停止发展,因此6月是月季黑斑病防治的关键时期。

防治措

(1)春季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越冬病原物;发病季节及时摘除病叶,销毁或深埋土中以防扩散蔓延。

(2)加强栽培管理,保持合理的株行距,增加通风透光,可有效降低叶面湿度;采用滴灌、沟灌或沿盆边浇水,不宜将水直接喷洒在月季叶面;不宜晚间浇水,防止叶面湿度过大。

(3)春季发芽前,地面及环境周围喷施29%石硫合剂水剂200倍液,可有效铲除病原菌;发病初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使用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2000~3000倍液、30%氟环唑悬浮剂1600~3000倍液、20%苯甲·肟菌酯悬浮剂2800~3200倍液等药剂防治,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喷3次以上,可以有效控制月季黑斑病的发展。

月季黑斑病

白粉病

北京地区常年发生,菌丝体在叶片的被害组织内和表面菌丝层内越冬。3月份,越冬病原菌恢复生长,病原菌通过气流传播,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

形态特征:叶片表面出现白色霉粉层,严重的受害叶片组织枯死。

防治措

(1)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加强养护管理,适时修剪,剪除部分病叶,并及时清除病株残体。

(2)防治大叶黄杨、黄栌、草坪草等植物的白粉病:可喷施25%粉锈宁800~1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2000~2500倍液、35%戊唑+福美双悬浮剂500倍液或2%多抗霉素水剂200倍液,可几种药剂交替使用。

大叶黄杨白粉病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