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详细讲解了贾雨村怎样从赋闲的家庭老师,到被重新启用。脂脂砚斋的评语,也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三回,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详细讲解了贾雨村怎样从赋闲的家庭老师,到被重新启用。脂脂砚斋的评语,也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二字触目凄凉之至!]林黛玉
[蒙:我为你持戒,我为你吃斋;我为你百行百计不舒怀,我为你泪眼愁眉难解。无人处,自疑猜,生怕那慧性灵心偷改。]
[宝玉通灵可爱,天生有眼堪穿。万年幸一遇仙缘,从此春光美满。随时喜怒哀乐,远却离合悲欢。地久天长香影连,可意方舒心眼。]
[宝玉衔来,是补天之余,落地已久,得地气收藏,因人而现。其性质内阳外阴,其形体光白温润,天生有眼可穿,故名曰宝玉,将欲得者尽宝爱此玉之意也。]
[天地循环秋复春,生生死死旧重新。君家著笔描风月,宝玉颦颦解爱人。]
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收养"两个字。从此,黛玉地底色,便都是凄凉的了。
这一回,贾雨村起复和林黛玉金贾府,是并行的两个故事。"金陵城起复贾雨村",承接第二回里贾雨村被革职的情节,暗示这个贾雨村野心家,马上就要借助贾府的势力,重返官场了。可惜他是个白眼狼,恩将仇报,不过,他自己最后也没好下场。
这里,对贾雨村的描写,应该承上启下,之后,很快就到"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重要事件了。也为护官符的揭示埋下伏笔。
林黛玉入贾府,"收养"二字,被批为"触目凄凉",我已经可以想象黛玉寄人篱下的难了。宝黛初会、木石前盟在今世的展开,很快也要上场了。以蒙府本批注里,"我为你持戒..."这一段,以戏曲唱词形式,以第一人称模拟宝玉心理,写出宝玉对黛玉的守护,也暗示了宝玉的"情不情"。
谶语式的批注,"生怕慧性灵心偷改",预示后文黛玉因金玉良缘产生的猜疑;"地久天长香影连",应该暗伏了太虚幻境中的仙缘结局。通灵宝玉本为补天遗石,脂批强调其"内阳外阴"的太极属性,恰好对应宝玉"行为偏僻性乖张"的表里矛盾。
"得地气收藏",不是很理解。被贾府收藏?或者说,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选择了贾府,化身宝玉,贾府便成了通灵宝玉在凡间的栖身之所。
"万年幸一遇仙缘",应该是对应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宿世因缘。"随时喜怒哀乐",揭示宝玉作为情痴的"意淫"本质。宝玉又是情痴,又是情不情,好难理解。
"天地循环秋复春"七绝,正好对应上一回的《好了歌》。"君家著笔描风月",是说,曹雪芹以言情写世情的创作手法。为了避免文字狱,他还加入了神话故事。
"宝玉颦颦解爱人",是说,宝玉博爱, 黛玉专情。这时候,宝玉还不懂得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看谁都好,难怪林妹妹生气。
却说雨村忙回头看时,不是别人,乃是当日同僚一案参革的号张如圭[甲戌侧批:盖言如鬼如蜮也,亦非正人正言。]者。他本系此地人,革后家居,今打听得都中奏准起复旧员之信,他便四下里寻情找门路,忽遇见雨村,故忙道喜。二人见了礼,张如圭便将此信告诉雨村,雨村自是欢喜,忙忙的叙了两句,[甲戌侧批:画出心事。]遂作别各自回家。
张如圭的名字,脂批"如鬼如蜮"的注解,揭示了曹雪芹独特的谐音命名方式。"圭"本为礼器,此处通过谐音转化为"鬼蜮",很有讽刺意味。不禁想起甄英莲,"真应怜",香菱可惜。
张如圭与贾雨村很有意思,前者"革后家居"仍热衷钻营,后者"虽才干优长,未免贪酷"。
可见,群体性腐败,是那个时代的通病。也为雨村后续"乱判葫芦案"埋下伏笔。
张如圭带来的"起复旧员"消息,犹如投入水面的石子,推动了贾雨村投靠林如海的情节进展,也引出后面的"护官符"。这种"小道消息",也不是谁都能知道的,封建官场信息垄断,又不像现在有微信,微博,信息爆炸。
"非正人正言"的双重否定,很有趣。不多评价,其实就是腐败。朝廷"奏准起复"本为仁政,如今却成为革职官员钻营的契机。这里"寻情找门路"的描写,与后文"捐复"等腐败,看来都不是随便写写,都有深意。
冷子兴听得此言,便忙献计,[甲戌侧批:毕肖赶热灶者。]令雨村央烦林如海,转向都中去央烦贾政。雨村领其意,作别回至馆中,忙寻邸报看真确了。[甲戌侧批:细。]次日,面谋之如海。如海道:“天缘凑巧,因贱荆去世,都中家岳母念及小女无人依傍教育,前已遣了男女船只来接,因小女未曾大痊,故未及行。此刻正思向蒙训教之恩未经酬报,遇此机会,岂有不尽心图报之理。但请放心,弟已预为筹画至此,已修下荐书一封,转托内兄务为周全协佐,方可稍尽弟之鄙诚,即有所费用之例,弟于内兄信中已注明白,亦不劳尊兄多虑矣。”
冷子兴建议贾雨村,通过林如海攀上贾府,可见清代官场"关系网"的重要性。贾雨村也很聪明,"忙寻邸报看真确了"的细节(脂批"细"),暗示他深谙官场规则,需确认朝局动向再采取行动。
黛玉要离开父亲进京了。林如海透露,贾母派人接黛玉,呼应前文"贾夫人仙逝扬州城",为为"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埋下伏笔。
贾雨村云乐黛玉的家庭老师,竟然成功复职了。这转折,这脑洞,让人佩服。林如海能做到巡盐御史,在官场也是游刃有余。不然,也不会主动备好推荐信和打点费用。林如海对贾雨村有知遇之恩,他实在不应该对贾府落井下石。
冷子兴的市侩不足为奇,他一个古董商人,本来就深谙利益交换之道。脂批"毕肖赶热灶者"点明其善于攀附权贵的本质,作。贾雨村的机变和功利心,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从"领其意"到查邸报、次日即行动,可见其果决;接受林家安排,显其功利。
林如海的周全是一大亮点,短短对话中,四次强调"已安排妥当",修荐书、注费用、托内兄、不劳费心,既显世家风范,又暗含送走雨村的婉转。
探花郎的素质就是高,女儿要远行了,家庭教师用不上了,辞了吧,面子上过不去,这样顺水送个人情,还让女儿多了个护送者,一举两得。
赶热灶,甲戌侧批直指世态炎凉,冷子兴对落魄官员雨村和当权者贾府的不同态度,可见官场生态。脂砚斋注意到"寻邸报"这个细节,既符合贾雨村进士出身的人物设定,又暗示其政治敏感性,为后文"借势上位"作合理性铺垫。
从此,贾雨村完成了从"赋闲塾师"到"金陵应天府尹"的身份转换 。将黛玉进京与雨村复职两条线索并置,形成"护官符"的预演
通过林如海之口,让我们知道了贾府的权势,家岳母遣船接人,内兄协佐周全登。林如海真是深谙为官之道,他"天缘凑巧",其实,都是他打点的结果,既出钱,又出力。这些好事,都被贾雨村碰上了。
红楼无闲笔,曹雪芹这么写,肯定要告诉我们一些深刻意义:贾府需要新的政治同盟,贾雨村需要靠山,冷子兴需要拓展人脉。这种"巧合"的背后,是各种利益链。
雨村一面打恭,谢不释口,一面又问:“不知令亲大人现居何职?[甲戌侧批:奸险小人欺人语。]只怕晚生草率,不敢骤然入都干渎。”[甲戌侧批:全是假,全是诈。]
如海笑道:“若论舍亲,与尊兄犹系同谱,乃荣公之孙。大内兄现袭一等将军,名赦,字恩侯,二内兄名政,字存周,[甲戌侧批:二名二字皆颂德而来,与子兴口中作证。]现任工部员外郎,其为人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复醒一笔。]故弟方致书烦托。否则不但有污尊兄之清操,即弟亦不屑为矣。”[甲戌侧批:写如海实写政老。所谓此书有不写之写是也。]
贾雨村的虚伪世故,世人皆知。脂批"奸险小人欺人语"和"全是假,全是诈",可见他谦恭得表面下,实则精于算计。
"不知令亲大人现居何职",看起来是礼节性关心,实为试探林如海家族的政治资本。 "不敢骤然入都干渎"的谦辞暗藏投机心理,为后文攀附贾府埋下伏笔。
贾雨村的表里不一,也预示了贾雨村日后忘恩负义,对甄士隐之女英怜,香菱,见死不救。林如海的圆滑世故,一点也不意外。脂批"写如海实写政老",有深意。通过"谦恭厚道,大有祖父遗风"等评价,侧面塑造未出场的贾政形象 。用"非膏粱轻薄仕宦之流"的否定式评价,既抬高贾府又自显清高 。
"否则不屑为矣"的补白,既示好贾雨村又维护自身清誉,展现官场老练。不写之写,是脂批重点。林如海之口,完成对贾政的"侧写"。"赦""政"姓名字号的颂德设计,脂批"二名二字皆颂德而来",暗示贾府"文"脉贾政与"武"脉贾赦的传承 。
"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很有讽刺意味。设置具有反讽意味,后文贾政迂腐守旧的形象与此处"谦恭厚道"形成对比。林如海强调贾府"祖父遗风",反衬当下贾府子孙不肖的现实 ,暗示贾府的衰败,不可避免。
雨村听了,心下方信了昨日子兴之言,于是又谢了林如海。如海乃说:“已择了出月初二日小女入都,尊兄即同路而往,岂不两便?”雨村唯唯听命,心中十分得意。如海遂打点礼物并饯行之事,雨村一一领了。
贾雨村的"唯唯听命",与"心中得意"形成微妙反差,暴露出寒门士子的生存智慧。他表面恭顺如提线木偶,内心却早将此次同行,视为晋身的阶梯。林如海用商议的语气,说着不容置疑的安排。"岂不两便"四字,尽显官场话语艺术。
作为巡盐御史,他深谙资源置换之道:既解决女儿进京的体面护送问题,又施恩于未来可能发迹的门客,一石二鸟的布局,尽显探花的精明。
"出月初二",暗示黛玉进贾府已进入倒计时。从扬州到京城,黛玉和贾雨村千里同行,却是不同的命运,不同的人生轨迹:一个走向"千红一哭"的宿命,一个踏上"葫芦僧判案"的仕途。
那女学生黛玉,身体方愈,原不忍弃父而往,无奈他外祖母致意务去,且兼如海说:“汝父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汝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甲戌侧批:可怜!一句一滴血,一句一滴血之文。]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反云不往?”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甲戌侧批:实写黛玉。蒙侧批:此一段是不肯使黛玉作弃父乐为远游者。以此可见作者之心宝爱黛玉如己。]随了奶娘及荣府几个老妇人登舟而去。雨村另有一只船,带两个小童,依附黛玉而行。[甲戌侧批:老师依附门生,怪道今时以收纳门生为幸。]
林如海以"汝父年将半百",劝说黛玉去外祖母家。他"无续室"的选择,不仅是个人选择,更是维护嫡系血统的政治决策。
他刻意强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的处境,实则暗示林家正面临宗法传承危机,无嫡子继承家业,黛玉作为独女,必须依附更有权势的贾府来维持社会地位。
"身体方愈","多病"等细节描写,可见黛玉的心,比身体更脆弱,更受伤。甲戌批"一滴血"的重复出现,怜惜黛玉身世。文中的黛玉,"多病"且"年又极小",但她为了父亲,"洒泪拜别",毅然启程。黛玉外柔内刚的性格,已见雏形。
蒙侧批"不肯使黛玉作弃父乐为远游者",点明作者对黛玉的珍视,避免将其塑造成薄情寡义的人形象。情感细腻的伏笔,"忍泪"与"拜别"的动作,暗示黛玉敏感,甲戌侧批"实写黛玉"强调此处,为后续"还泪"神话埋下草蛇灰线。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个宝。而黛玉,以后就是没有妈妈的小草了。她小小年纪,肯定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那个以父权意志为主导的封建社会,黛玉能有多少话语权呢?哪怕是自己的亲生父亲,一句"减我顾盼之忧",将送走黛玉变得合理,转手,将无形的压力转嫁给了黛玉。他这个父亲,忽视了黛玉的心理,他不知道,这个决定,会对黛玉造成多大的精神创伤。
很快,黛玉就要从备受父母珍视的宠儿,变成寄人篱下的客人。可怜黛玉,无法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甲戌批"可怜"二字,也是对黛玉的怜惜。
贾母"致意务去",带着权威性,命令式的语气,黛玉没有拒绝的理由。来自父亲的隐形压力,来自外祖母的强势要求,黛玉的个人命运,从一开始便是被绝对掌控的。
87版红楼梦里,有一个画面,记忆犹新。黛玉进贾府的路上,她坐在船上,哭红了双眼,当年,少年的我不理解黛玉,只觉得她矫情,如今,人到中年,反而更懂黛玉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迎接黛玉的,会是怎样的生活呢?
文中,贾母还是很疼爱黛玉的,还派了荣府几个老妇人来接黛玉。蒙府批"作者之心宝爱黛玉如己",可见曹雪芹对黛玉的偏爱,与众不同,也暗示整部小说,存在"作者自况"的情况。《红楼梦》虽然不是曹雪芹的自传,但肯定又他的痕迹,有他整个家族的记忆。
林如海给贾雨村另外安排了一条船,他带了两个小书童,依附黛玉而行。这一句,值得细品。甲戌批"老师依附门生",讽刺意味略显辛辣。可见,在当时的科举制度下,师生关系已经变质,那么单纯了。
曹雪芹将贾雨村的船,与黛玉的船的并置,预示着将来贾雨村和贾府的关系非同一般。贾雨村,这个善于钻营的人物,会慢慢渗透进贾府的权力网。
甲戌侧批"今时以收纳门生为幸"的批评,让我们仿佛看到,雍正朝整顿科场舞弊的案例。
有日到了都中,[甲戌侧批:繁中简笔。]进入神京,雨村先整了衣冠,[甲戌侧批:且按下黛玉以待细写。今故先将雨村安置过一边,方起荣府中之正文也。]带了小童,[甲戌侧批:至此渐渐好看起来也。]拿着宗侄的名帖,[甲戌侧批:此帖妙极,可知雨村的品行矣。]至荣府的门前投了。
彼时贾政已看了妹丈之书,即忙请入相会。见雨村相貌魁伟,言语不俗,且这贾政最喜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况又系妹丈致意,因此优待雨村,[甲戌侧批:君子可欺其方也,况雨村正在王莽谦恭下士之时,虽政老亦为所惑,在作者系指东说西也。]更又不同,便竭力内中协助,题奏之日,轻轻谋[甲戌侧批:《春秋》字法。]了一个复职候缺,不上两个月,金陵应天府缺出,便谋补[甲戌侧批:《春秋》字法。]了此缺,拜辞了贾政,择日上任去了。[甲戌侧批:因宝钗故及之,一语过至下回。]不在话下。
在黛玉进京的主线中,插入贾雨村的支线,寥寥数笔便处理完了贾雨村官场复职的流程。"轻轻谋了一个复职候缺","谋"字一语双关。贾雨村的复职,表面上符合合法程序,背后暗含权谋操作,对应脂批的"春秋字法"。
看来,林如海又出钱又出力,有了效果,再加上贾政的加持,给贾雨村谋这个"复职候缺",不在话下。如此看来,贾府的权力网,还是很厉害的。
"补"字,有反讽之意,应天府空缺,本应该应选贤任能,如今,却成为权力之间的交易,而真正有才华的人,却被埋没。"复职候缺"制度,也暴露了清代捐复制度的弊端。贾雨村,"不上两个月"表得到实缺,足见贾府的政治能量之大。
冷子兴的言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很有道理。林如海和贾政联手,为贾雨村谋补了金陵应天府的缺,也为后文薛蟠案埋下了伏笔。
我搜了一下,应天府是明代的设置,清代的设置是江宁府。应天府知府的地位高于普通省的知府,为从三品或正四品官员。
曹雪芹采用《左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且按下黛玉",转移我们的注意力,黛玉作为主角,以后再说。
他将视角转向荣国府的权力网,也为后续宝钗入京埋下伏笔,环环相扣,引人入胜。难怪很多写小说的人,都爱模仿红楼梦的情节,太完美了。
在这一回里,实现了多线叙事的无缝衔接,真让人佩服。贾雨村的名帖,自称"宗侄",可见其伪儒本质,简直太虚伪了。既然承认自己为贾府的宗侄,为何会在贾府困难时,落井下石?所以甲戌批为"可知品行"。
贾雨村攀附权贵的野心,暴露无疑,也为他后文"葫芦僧乱判案",埋下伏笔。甲戌侧批说贾雨村像王莽一样,善于伪装。 又说他 "谦恭下士之时",再看他的长相,相貌魁伟,言语不俗,可见他是个"外君子而内小人"的危险人物。
贾政的理想主义,也是他性格的局限。贾府后继无人,衰败是必然的。他 "最喜读书人",若非这样,也不会被贾雨村蒙蔽。他继承了祖风,也体现了贾府从军功贵族,转向文化士族。所以,贾政才会要求宝玉和贾环读书,参加科考。
"君子可欺其方",出自《孟子》。脂批这样评价贾政,是说他的性格,容易被人利用,容易上当受骗。
贾政为什么优待贾雨村呢?因为他喜欢读书人,礼贤下士,济弱扶危,大有祖风,再加上他妹丈林如海的书信,让他照顾一下,所以就偏信了贾雨村。
君子可欺其方,意思是说,偏信表面上合理的事,结果上当受骗,也用来比喻坏人利用他人的正直,钻空子。这不正是贾雨村和贾政的缩影嘛。
《孟子万章》上:“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中的这一故事,通过子产被校人欺骗的情节,深刻揭示了儒家关于“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的思想内涵。
子产,郑国的贤相,以仁德闻名。别人送给他活鱼后,他将鱼放生池中,这正是他“仁民爱物”的君子品格。校人不仅烹鱼食之,把人家的鱼吃了,还编造了一些谎言。这谎言,看起来合情合理。鱼最初时困顿,“圉圉”,后渐舒展,“洋洋”,最终自由游走了,“悠然而逝”。
子产欣然感叹“得其所哉”,竟然相信了谎言,可见他的善良,可见他对人性的善意,选择无条件地信任。孟子说,君子有可能会被合乎情理的手段欺骗,但绝不会屈服于“非其道”,不会做违背原则之事。
子产的遭遇,脂批评价贾政的话,也给我们一个提醒:我们可以坚持善意,信任他人,时,到需要对人性的弱点,保持清醒的认知,不要因过度天真,从而助长恶行。
贾政礼贤下士,养了一堆门客,他的善意,反而成为被利用的弱点,这也是贾府未来败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曹雪芹"一石三鸟",在这一回,详细讲述了贾雨村从赋闲担任黛玉的家庭老师,到重新启用的过程。
来源:谁家庭院木樨香